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觀點,常把戊戌維新的失敗,歸咎于“頑固派”的阻撓。其實,在1898年,求變已是朝野內(nèi)外一致的共識。康有為流亡海外后,不斷宣揚“頑固派”絞殺了改革。確實,戊戌年朝野內(nèi)外大多數(shù)官僚、士大夫都站在康有為的對立面,但需要澄清的問題是:為什么這些支持改革的人,不愿意支持康有為的改革。
康有為的一生,充滿了政治投機。1895年的“公車上書”,他組織了簽名,最終卻沒有去都察院遞交簽名,事后卻說都察院拒收他們的簽名。
在宣傳上作偽,是康有為一生慣用的伎倆。維新期間他明明堅決反對“立憲法,開議會”,卻在1911年刊行了自己編輯的《戊戌奏稿》,大規(guī)模地篡改自己在戊戌年的奏稿,刪除其中擁護專制的文字,摻入主張民權(quán)、憲政的內(nèi)容。如其中的《應(yīng)詔統(tǒng)籌全局折》??涤袨檫M呈給皇帝的著作,與公開刊行本之間,也有極大的區(qū)別。如康的名作《孔子改制考》,公開刊行本里的孔子,是大同、民權(quán)的化身,進呈本里,卻是皇權(quán)專制的堅定維護者。不止于此,康還篡改了光緒的密詔,也篡改了譚嗣同的絕命詩。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人往往認(rèn)為“戊戌六君子”都是康有為一系的人。其實被殺的軍機四章京里,楊銳和劉光第是張之洞推薦的,林旭是榮祿推薦的,只有譚嗣同是鐵桿的康黨。劉光第對康有為素來反感,楊銳目睹康黨輕躁冒進,在軍機章京的位置上如坐針氈,家書里常有“非久留之地”的感嘆。殺了楊銳、劉光第、林旭,也就等于絕了張之洞、榮祿等人接手改革的可能,這才是戊戌年最大的損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