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華
語文教師應首先從課堂上實現(xiàn)角色的轉(zhuǎn)換,讓自己的教學在課堂上有所作為。筆者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教學為例,談一下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的作為。
一、精心設(shè)計教學活動
教師只有在新課程理念引導下才能不斷地完善新型教師所具備的內(nèi)在要求。具有課程意識成為優(yōu)秀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標桿,也是教師自我完善的重要標志之一。課程意識關(guān)注教師的價值取向,即關(guān)注教師“為什么教”的問題。課程意識同時也決定著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角色定位以及教師的情感態(tài)度等內(nèi)容。作為教師,應帶著課程意識精心設(shè)計好教學活動方案,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睹┪轂榍镲L所破歌》是流傳千古的名篇,該教給學生什么呢?我教學這首詩設(shè)計的學習目標是:
1.讀準字音,讀好重音,讀好停頓,從而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2.通過反復誦讀,抓住關(guān)鍵詩句,理解詩人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程序設(shè)計:讓學生課前充分預習,課堂上教師檢查課前預習的情況。學生提出疑難問題,教師課前收集好各組的問題,對這些問題整合成幾個主問題在課堂上投影展示
1.詩人寫這首詩時只有40多歲,正當中年,為何在第二節(jié)中說自己已“老無力”?是指年紀真的大了嗎?
2.如何理解“忍能對面為盜賊”?
3.“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為什么把被子比作“鐵”?“嬌兒”一詞寫出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4.為什么作者“自經(jīng)喪亂少睡眠”?
5.第四小節(ji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先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討論探究,然后再師生互動,各組展示學習成果,解決難點。做到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為了使學生能深層理解詩歌的情感,將思維引向深入,又設(shè)計了這樣的問題:聯(lián)系作者寫作時的生活處境,你認為杜甫在這首詩中抒發(fā)的情感與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抒發(fā)的情懷一致嗎?杜甫憂的是什么?在思考討論了以上的問題后歸納學習文言詩歌的方法。(積累詞語 誦讀品味 知人論世 )再讓學生自學一首杜甫不同風格的詩歌。
這個教學設(shè)計,實現(xiàn)了預學導學一體化,以問題導學,教師帶著學生走進文本。通過反復誦讀,抓住關(guān)鍵詩句,體會詩人的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情感。學生知道了解讀文本的方法。同時營造了自主學習的氛圍,讓學生預習、自學、群學、對學,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中交流探究,學習文本。這個教學設(shè)計以實施課堂有效教學為宗旨,筆者研究自己的課堂教學時,不僅要研究文本,更重要的是研究學生、學情和學習狀況,這就需要教師從一個“傳道授業(yè)解惑者”的角色中走出來,成為反思性實踐者,成為課堂教學改革的研究者。
二、適時提供閱讀資源
以現(xiàn)代對話理論作為基礎(chǔ),新課標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課標強調(diào)重視學生的閱讀感受和體驗,提倡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學生的閱讀能力與積累有關(guān),與對作品相關(guān)的背景知識的了解有關(guān),積累越豐富閱讀的體驗才越深刻獨特。教師要教給學生利用閱讀資源幫助閱讀的方法,適時提供相關(guān)的背景知識,為有質(zhì)量的深層閱讀作好準備。教師在學生面前的優(yōu)勢,不僅表現(xiàn)在知識的占有量上,更表現(xiàn)在對知識的探索、加工、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與使用的能力上。教師要有與學生一起探索知識的能力。在學習《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學生對詩歌中幾個問題的提出都是因為對杜甫的生平和創(chuàng)作這首詩時的處境缺乏了解。這時教師提供學生有關(guān)“安史之亂”時杜甫悲慘處境的資料,讓學生借助手頭的資料分析詩人當時的所思所想,對所提的問題作出合乎情理的解答。這時學生對所提問題就會有所領(lǐng)悟。教師再進行相應地追問,這樣才能對文本進行深度閱讀。如學生提出的“為什么作者“自經(jīng)喪亂少睡眠”?詩人在想什么呢? 學生在回答時就想到了從眼前的處境聯(lián)想到安史之亂以來的種種痛苦經(jīng)歷,從風雨飄搖中的茅屋擴展到戰(zhàn)亂頻仍、殘破不堪的國家,國仇家恨加上長夜沾濕的現(xiàn)實,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躍然紙上。這時教師告訴學生這就是知人論世的讀書方法。閱讀資源的提供可在學生處于疑惑之時,在“憤悱”之際;可在學習新課之前為學生提供必需的知識儲備;也可在結(jié)束新課之前,推薦相關(guān)的鏈接材料和名著,課后進行比較性閱讀,拓展性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拓寬閱讀視野,增加閱讀積累,達到課內(nèi)外閱讀有機結(jié)合的目的。課堂上,教師應成為學生的“書山導游人”,這樣的作為會讓學生終身受益。
三、教給評價的方法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教師與學生對話應是平等的、引導性的、啟發(fā)性的對話。有時對話的過程也是教師指導評價的過程。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評價觀。改革后的新課程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新理念下的課堂教學評價方式有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對教師的評價,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和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在課堂評價中進行交流溝通,明辨是非,獲得知識,提高能力。此時教師恰到好處的評價起到點撥的作用。評價具體到課堂教學的細節(jié)中,既有對學習內(nèi)容的評價,也有針對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合作學習等方面的評價。教師的評價用語要注重每個學生的獨特感受,以激勵為主,敏銳地捕捉其中的閃光點,并及時給予肯定和表揚,努力營造一種熱烈而又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構(gòu)建良好的課堂生態(tài)。課堂評價用語要有親切性,讓學生如沐春風;要有激勵性,讓學生獲得自信,走向成功;要有導向性,讓學生在交流中學會學習,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有幽默性,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接受教育、獲得知識;要有哲理性,讓學生從評價中獲得做人求學的深刻道理;要有多變性,讓學生耳目常新、喜聞樂見。
如在指導《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最后一小節(jié)的朗讀中,先讓學生自由讀,再指名讀,讓學生相互評價讀得如何。學生的評價是“讀得很好”“聲音很高,很有感情”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學會評價同伴的的發(fā)言,可以說“你的評價很準確,如果再具體一些就更好了,如這句詩中哪個詞讀重音,讀出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然后再讓這位同學試著評價一次。這樣練習多了,學生就學會了評價的方法。在讀“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幾個同學讀得各有千秋,教師想用范讀來指導。教師可這樣說:“你們讀得真有感情,老師也禁不住想跟你們比試一下,請同學們做評委,好嗎?”教師深情地朗誦。這時課堂里響起了掌聲,教師說:“謝謝!這位同學,請你評一評剛才的朗誦”“我給老師100分,老師的朗讀聲情并茂,非常感人,我感受到了詩人寧可自己凍死也要讓天下寒士住上大房的那種舍己為人、至死不悔的決心。”“謝謝你的鼓勵!你聽得很認真,評價得很專業(yè),像個小老師。你不僅聽到了老師朗讀時的聲音,還聽到了表達的情感?!边@位同學開心地笑了。像這種師生相互交流評價的對話,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還能相互啟迪,共同提高,達到教學相長的作用。教師用好教學評價用語,如春風化雨滋潤著學生的心田,啟迪著學生智慧。
新課程下,教師扮演著學生成長的對話者、促進者和引導者的角色。教師要守住課堂這塊主陣地,精心設(shè)計教學活動,適時提供閱讀資源,教給交流評價的方法,適度、恰到好處地把學生從后臺推向前臺,讓他們在實際教學活動中自我體驗、自我教育,充分展示生命的活力,享受學習的樂趣,做課堂的主人。這就是教師的作為。只有教師在課堂上有所作為,學生才會在語文學習的天地里大有作為。
[作者通聯(lián):江蘇如東縣馬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