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靈祥
【摘要】現(xiàn)代詩人徐志摩巧妙地將中國古詩中常用的“柳”“青荇”“潭”等意象運用到自己詩中,沿襲并拓展其內(nèi)涵,使其既具有古典美,又具有現(xiàn)代美。
【關鍵詞】意象;金柳;青荇;潭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徐志摩(1896—1931),原名章序,字志摩,又字小申,浙江寧海硤石鎮(zhèn)人。徐氏一族,系出海鹽花巷里,明正德年間遷居硤石,世代以經(jīng)商興家。至徐申如(徐志摩父),在鎮(zhèn)上有絲綢行、醬園、錢莊等,并創(chuàng)辦了硤石電廠。詩人就在鎮(zhèn)上度過他的童年、少年。由于家庭條件的優(yōu)越,也使得他小時候受過良好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也正因世代經(jīng)商之故,他的父親就一直想把他培養(yǎng)成商界的有影響的人物。正如詩人在《〈猛虎集〉序言》中所說的:“在二十四歲以前我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我對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我父親送我出洋留學是要我將來進‘金融界的,我自己最高的野心是想做一個中國的Hamilton!”
生命的把戲是不可思議的!他沒有成為他父親所希望的商人!
“我不想成仙,蓬萊不是我的分/我只要地面,情愿安分做人”,做一位詩人,做一位中國的Hamilton!因此,1918年的赴美國學習銀行,1921年的赴英國留學,研究政治經(jīng)濟學,不但沒有學到“應有的本領”,反而使他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開始了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從此,“詩情有些像山洪暴發(fā),不分方向亂沖”。他以詩人特有的天賦和魅力在“出馬文陣不久,便征服了青年、中年、老年的心,躍登第一流作家的壇坫?!彼晒α恕?/p>
當然 ,徐志摩成為詩人,除了他本身所具有的詩的潛質(zhì)(“詩靈的細小的翅膀”)外,更重要的是在他骨子里頭,早就被濃濃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熏染。正因如此,他的不少詩作中常選擇中國古典詩歌中常用的意象如“黃昏”“云彩”“柳”“夕陽”“大雁”等作為詩中的意象,詩中的意象蘊含著中國古典詩歌所特有的韻味?!对賱e康橋》就是其中的代表
徐志摩于1920年9月離美赴英“從羅素”。羅素未見到,卻在劍橋大學開始了他的寫詩生涯。英國浪漫詩歌把他引上了藝術道路?!皬拇似鹞业乃枷刖蛢A向于分行的抒寫”,從此他與康橋結下了不解之緣??岛拥膬?yōu)美的環(huán)境和當時倫敦的民主自由空氣正投合了他的脾胃,以致離別多年還眷戀不已。這首詩是1928年秋重訪英倫歸途中所作,集中抒寫這種依戀心情的。
在這首中,作者將中國古典詩歌中離別詩的韻味用現(xiàn)代的軀殼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一、金柳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按照字面理解:夕陽照射下的柳枝,鍍上了一層嫵媚的金黃色,像一位美麗的新娘;那金色柳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隨波蕩漾,也在詩人心頭蕩漾。殊不知,詩人已將我國古典詩歌中常用的“柳”這一意象的寓意巧妙地蘊含其中。
那么,“柳”這一物象在我國古代詩歌中究竟有什么寓意呢?這還得從中國古代文學中去找答案。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保ㄍ醪g《閨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朱東潤主編)注:古代風俗,折柳贈別。因“柳”諧“留”音,寓有留戀之意??吹搅?,又會勾起回憶,觸動離別愁?!叭搜粤~似愁眉,更有愁腸如柳絲?!保ò拙右住稐盍Α罚o不道出了“柳樹”這一特定物象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內(nèi)涵。因此,“柳”在中國古典送別詩中常被詩人用來抒發(fā)離愁別緒?!安环痔一t似錦,生憎柳絮白于綿?!保ǘ鸥Α端吐妨逃氤罚拔汲浅隂泡p塵,客舍青青柳色新?!保ㄍ蹙S《送元二使安西》)“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保馈队炅剽彙罚┲械摹傲?,均反映這種情緒。而詩人徐志摩在此用這一意象抒發(fā)對康橋的留戀是再恰當不過了。
二、青荇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搖,仿佛在向詩人招手示意。我甘心做康河柔波里的一條水草,永遠留在康河里!在這里詩人把自己對康橋的無限眷戀之情表露無遺!
但令人深思的地方是詩人以“青荇”“水草”兩個所指完全一樣的意象作為詩中的主要意象,筆者認為這不僅僅是為了避免雷同的問題,其中有其更為豐富的內(nèi)涵?!对娊?jīng)·關雎》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君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優(yōu)哉游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注:這里勉力求取荇菜,隱喻“君子”的努力追求“淑女”。)詩人將這里的一棵看似非常普通的“水草”比作一位美麗的女子,那在水底招搖的水草,不正像淑女扭動的纖細的腰肢么?那明亮的水,不正如淑女那明亮的勾人魂兒的眼睛么?此時的詩人,又怎么不愿意做一條水草?因為有這么多美麗的女子和他朝夕相伴。“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奔幢恪八馈痹诳禈蛞仓担∑鋹勰?、眷戀之情呼之欲出。
三、潭
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在夕陽的輝映下,那本來清澈的潭水被染上了一層玫瑰紅,正如“天上的虹”被浮藻揉碎后,竟然變成了“彩虹似的夢”。在這里詩人將客觀的景和主觀的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而在這里,詩人為何選擇“潭”作為此節(jié)的主要意象?有其更為深刻的傳統(tǒng)文化因素的影響。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徐詩中的“潭”和李詩中的“潭”都同樣是蘊含了對被眷戀者無限情意的“潭”。李白詩中“桃花潭”,我們暫且不管它在什么地方,是個什么樣子,現(xiàn)在還是否存在,單看這個名字——桃花,就引人浮想連翩,可以說是帶有夢幻色彩的“潭”。也只有這樣美麗的“潭”才能珍藏詩人李白與汪倫的感情。徐志摩詩中的“潭”,在詩中被康橋的夕陽染上了玫瑰紅,并沉淀著“彩虹似的夢”,這“潭”中所貯藏的情應該說比李詩中“潭”更濃—不僅有無限的眷戀,更有他曾經(jīng)的追求,年輕時的夢想。當然,不論此“潭”還是彼“潭”,都是一潭濃濃的留戀之情。
現(xiàn)代的形式蘊含了中國古典詩歌中特有的韻味,而又毫無斧鑿之痕,真乃大手筆!具有現(xiàn)代氣質(zhì)的“金柳”“青荇”“潭”,卻又不乏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那種特有的內(nèi)涵,讓人回味無窮。美哉!《再別康橋》;妙哉!《再別康橋》。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