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娥++張淑君
《金蟬脫殼》是蘇教版第九冊的一篇課文,作者在文中描寫了觀察金蟬脫殼的過程,展現(xiàn)了金蟬脫殼的奇特動人、神奇有趣。文中第四自然段描寫蟬兒脫殼的過程非常具體生動,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筆者曾兩次教學,這兩次教學采用了不同的教學理念,產(chǎn)生了不同的教學效果。
【案例呈現(xiàn)】
第一次執(zhí)教:
師:作者聽了叔叔們的介紹,感到蟬兒脫殼是多么奇特動人的情景,便下決心揭開金蟬脫殼的秘密。課文的第四自然段就詳細地描寫了這個情景。請同學們快速讀讀這一段,看看蟬兒脫殼是按怎樣的順序進行的,在文中圈出來。
生:(很快地在文中圈了出來)先是背露出來,再是頭出來,然后腳出來,最后蟬尾出來。
師:(板書)背→頭→腳→尾
師:請同學們細細地讀這一自然段,邊讀邊思考:你從課文的哪些詞句的描繪中感受到了金蟬脫殼的“神奇有趣”,在字里行間寫寫自己的感受。
學生埋頭讀課文,寫感受。
交流討論:學生找句子→扣字詞→談體會,在交流過程中有感情地朗讀相應的句、段。教師相機出示視頻資料讓學生感受金蟬脫殼的奇特動人。
師:通過這段課文的學習你有什么感受?
生:金蟬脫殼真是神奇有趣。
生:金蟬脫殼真奇特動人。
生:作者觀察得真仔細。
師:希望同學們要向作者一樣養(yǎng)成勤于觀察、細致觀察的好習慣。課外仔細觀察一種動物,學習課文的寫法,寫一寫。
第二次執(zhí)教:
師:作者聽了叔叔們的介紹,感到蟬兒脫殼是多么奇特動人的情景,便下決心揭開金蟬脫殼的秘密。于是有一天傍晚作者躲在樹枝上細細觀察??吹搅诉@樣的情景:(教師出示視頻)
師:說說你有什么感受。
生:奇特動人
生:很神奇。
……
師:(重放視頻)再看一遍,這一次你們要注意觀察蟬兒脫殼的順序。
學生再看視頻。
師:(根據(jù)學生交流板書)脫殼順序:背→頭→腳→尾
師:你能不能將這奇特動人的情景說出來?可以選擇蟬兒某一部分出殼的情景說,比如說背怎么露出來的,或者蟬尾怎么出來的?
學生自由說,但是都感覺到表達不出,或者不能完全表達出自己看到的精彩。
師:課文的第四自然段就對這一情景進行了詳細的描寫。讀讀這一段,看看作者是怎樣把這奇特動人的情景寫具體的。在你覺得最精彩的地方寫寫自己的感受。
學生埋頭讀課文,寫感受。
交流討論:學生找句子→扣字詞→談體會,有感情地朗讀相應的句、段。在交流過程中教師再次出示圖片(分段出示)讓學生給圖片配解說詞。
師:課文是怎樣把這神奇有趣的情景寫具體的?
生:抓住蟬兒的動作。
生:抓住顏色的變化。
生:還展開想象,用比喻的方法,把蟬兒的眼睛比作兩顆花椒籽一樣。
……
師:是啊,要想把事物的變化寫具體,要抓住事物的動作、神態(tài)等方面寫。注意觀察顏色的變化,還要展開想象……而這些都要通過仔細觀察。你們知道嗎?我們剛才看到蟬兒脫殼的視頻是簡縮版,其實蟬兒脫殼從黃昏時分,大概七點左右開始,一直要到凌晨才能完成。想想作者在樹上觀察了五個多小時,甚至更長時間。你有什么感受?
生:正因為作者長時間、認真地觀察,才會將金蟬脫殼的過程寫得這么具體。
師:是呀,觀察是一切創(chuàng)造的源泉,只有養(yǎng)成勤于觀察、細心觀察的習慣才能收獲更多。
師:(出示有關(guān)觀察的名言)觀察,觀察,再觀察?!透β宸?/p>
學生齊讀。
師:課外你曾經(jīng)觀察過什么小動物干什么的過程?
生:我觀察過小狗啃骨頭
生:我觀察過小烏龜吃肉。
生:我觀察過小金魚吃食。
……
師:誰能像課文中描寫蟬尾出殼的情景一樣抓住動作說說這有趣的情景?
生:小狗趴在地上啃。
師:很好,用到了一個動詞,想想它的前腿,后腿、身體、頭都會有怎樣的動作?
生:后腿有力蹬地,用前腳按著骨頭,歪著腦袋啃骨頭。
師:已經(jīng)用到三個動詞了,你真了不起。但是,你只是講了“小狗啃骨頭”時的情景,在這之前、之后又是怎樣的情景呢?你仔細觀察過嗎?
學生一時回答不上來。
師:“小狗啃骨頭”“小金魚吃食物”“小烏龜吃肉”等等,這些過程都是很有趣的情景,想要把它寫具體,同樣需要長時間、細致的觀察。課外請你們選擇一個這樣的場景,長時間、仔細地觀察,甚至可以把這個過程拍下來,反復觀察。相信你會有很大的收獲。
【案例反思】:
從《金蟬脫殼》這兩個教學片段可以看出,教師的教育理念發(fā)生了質(zhì)的轉(zhuǎn)變——由“教課文”轉(zhuǎn)變?yōu)椤敖陶Z文”。正是這一理念的轉(zhuǎn)變,讓第二次閱讀教學出了彩。
一、目標設定:由“理解內(nèi)容”轉(zhuǎn)變?yōu)椤袄斫鈨?nèi)容與學習表達”并重
上海師范大學教授吳忠豪認為:“語文課必須以本體性教學內(nèi)容為主要目標”。“所謂本體性教學內(nèi)容,就是反映這門學科本質(zhì)特征的、區(qū)別于其他各們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包括語文知識、語文策略(方法)和語文技能?!被诖?,作為語文教師要牢記:語文教學的至高目標和首要任務應該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即“語文知識、語文策略(方法)和語文技能”。所以對一篇課文的教學目標的設定不能僅僅停留在“語文知識”的傳授——引導學生理解主要內(nèi)容、人物(事物)特點、主題思想上,還應該憑借課文這個例子提高學生的“語文策略(方法)和語文技能”,即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描寫方法,展開實實在在的語言實踐,養(yǎng)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金蟬脫殼》的兩次教學就很明顯地體現(xiàn)了從教內(nèi)容到教表達的轉(zhuǎn)變。
看兩次教學時問題的設計:
片段一:“請同學們細細地讀這一自然段,邊讀邊思考:你從課文的哪些詞句的描繪中感受到了金蟬脫殼的‘神奇有趣,在字里行間寫寫自己的感受?!边@一問題的設計注重了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只關(guān)注學生從具體的語言文字中感受“金蟬脫殼”這一事件的特點,只注重了“語文知識性”目標的落實。在這個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會關(guān)注的是“從哪些詞句中寫出了什么?”
片段二:“讀讀這一段,看看作者是怎樣把這奇特動人的情景寫具體的。在你覺得最精彩的地方寫寫自己的感受?!边@一問題的設計在關(guān)注文章內(nèi)容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關(guān)注作者怎樣寫具體,也就是表達方法的學習上。而且這個問題的出現(xiàn)時機非常好——教師讓學生看完視頻說金蟬脫殼過程,讓學生先說說這“奇特動人的情景”,但是學生說不具體。這時,教師引導學生讀課文,目標明確指向?qū)W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在這樣的問題的指導下學生在關(guān)注“寫出了什么”的基礎上更關(guān)注“怎樣寫具體”,所以他們知道了:抓住蟬兒的動作、顏色的變化,展開想象等能把“金蟬脫殼”這一奇特動人的情景寫具體。從而明白要把一個事物(事件)的特點寫具體,可以抓住事物的動作,可以展開合理的想象,可以進行比較……只有這樣用好教材這個例子,引導學生舉一反三,久而久之,才能“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
二、教學過程:由“分析推理”轉(zhuǎn)變?yōu)椤罢Z言實踐,發(fā)展語言素養(yǎng)”的平臺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小學語文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要著力發(fā)展學生語言素養(yǎng),落實途徑就是要讓學生進行語言實踐。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進行語言實踐的平臺。
片斷一:教師從課文的語言文字入手,引導學生分析、推理出“金蟬脫殼”這一件事的特點,感受“金蟬脫殼”的奇特動人。學生在朗讀、背誦的過程中能積累一些語言,但這些語言沒有經(jīng)過實踐運用,很難變成學生自己的語言而自覺運用。
片斷二:教師首先出示“金蟬脫殼”的視頻,讓學生觀看,再讓學生說“金蟬脫殼”,這需要學生調(diào)動自己的語言積累進行表達。當學生在欲說而不能時,引導學生學習課文,要求“讀讀這一段,看看作者是怎樣把這奇特動人的情景寫具體的”。這就是引導學生積累表達的方法。在交流過程中教師再次出示圖片(分段出示)讓學生給圖片配解說詞,教師再次為學生搭建了一個運用課文中的語言進行表達的平臺。學生在解說的過程中既積累了語言又練習運用表達,甚至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表達。教師一次又一次地進行語言實踐,將學生學到的語言進行內(nèi)化。
三、拓展延伸:由“流于形式”轉(zhuǎn)變?yōu)椤罢n外進行語言實踐活動”的指導
《義務教育語文課標標準》(2011)明確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币虼艘龑W生掌握并運用課文的表達方法提高自己的語言實踐能力——口頭和書面的表達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一項基本的目標。課堂的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深受教師的重視,它是教學的總結(jié)與補充,也是幫助學生將課堂學習與課外語言實踐相聯(lián)系的橋梁。
片斷一: 教師的拓展延伸是機械的,也是索然無味的,對學生的課外練筆毫無幫助。
片段二:教師首先總結(jié)觀察的方法——“仔細觀察”“長時間觀察”“要抓住事物的動作、神態(tài)”進行觀察,“注意觀察顏色的變化,還要展開想象”……其次教師通過名言激發(fā)學生觀察的熱情。更可貴的是教師選取學生生活中的一個片段——小狗啃骨頭,進行耐心的、層層深入的指導,使學生真正明白怎樣“抓住動作,將有趣的情景寫具體”,為學生課內(nèi)學法與課外練筆搭建橋梁,使課外的語言實踐更扎實、更有效。
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課改的深入,我們的語文教學不能僅僅教給學生知識,更應該充分利用“教材這個例子”,引導學生體會并運用表情達意的方法,提供語文實踐的平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責任編輯: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