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迪+朱蔚賢
摘 要: 以往的同聲傳譯研究鮮有以句子作為分析單位的局部分析。本文運用Gile的局部分析框架,分析輸入認知負荷、句子內(nèi)部信息量和英漢互譯時特有的局部困難,結(jié)合具體實例,指出譯員可能采取的策略。
關(guān)鍵詞: 輸入認知負荷 信息量 特有局部困難
1.引言
同聲傳譯是一項高負荷的腦力勞動,為了分析這些在有些人看來“不可能的任務”,國內(nèi)外學者從各個角度作了深層的跨學科的剖析,以分析譯員能夠完成同傳這一“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的原因。根據(jù)Gile的精力分配模型,同傳譯員總是在接近自己認知的“飽和”狀態(tài)下工作。因此,任何微小的問題都可能超過譯員負荷,影響譯文質(zhì)量。局部分析是指基于相鄰句子間的順序為基礎(chǔ)的分析,分析內(nèi)容包括輸入認知負荷、信息量和特有局部困難等。本文結(jié)合具體實例,運用Gile的局部分析框架,分析輸入認知負荷、信息量和特有局部困難。
本文分析的語料為一段中文開幕致辭,時長1分56秒,講話人語速約180音節(jié)/分鐘。譯員口譯經(jīng)驗豐富,實驗時狀態(tài)良好,無外界因素影響,產(chǎn)出的英語譯文時長為2分06秒,平均語速190音節(jié)/分鐘。
2.局部例證分析
例1:今天非常榮幸參加××市舉行的投資說明會,同時能夠見到在座的各位新老朋友感到特別的高興。
It is a great pleasure for me to attend××investment briefing(eh)to see friends...old friends and new friends here.
輸入認知負荷(Gile2008)是指由于譯員認知資源和精力的有限性,同傳時譯員的認知負荷一部分來自于當前句子本身,還有一部分來自于完成前一句的口譯。也就是說,源語與翻譯之間的時間差和說話人講話的連續(xù)性產(chǎn)生了認知負荷。
譯員開始翻譯第二句話時,源文已經(jīng)結(jié)束,由此帶來輸入認知負荷。譯員采用相應策略抵消輸入認知負荷的影響,把兩句并為一句,省略“感到特別的高興”,避免重新選擇主語的麻煩,從而節(jié)省了時間。
例2:××已經(jīng)成為重要的科技、商貿(mào)、信息和金融中心。
And it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foreign trade,information and financial centre.
Gile認為句子的高信息量將提高對譯員的聽解和產(chǎn)出能力的要求,有可能是“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困難(Gile 1995:173)。如果漢語源文句子中主句的信息量大的話,譯員輸出到下一句的認知負荷將增加,給調(diào)取已講信息和聽取以后信息帶來困難。
源語中的“科技、商貿(mào)、信息和金融中心”無疑增加了信息量,會對譯員聽解下一句帶來認知負荷。講話人語速較快,且在列舉時沒有停頓,譯員有意識地加快了語速。同時,根據(jù)實驗后的采訪,該譯員用筆借助符號或字母快速記下列舉的事物,以減輕自己的短期記憶壓力。
例3:××的經(jīng)濟和社會建設(shè)取得了跨越式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我國××地區(qū)重要的科技、商貿(mào)、信息和金融中心,并正在向建設(shè)現(xiàn)代化田園城市新目標邁進。
××has achieved a leap forward development in economy and social constructions.Therefore,it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foreign trade,information and financial centre and is also striving to develop itself into a modern garden city.
漢語屬意合語言,句間邏輯關(guān)系往往需要譯員自己理解。漢英同傳時,譯員不僅要分析原句的邏輯關(guān)系,還要使用必要的連接詞來表達邏輯關(guān)系。根據(jù)Gile的“精力分配”模型,譯員的聽力和產(chǎn)出的認知處理會相應削弱,從而增加翻譯難度。
源語是典型的一個主語帶有多個謂語的漢語句子。正如上文所述,分析不同謂語間的邏輯關(guān)系,加上對文字信息的理解,增加了譯員翻譯的困難。譯員所采用的策略是順句驅(qū)動,將原句拆成三句,第一句與第二句是因果關(guān)系,第二句與第三句是并列關(guān)系。
3.結(jié)語
本文從Gile的局部分析理論出發(fā),結(jié)合具體實例對同傳中的局部困難作了分析,分析了輸入認知負荷、句子內(nèi)部信息量和英漢互譯特有的局部困難給譯員帶來的困難,并結(jié)合實例分析了譯員是采用何種策略來克服這些困難的。希望通過本文,喚出更多的對同聲傳譯局部困難問題的實證研究。
參考文獻:
[1]萬宏瑜,楊承淑.同聲傳譯中順譯的類型與規(guī)律[J].中國翻譯,2005,26(3).
[2]勒代雷,著.劉和平,譯.釋意學派口筆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3]Gile,D.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