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雷
1913年春,國民黨元老宋教仁被人暗殺于上海。案件剛發(fā)生時,就有許多確鑿的證據(jù)證明該案是袁世凱幕后指使,許多海內(nèi)外倡言正義的華文報紙都公開指責袁世凱。菲律賓的《公理報》是國民黨的機關報,甚至在一篇評論中明確指出:“殺宋教仁者,袁世凱也?!痹绖P看到后極為震怒,隨即命令外交部嚴飭駐菲總領事,以“誹謗大總統(tǒng)名譽”的罪狀向菲律賓法庭進行控告,并指名要將該文作者于秋墨引渡回國治罪。
當時北京政府駐菲總領事劉君毅素有“好好先生”之稱,他不想得罪在當?shù)厝A人中勢力很大的國民黨人,便想出一種“和平解決”的辦法,勸說《公理報》改變一下名稱,換一塊招牌,這樣他就可以向袁世凱銷案。但是《公理報》負責人頗有革命黨人的氣概,不愿接受這種調(diào)解。領事館一看沒辦法,只好派出副領事代表袁世凱向馬尼拉檢察廳提出起訴。
雙方首先就此案能否成立展開辯論。被告律師奧勃里安一直堅持此案不能成立,因為袁世凱不是僑居菲律賓的中國人,不能派代表向馬尼拉法庭提出起訴。雙方為此一連辯論了3次。后來領事館雇用的老律師查到俄國沙皇在若干年前有過派代表在美國法庭控告俄國記者的案例,而美國法庭受理了該案。有了這個先例,此案便宣告成立,準備開庭審理。這個老律師因此被袁世凱重賞500比索。
菲律賓當年是美國的殖民地,法律也基本上沿襲美國,因此,它的法律條文支持對誹謗罪的處罰。而《公理報》要擺脫罪名,關鍵是必須要有證人,證明宋教仁為袁世凱所殺。在沒有物證的情況下,只有國民黨的領袖才能充當證人,取得菲律賓法庭相信。
但自“二次革命”失敗以來,國民黨內(nèi)知名領袖如孫中山、黃興等人都散居日本、歐美等地,繼續(xù)為革命奔走,從未經(jīng)過菲律賓。于是這個案件就拖延了一年多。
最后法庭認為,最好能有孫中山的幾句話,因為他既是國民黨首領,又曾做過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為中外人士所欽敬,他的話最有分量。
后來大家想出一個辦法:請孫中山在美國駐日本的領事館做出證詞,請美駐日公使作證。然而美公使不愿得罪北京政府,婉詞拒絕。幸而當時駐橫濱的美國領事愿意負責,便請孫中山在橫濱領事館的美國官員面前錄下證詞,然后封上火漆,專函送到馬尼拉法庭。
開庭那天,法官當眾把用紅漆封固的證詞拆開宣讀,開始了對此案的辯論。當法官宣布休息,定期再行審訊時,原告方面看到敗局已定,便異想天開地想通過某檢察官進行調(diào)停,即《公理報》承認敗訴,但只罰銀一元,以此來保全北京政府的面子。但這個建議遭到了被告方面的嚴詞拒絕。
隔日開庭時,國民黨人又拿出一沓美國報刊,把上面大量或明或暗提到袁世凱應對暗殺宋教仁負責的評論提供給法官看,指出:如果說《公理報》是誹謗的話,那怎么看待美國國內(nèi)報刊對此暗殺事件的報道?
在這種情況下,盡管有北京政府的壓力,但馬尼拉法庭還是撤銷了此案,宣布被告無罪,袁世凱敗訴。這樣,袁世凱以大總統(tǒng)之尊在異國上演的鬧劇最后以失敗告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