劉艷清
(吉林大學,吉林 長春 130012)
引言:和其他新聞報道一樣,社論所具有的顯著特征之一是使用標題或導語來清晰地表達新聞事件的核心內(nèi)容和引導讀者的注意力吸引讀者的興趣。它們是“報紙擁有者的廣泛的意識形態(tài)立場的表述”。(Hentry & Tator, 93)換言之,社論沒有新聞報道客觀。社論的作者盡管被認為是基于事實撰寫社論的人,卻可以建立論點來說服讀者和他們有一樣的觀點。更重要的是,他們可以鼓動人們?nèi)ゲ扇∫恍┬袆訛檎茩嗾叻铡?/p>
本論文試從批評性話語分析視角探究社論作者在所選兩篇社論中所用向讀者表達他們的意識形態(tài)信息的策略。這里意識形態(tài)被定義不同人群所用解釋和理解社會運作的“思維框架即語言,觀念,范疇,意象思維和表征系統(tǒng)”。(Hall, 26)更重要的是,作為思維的符號系統(tǒng)意識形態(tài)組織、保持和固定一定形式的權利關系。(Hall, 1996; van Dijk, 1998a)因為這些是幫助社論家實現(xiàn)他們目的的策略,所以它們具有操縱性。正如范迪克 (van Dijk)所描述的“因為操縱性經(jīng)常是話語方面的,例如濫用權利,所以它應從批評性話語分析視角研究”。(van Dijk, 2005)
批評性話語分析
批評性話語分析與其他的話語分析方法的不同之處在于它提供對語言與社會,權力,身份,意識形態(tài)等之間關系的解釋。它起源于批評語言學,首先作為語言研究和社會研究綜合的一種方法出現(xiàn)在英國。(Fairclough,13)范迪克認為批評性話語分析是通過探究話語的語言特征和背景知識來展現(xiàn)隱藏于話語內(nèi)的意識形態(tài)的一種方法。它研究話語策略是怎樣被用于維持權力,統(tǒng)治,不平等和偏見的。它被英國社會語言學家費爾克拉夫(Fairclough)定義為:
一種旨在探究話語實踐,事件和文本與廣泛意義上的社會文化結構,關系和進程之間晦澀的因果關系的話語分析方法;它旨在研究這樣的實踐,事件和文本是如何出于權力與權力爭斗的關系,并被其塑造的;它探索話語與社會關系的不透明性本身為何成為維護權力與霸權的一個因素。(Fairclough, 132-3)
沃達克(Wodak)認為批評性話語分析的目的在于分析通過語言所展示的統(tǒng)治,歧視,權力和控制之間既晦澀又透明的關系。(Wodak, 204)具體而言,批評性話語分析研究以語言形式出現(xiàn)的真實的且長期的社會交際實例。這種批評性分析方法在看待語言與社會的關系和分析與被分析實踐之間的關系是與眾不同的。(Wodak, 173)
批評性話語分析在國內(nèi)外的發(fā)展
批評語言學的創(chuàng)始者之一福勒(Fowler)認為語言不僅是溝通工具,語言使用和語言形式的選擇實際上隱含了意識形態(tài)意義。費爾克拉夫(Fairclough)提出支持批評性話語分析的社會理論并做過許多媒介話語的研究。他的三維模型被看作是話語研究的框架。范迪克創(chuàng)建了社會認知模型并將其運用到新聞、學術和政治語篇的分析中。他聲稱分析的重點在于展示不同話語結構中所表達的意識形態(tài)。相對于國外的研究成果,批評性話語分析在國內(nèi)取得的進展卻不是非常可觀。批評性話語分析的基本理論和原則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才被研究和發(fā)展。陳中竺是第一個將批評性話語分析引進中國的學者。辛斌是另一個在批評性話語分析領域有顯著貢獻的中國學者。從1996到2002,他發(fā)表了很多文章來闡述批評性話語分析。通過他的文章,我們了解了批評性話語分析的歷史,它的發(fā)展進程以及批評性話語分析的方法。
批評性話語分析在媒介話語中的應用
在信息時代,媒體作為信息的主要來源是不應該存在偏見的。然而,事實卻不盡然。 正如費爾克拉夫所言“大眾媒體的交際內(nèi)容必須考慮媒體自身的經(jīng)濟和政治立場,即大眾媒體運作所在的市場本質,它們和政府之間的關系等等?!?Fairclough, 36) 從批評性話語分析角度研究媒體話語,我們發(fā)現(xiàn)(a)人們不能平等地獲得媒體信息,“通常是那些已經(jīng)獲得政治、經(jīng)濟或文化方面的其他形式的權力的人最好地獲得媒體信息”;(Faircough, 40)(b)如其他的機構一樣,媒體也收支于經(jīng)濟方面的決定性因素,也即是廣告商跟興趣的地方;(Chomsky, 1989)(c)媒體為有權力者,社會佼佼者和政府服務,換言之,媒介話語“致力于重現(xiàn)剝削和統(tǒng)治的社會關系。”(Faircough, 44)然而,批評話語分析家們所做的工作遠不止于此。他們也在話語層面上研究語言,權力和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對媒介話語的批評性分析也有助于展現(xiàn)有權力者附加在受統(tǒng)治者身上的意識形態(tài)以便幫助后者擺脫操縱。
社會認知模型下新聞語篇批評性分析的三個維度
在眾多顯著的批評話語分析學者中,范迪克是媒介語篇研究中被引用和參考最多的一位學者之一。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他開始將話語分析理論應用到集中體現(xiàn)歐洲種族團體和少數(shù)民族代表的媒介語篇。他對媒介話語的批評性分析不同之處在于他不僅僅在結構層面更包括創(chuàng)造和接收層面的全面的分析。(Boyd-Barrett, 96)
所謂結構分析,范迪克設定不同描述層面的分析,不僅涉及語法、語音和語義層面也涉及諸如連貫、整體主題和新聞故事話題以及整體的結構安排和語篇中的修辭應用等高級層面的內(nèi)容。然而,單獨的結構分析是不夠的,因為他認為話語并非無語境語篇,它出于一定的社會背景下,尤其新聞語篇,涉及創(chuàng)造和接收過程。(van Dijk, 2)
所謂創(chuàng)造過程,范迪克認為是新聞制作的新聞實踐和制度性的實踐以及不僅在媒介話語創(chuàng)造中扮演重要角色也和媒介話語結構相關的經(jīng)濟和社會實踐。
范迪克的另一種分析維度即接收過程涉及對新聞信息的理解,“記憶和重塑過程”。
認知分析
范迪克將社會認知定義為“團體成員的心理表征和心理過程系統(tǒng)”。(van Dijk, 18)這種心理表征經(jīng)常用于疏遠他人。鑒于社論是特殊形式的媒介話語,是被有權力者所使用來表達他們的意見并勸說別人做相同事情的一種功能性文章,認知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解釋人們是怎樣受控于操縱,意識形態(tài)是如何傳輸?shù)?。在認知分析中,“通過說‘我們’和‘他們’的維度的心理表征將會被著重分析。換言之,在此類分析中,用有利的話語支持自己一方而對其他卻用非有利話語的策略將被著重分析。
位于中國東海的這些島嶼長期以來就是中日有爭議的問題。尤其是當在那一地區(qū)發(fā)現(xiàn)石油資源時,這一有爭議島嶼使中日關系不斷惡化。日本使島嶼國有化,遭到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的抗議和強烈譴責。本篇文章選取的兩篇社論寫于日本國有化這有爭議島嶼之前。
微觀結構層面的分析
這一層面的分析聚焦對待相關兩方即中日兩國社論中的詞匯選擇和句子的使用。以下的表格給出了兩篇社論中用來描述中日兩國所用詞匯的分類。
Table 1
費爾克勞夫(Faircough)強調詞匯選擇的意識形態(tài)意義,并議論到“語篇的用詞依靠并有助于主體間的社會關系的建立”。(Faircough, 116)從表1我們可以看出社論作者用更多消極負面的話語來刻畫中國和中國人民。這樣做給讀者留下的印象就是中國自國家領導者到普通老百姓都是非常極端且具有攻擊性的。他們善于挑釁,如”warn, reacted strongly, blasted”等詞的選擇。然而,對日本,人們的印象是他們總是很守規(guī)矩,沒有極端的動作和言辭。他們做的所有事情都有益于雙邊關系的發(fā)展,例如在社論1中,作者寫道”Japan has done what it can to avoid provoking China”。
對兩篇社論中情態(tài)動詞的仔細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should” 是使用最頻繁的情態(tài)動詞,其次是”will”,”must”只出現(xiàn)過兩次??梢娚缯撟髡邞B(tài)度非常強烈,對于自己所倡導的希望雙方有責任和義務來執(zhí)行,而對那些自己否定的觀點和看法則堅決反對。
出了詞匯的選擇,句子的意思也可被用于操縱讀者的意識形態(tài)。在眾多句子含義中,預設和蘊含是經(jīng)常被研究的對象。預設即事先毫無疑問地假定好的事情。在我們所分析的社論一中就有這樣的例子,如”The government moved forward to nationalize three of the five islets that compose the Senkaku Island in the East China Sea.” 其中,”natioanlize” 的意思是一個國家的政府從私有個體或機構中獲得經(jīng)濟資產(chǎn)或交易的控制權。這樣以上的句子無視中日對此島嶼長期的爭議,預設釣魚島這一有擁有者且它的主人是日本人。
宏觀結構層面分析
宏觀結構層面在本篇文章中指句子之間的關系,包括語義關系,句法關系和修辭成分以及它們是如何被組織起來為社論家達成目的服務的。
首先,我們先看一下兩篇社論的標題,因為標題限定整篇文章的連貫或話語的整體性,同時標題也是讀者從新聞報道中留下最深印象的一部分。(van Dijk, 248)從兩篇社論的標題即”Senkakus call for self-restraint” 和”posturing over the Senkakus”中我們可以看出社論家有意將有爭議島嶼僅僅稱作”Senkakus”明確地告訴讀者它們沒有別的名字,換言之,它們僅僅屬于日本完全忽視中國人民的呼聲。
其次,從兩篇社論的引語中我們看到所有的引語都是中方的。并且所有的引語都來自中國的有權威人士,例如,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總理溫家寶,中國外交部和外交部發(fā)言人洪磊。多數(shù)引語都是直接引語。根據(jù)辛斌,直接引語在媒介話語中起著獨一無二的作用。又因為它們引自權威人士,所以它們具有特別的說服力。(辛,100)將這些引語和整篇文章結合起來,很容易發(fā)現(xiàn)它們加深了中國和中國人民反面形象在人們心中的印象。
最后,通讀兩篇社論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社論家比較和對比中日雙方關于有爭議島嶼所作出的不同反應和應對措施。兩篇社論都突顯日本好的目的和行為,例如,根據(jù)社論家,有爭議島嶼的國有化將促進雙邊關系的發(fā)展。相比之下,中國的報復性行為只會促使形勢惡化并有損雙方利益。
結論:在本篇文章中,我論述了社論家所用表達意識形態(tài)的策略。通過仔細研究兩篇社論的語言特征,我指出在段落中普遍存在一些形式能反映出社論家的意識形態(tài)傾向??桃馐褂靡恍┰~、詞組和句子是政治類社論的特征。本篇論文也展示了社論家通過使用一些詞匯和論證結構來偏袒“我們”一方。這種心理表征被進一步用于強調所有正面的事情都來自于“我們”而所有反面的事情都來自于“他們”。
[1]Boyd-Barrett, Oliver. 1994. Language and media: a question of convergence.Graddol & Oliver Boyd-Barrett (eds.). Media Texts: Authors and Readers. Cleven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22-29)
[2]Fairclough, N. 1989. Language and power. London: Longman. (116)
[3]Fairclough, N. 1992.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Cambridge: Policy Press.(13)
[4]Fairclough, N. 1995.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Longman Press.(132-3)
[5]Fairclough, N. 1995. Media Discourse. London: Edward Arnold. (36)
[6]Wodak, R. 1995. Critical linguistics and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See Verschueren et al. (204-10)
[7]Wodak, R. 1997.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the study of doctor-patient interaction. See Gunnarsson et al. (173-200)
[8]Van Dijk, T. A. 1988. News Analysis: Case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and National News in the Pres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9]Van Dijk, T. A.. 1998.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vailable: http://www.hum.uva.ni/teun/cda.htm (12/ 30/2012)
[10]辛斌. 2005. 批評語言學:理論與應用.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00)
[11]徐曉霞. 2008. 中美政治新聞報道的批評性語篇分析. 山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