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君
1. 教師板書:錢學森,學生齊讀課題。
2. 這篇課文的題目與我們這學期那些課文類似?你發(fā)現了它們之間有什么相似點?(與《鄭成功》《船長》《輪椅上的霍金》等相似,這些課文以人名為題目,都通過具體的事例來反映人物品質。)
【點評】同一體裁的課文,它們之間肯定有相似的類特點。以寫人文章為主的記敘文的題目往往可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一般通過典型、具體的事例來反映主人公的精神或特點,在具體描寫的時候,抓住其動作、神態(tài)、語言、心理等刻畫,讓人物形象立體化。這種寫法對于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雖不是寫作新知識,但仍有必要強化,讓學生呼之欲出,運用時能信手拈來。
3. 通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錢學森的一件什么事情?是按照什么順序寫的?能找到相關提示嗎?(寫了錢學森回國的事,按時間順序,標志詞是“1955年10月1日清晨”“1934年”“1949年10月1日”“1955年9月17日”“回國后”)
4.根據時間標志,能不能把以上時間按回國分成三個時間段?(“回國時”“回國前”“回國后”)
【點評】每一篇文章都是按照一定的順序表達的,而不同的表達順序也往往有一些常用的詞語作為標記。這里,教者讓學生找標志詞,從而有意引導學生抓住這些特點鮮明的、具有標記作用的詞語來理清課文的表達順序,從寫作角度言,這也是不可忽視的寫法,也應引導學生認識、理解、內化。
5. 那么,這篇課文為什么沒按通常的“回國前”“回國時”“回國后”的順序來展開描寫?(估計真正能說出的原因的學生不多)
6. 教師播放某破案電影開頭的一段視頻,學生思考這段視屏是怎么拍攝的?(先放某某人被殺,再回放某某人是怎么死的。)
7. 誰來說說,導演為什么要這樣拍電影呢?(“吸引我們看”“留下懸念,讓我們忍不住進行猜測,忍不住看下去”“一開始就暗示我們電影很精彩,要追蹤人的死因”……)
8. 教師小結:其實寫文章有時候也需要這樣,這樣的寫法叫倒敘,就是根據表達的需要,把事件的結局或某個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邊,然后再從事件的開頭按事情原來的發(fā)展順序進行敘述的方法。
9. 現在,誰來說說《錢學森》這樣寫的作用?(突出了錢學森歸國心切,有一顆愛國心)
【點評】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知識,絕不能像貼標簽一樣將方法、術語機械地傳給學生,更不可讓學生死記硬背。教師應以課文為憑借,對寫作指導進行科學的設計,有目的地組織學生結合具體課文,與課文展開有效的對話,在對話中自我探索、自我發(fā)現,自我解答,在讀中領悟寫法,在讀中體會寫法的好處,進而實現對某種寫法的自我內化。
10. 我們的生活五彩繽紛,回憶一下生活,選擇一件事情,請用倒敘的方法寫一個開頭。
【點評】學習寫法的目的在于運用。學方法要經歷從感知、理解、內化到實踐運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情境,提供話題,引導學生將習得的寫法到習作實踐中體驗性運用。只有這樣,才能將寫作方法轉化為寫作技能。
(作者單位:宜興市實驗小學城中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