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康
摘 要:南宋遺民中秋詞的核心情感取向是凄愁悲苦:遺民中秋詞中的明月沒有了溫情的意味,凄寒幾乎成了遺民對中秋之月,進而是對整個中秋節(jié)的共同感受;中秋之月的形貌不再是遺民詞人描繪的重點,悲苦情感取向的高度一致性決定了遺民詞人對明月形貌的忽略;遺民中秋詞中的明月不再是痛苦之情的慰藉與分擔者,而是無情的刺激者。這種情感取向是中國士人在異態(tài)社會下文化心態(tài)的群體性外化。
關鍵詞:南宋遺民詞人;中秋詞;情感取向;凄愁悲苦
中秋本是一個尋常的節(jié)令,由于中秋之夜那輪皎潔的滿月所負載的種種希望與祝愿就使這個平常的秋夜在中國人的文化傳統(tǒng)中散發(fā)著月色一樣溫情而又迷朦的色彩。月圓人圓成為中國人最為期盼的生存狀態(tài)之一。而中國文學里的中秋之月既是人事圓滿的象征,又是人生失意后希望、企羨和感傷等情感的綜合體。而對于身心俱無著落的南宋遺民而言,人生的圓滿無疑是癡人說夢。如果說其它的社會群體還能夠在未來的人生中依稀看到圓滿的希望,那么南宋遺民的人生卻絕絲毫沒有獲取圓滿的可能。在他們的中秋情結中少有“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1]式的豁達和自我安慰。明澈的月亮總是無情地以圓滿刺激著遺民無法拒絕的缺憾人生。在中秋月圓襯托下南宋遺民更加體味到家國破碎、身世飄零的辛酸與無奈,因此,強烈綿長的悲苦之感構成了遺民中秋詞的主要情感取向。
一
陰柔之美是明月在中國人心中最為本質(zhì)的審美特征。當文人們把情感托寄于明月時,她總能以溫暖的情愫分擔和慰藉人們心靈的痛苦??梢哉f,明月在中國文學的多數(shù)語境中始終是一種溫情脈脈的形象。但在遺民的中秋詞中明月卻失去了這種溫情的意味,取而代之的是凄寒悲苦的情調(diào):
明月如冰,亂云飛下斜河去。旋呼艇子載簫聲,風景還如故。裊裊余懷何許。聽尊前、嗚嗚似訴。近年潮信,萬里陰晴,和天無據(jù)。有客秋風,去時留下金盤露。少年終夜奏胡笳,誰料歸無路。同是江南倦旅。對嬋娟、君歌我舞。醉中休問,明月明年,人在何處。
——劉辰翁《燭影搖紅·丙子中秋泛月》
去年云掩冰輪皎。喜今歲、微陰俱掃。乾坤一片玉琉璃,怎算得、清光多少。無歌無酒癡頑老。對愁影、翻嫌分曉。天公原不負中秋,我自把、中秋誤了。
——蔣 捷《步蟾宮》
中秋之月皎潔明澈,清輝如水,歷來文人墨客常用“玉”、“銀”、“清”、“素”等語詞來形容她的澄明無瑕和高雅絕塵。雖然它們明顯帶有清冷色調(diào),但表現(xiàn)的是明月超然物外的情韻,并不影響明月溫情形象的傳達。人們在清冷幽靜的月光中,心境往往能達到寧靜的境界,這時無論是思鄉(xiāng)懷人還是感悟人生,都可以思接千載神馳心系。在這個過程中,由月的清遠孤獨引發(fā)的是人們對個人憂愁憂思不同程度的超越。明月那種慰藉者與化解者的溫情形象也由此凸現(xiàn)出來了。而在遺民詞人的詞作中,詞人對月的感受則由清冷轉(zhuǎn)為了凄寒。例如劉辰翁和蔣捷的這兩首詞的首句分別用“明月如冰”和“去年云掩冰輪皎”來寫明月?!氨背蔀榱藘晌辉~人對中秋之月不約而同的感受?!氨痹谖锢硇再|(zhì)上的特征是寒冷和堅硬,在常態(tài)情況下,寒冷與堅硬并不能給人帶來愉快地感覺。在心理感受上,與“玉”、“銀”、“清”、“素”等語詞所描述的清幽淡遠的感受相比,遺民詞人用“冰”的寒冷堅硬突出表現(xiàn)的是明月在詞人心中留下的陰寒之感。其實,在以前的詩詞中也曾有人用“冰”來形容中秋之月,比如葉夢得《念奴嬌·中秋》當中就有“洞庭波冷,望冰輪初轉(zhuǎn)”之句。但這些詩詞當中的“冰”在其具體語境中主要是著眼于月亮自身所具有的清高孤遠的意蘊。而在遺民中秋詞的語境中“冰”則是重在展現(xiàn)詞人對明月的心理感受。文人們在作品中所描繪的物理世界往往能夠折射出他們的心靈世界。錢鐘書先生在《談藝錄》的一個論斷對此頗有啟示性,他說:“我既有障,物遂失真”[1]。正是由于作者心靈的扭曲,其筆下的物象才會失真變形。亡國亡天下的民族和社會悲劇,飄零淪落、前途無望的個人悲劇所匯聚成的深哀劇痛如一道枷鎖緊緊桎梏著遺民詞人們的心靈。在痛苦的重壓與束縛下他們攝取物象時所突出的都是那些能夠充分表現(xiàn)其痛苦心境的因素。如前所述,明月有清冷的特征,遺民詞人就將這一因素突出放大,使月在感官層面變形為“冰”,在心靈體驗層面變形為凄寒。這正是心靈的痛苦之“障”,使事物在他們的感受中失去本真的狀態(tài)。明月也不再是原來溫情的形象,而是在給人銳利的感官刺激同時成為了折射痛苦的鏡子。因此,凄寒悲苦幾乎成了遺民對中秋之月,進而是對整個中秋節(jié)的共同感受。
二
“借月傳情”是中國古代以中秋為題材的作品共性化的抒情方式。而在那些作品中對中秋之月圓滿、明澈等形貌描寫是作品必不可少的內(nèi)容之一。同時,月的形貌特征又刺激著相對應的情感生發(fā)深化,并且在作品中暗示出情感內(nèi)涵。兩者是互為表里的依存關系。遺民中秋詞中對明月形貌的描繪從整體上看與以往這些作品有著不小的差異,即中秋之月的形貌不再是遺民詞人描繪的重點:
滿目飛明鏡。憶年時、呼朋樓上,暢懷觴詠。圓到今宵依舊好,詩酒不成佳興。身恰在、燕臺天近。一段凄涼心中事,被秋光、照破無余蘊。卻不是,訴貧病。 宮庭花草埋幽徑。想夜來、女墻還有過來蟾影。千古詞人傷情處,舊說石城形勝。今又說、斷橋風韻??屠飲染甓枷嗨疲缓蟪?、不見潮來信。且喜得,四邊靜。
——汪夢斗《金縷曲》
莎草被長洲。吳江拍岸流,憶故家、西北高樓。十載客窗憔悴損,搔短鬢、獨悲秋。 人在塞邊頭,斷鴻書寄不。記當年、一片閑愁。舞罷羽衣塵滿面,誰伴我,廣寒游。
——汪元量《唐多令·吳江中秋》
這兩首遺民中秋詞顯而易見的共同之處就是對中秋之月感官上的描繪在詞中所占分量很小。汪夢斗《金縷曲》中也只有開頭一句“滿目飛明鏡”尚可算是對十五明月形貌的描寫。汪元量的《唐多令》中絕大多數(shù)詞句不論直接還是間接根本一句也沒有提到月亮的形貌,只是最后一句“廣寒游”將詞情與月亮聯(lián)系起來。這種淡化對中秋之月形貌描寫的現(xiàn)象在遺民中秋詞中是普遍存在的。略寫或不寫明月形貌的作品在數(shù)量上成為了遺民中秋詞的主流。
可以說,遺民詞人對明月形貌的淡化處理顯示出明月形貌描繪與情感內(nèi)涵傳達之間存在著隔閡。但這并不意味著先前中秋文學里情感與明月形貌互為依存、相互對應的關系模式在他們作品里已經(jīng)徹底瓦解。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是與遺民中秋詞的情感取向有著直接聯(lián)系的。是情感取向的高度一致性決定了詞人對明月形貌感受的類型化。這里所謂“情感取向的高度一致”有兩層含義:一層含義是從群體創(chuàng)作上看,遺民詞人們借中秋詞所傳達出來的主導情感幾乎是一致的,都是亡國悲嘆,個體差異較小。另一層含義是從個體創(chuàng)作上看,同一位遺民詞人在不同條件下創(chuàng)作的中秋詞其主導情感也體現(xiàn)出高度的一致性,時空和情境的不同使作品應具有的情感差異被完全弱化,亡國的悲苦成為了每首中秋詞共同的主旋律。比如汪夢斗在《金縷曲》中“憶年時、呼朋樓上,暢懷觴詠”的懷人傷感和憂怨人生不圓滿的“訴貧病”并不是“一段心中凄涼事”的起因,詞人傷情之處是在于“舊說石城形勝。今又說、斷橋風韻。”“石城”為金陵別稱,“斷橋”乃臨安西湖的象征。金陵故都曾見正過六朝的興亡,西湖則目睹了宋的滅亡。“說石城形勝”是過去文人傷懷的原因,所以謂其“舊”。而詞人傷情是因“今說、斷橋風韻”,痛悼故國而至。可見,其中秋感懷仍然是以家國之悲為主的。這種以亡國之恨為抒情旨歸的情感表達,直接形成了作品主導情感內(nèi)涵的高度一致。無論遺民詞人側重描繪明月形貌的哪一種特征,其直接或間接承擔與表現(xiàn)的情感實質(zhì)都是相同的亡國悲苦。因而,在以抒情為最終目的創(chuàng)作中,對抒情不能起到本質(zhì)性推動作用的明月形貌在情感表達時必然要被淡化。最為直接的表現(xiàn)就是對明月形貌作一般物理屬性的類型化摹寫,比如,遺民詞人們多從月形狀之圓,月輝之亮等最直觀的物象特征落筆,所描繪的是圓、亮等初級化普遍性的感受,缺少因時因地因人的不同而應具有的個性特征。
三
遺民中秋詞的悲苦取向還體現(xiàn)為詞中明月消減孤寂愁苦功能的弱化。面對中秋之月的圓滿而喟嘆自己生命中的種種缺憾是以中秋為表現(xiàn)題材的文學作品所傳遞的共同情感信息,也是中秋的重要文化意蘊之一。在這一點上南宋遺民的中秋詞當然也不例外,但與其它時期中秋詞相比,其差異在于遺民中秋詞不能實現(xiàn)對悲劇性情感的超越,反而在中秋之月的刺激下傳達出更為悲苦的情感意蘊。也就是說,遺民中秋詞中所表露的遺民心靈的痛苦是無法從明月中獲得慰藉和消解的,對遺民而言,明月不是溫情的分擔者,而是無情的刺激者。
在遺民的中秋詞中沒有傳統(tǒng)中秋詞常見的因月之圓滿而產(chǎn)生的歡樂意識和冷靜深刻的哲學思考,有的只是遺民們無計可消除的亡國悲情。比如翻檢一下遺民詞人劉辰翁的中秋詞,我們會詫異于他的“多愁善感”。在他為數(shù)不多的中秋詞中以“愁”、“恨”、“凄然”等語詞直接表現(xiàn)愁苦不堪之情的就有十四處之多,而通過對比、烘托、暗示、象征等間接方式來表現(xiàn)的則更是比比皆是:
濕云待向三更吐。更是沉沉雨。眼前兒女意堪憐。不說明朝后日、說明年。當年知道晴三鼓。便似佳期誤。笑他拜月不曾圓。只是今朝北望、也凄然。
——《虞美人·壬午中秋雨后不見月》
群動各已息,在汝夢中游。塵埃大地如水,兒女不堪愁。寂寂古人安在,冉冉吾年如此,何處有高樓??陀卸春嵳?,淚下不能收。 庾樓墜,秦樓渺,楚樓休。知公所恨何事,不是為封侯。自有此山此月,說甚何年何處,重泛木蘭舟。起舞酹英魄,余憤海西流。
——《水調(diào)歌頭·癸未中秋,吉文共馬得昌泛江》
根據(jù)題解我們可以準確地認定這三首詞均是入元之后的作品。《虞美人》和《水調(diào)歌頭》分別寫于1282年和1283年,距元軍占領都城臨安六、七年的時間。此時遺民們的心態(tài)在時間的磨礪中已經(jīng)逐漸走向相對的穩(wěn)定,銳利的傷痛也轉(zhuǎn)化為綿綿長恨,并且理性的思索與感悟代替了簡單的沖動。所以,這一時期的詞作所表達的情感雖然即時的沖擊力減弱,但情感的復雜和深沉卻更令人刻骨銘心,也更能體現(xiàn)出遺民情感的普遍性狀態(tài)?!队菝廊恕肥菍懸粋€秋雨將息,無月可賞的中秋之夜。詞的上片詞人的情感是通過“眼前兒女”這一中介才與中秋發(fā)生關聯(lián)的。他利用這種隱曲的筆法將自己設置為中秋的局外人,其目的是為了突出自己所承受的比“眼前兒女”更“堪憐”的愁苦。詞的下片將筆觸直接落到了“自己”的中秋上,不過這是“當年”的中秋佳節(jié)。雖然寫得饒有情趣,但流露的是對未曾珍惜“佳期”的懊悔之意?!爸皇墙癯蓖⒁财嗳弧保敾叵胍仓荒軉酒鸶鼮楸男木w時,情感上的愁苦寂寞、懊悔辛酸便是不言自明的了。所以,這首詞中被烏云遮蔽的明月實際上是詞人悲苦情感的刺激者,并把悲苦被渲染得更為濃重。和《虞美人》曲筆寫情相比,《水調(diào)歌頭》中詞人的情感是以淋漓盡致的方式抒發(fā)出來的。詞人在詞的開端勾勒出萬籟俱寂,有如夢境般清靜的中秋月夜。但詞人的心緒卻并沒有因此而寧靜。他的情感在這個月夜中象洶涌的海水一樣奔騰。其中有家國不再的痛苦與凄涼,有身無所寄的悲憤與孤獨,有世事變換的無奈與滄桑,有對友人遺民情懷的理解,有對志士仁人的懷念。諸多情感無不展現(xiàn)著遺民心靈深處的愁苦孤寂?!俺睢?、“淚”、“憤”等語詞更是直接地揭示出情感的本質(zhì)要素。中秋之月在這首詞當中幾乎是一個隱去的、背景式的概念,以它來化解詞人愁苦孤寂之感更是無從談起。性情豁達豪爽的劉辰翁尚且如此,其它詞人中秋詞情感的悲苦更是可想而知的。中秋佳節(jié)應有的歡愉隨著故國的滅亡而在遺民的中秋詞中難覓蹤影。強烈持久的“愁”與“恨”成為了遺民中秋詞情感的主旋律。
不管是以何種方式表達,可以說歷代的中秋之詞都不乏人生失意之嘆、生命坎坷之悲,但唯有遺民中秋詞中的痛苦不能化解于心,整體情感呈現(xiàn)出悲苦難當?shù)膬A向。究其原因,汪夢斗《金縷曲》中的一句詞說到了是處,“一段凄涼心中事,被秋光、照破無余蘊。卻不是訴貧病?!必毑★@達等個人際遇不是遺民“凄涼心中事”的核心內(nèi)涵,國家民族的衰落才是糾纏遺民的真正夢魘。對以兼濟天下為己任、有著極強社會責任感和憂患意識的中國士人而言,這是他們心靈中最為痛楚和敏感的創(chuàng)傷。面對個體命運的挫折多舛,他們尚可將化解痛苦、一笑而過的灑脫當作超邁的人生境界來追求。但國家民族的苦難是他們永遠不能淡然面對的傷痛。南宋遺民在他們的中秋詞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悲苦的情感取向正是中國士人這種文化心態(tài)的群體性外化。
注釋:
[1]本文所引詞作皆見于唐圭璋編《全宋詞》,中華書局1965年版
參考文獻:
[1]錢鐘書.談藝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