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家雙
南京城區(qū)東南部的秦淮區(qū),是南京經濟和文化的發(fā)祥地,秦淮河是長江的一條支流,是南京地區(qū)的主要河道,古名——淮水,本名“龍藏浦”。
相傳秦始皇東巡時,望金陵上空紫氣升騰,以為王氣,于是鑿方山,斷長垅為瀆,入于江,后人誤認為此水是秦時所開,所以稱為秦淮。
文人墨客留佳句
秦淮河分內河和外河,內河在南京城中,是十里秦淮最繁華之地。南京在歷史上曾經十一次定都,自古在內秦淮河人文薈萃、商賈云集。六朝時代,夫子廟地區(qū)已相當繁華,烏衣巷、朱雀街、桃葉渡等處,都是當時高門大族所居。
“六朝金粉”的十里秦淮,有道不完的才子佳人傳奇;有坐不盡的畫肪看不厭的紅粉。于是便有了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諸多盛贊秦淮的佳句名篇: “秦淮到了月色的時候,越是夜色已深,更有那細吹細唱的船來,凄清委婉,動人心魄。女子穿細紗,頭上簪了茉莉,一齊卷起湘簾,憑欄靜聽。燈船鼓聲一響,兩邊簾卷窗開,河房里焚的沉香、香霧噴出來,和河里的月色煙光合成一色,望之如仙女。”劉禹錫的“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李白的“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等至今仍廣為流傳。
古色古香小吃街
我們的車在文德橋頭的一塊廢墟場上停了下來,大家便三三兩兩地過了橋,然后悠悠然來到秦淮小吃一條街。
這街店的裝潢似乎全是古色古香的。那古趣盎然的錢莊、書局、印社;那古玩首飾、文房四寶、字畫、剪紙、刻玉、繡品、紫砂茶具的古樸誘人;那一攤擠著一攤的小吃,鍋中所煮的鴨盹肝、細粉湯、小籠包子、蔥油餅、麻油素包子、翡翠燒賣、桂花糖芋艿、雞鴨血湯……四處橫溢著的雜香味,我實在從未聞著過。那酒肆飯館橫垂著的黃黃布幌子,足使人的思維停滯在十八世紀之前。
我們在如此繁多的小吃面前,一時間誰也拿不定主意該吃些什么。再眾議紛紜中,終于先吃了那豌粉絲什錦湯,然后又吃桂花糖芋艿,但仍覺得意猶未盡,于是在旁的一位同行執(zhí)意要請客,就再吃了麻油素包子,這餐風味小吃,真吃得開心。
秦淮傳頌李香君
飽餐了秦淮風味之后,大家信步向河沿走去。這段秦淮河不很寬,但水色尚清,河中停著五六只畫舫等待著游客,艙中也無燈火。桃葉渡對岸的“秦淮人家”卻華燈初明,映著流水,把秦淮河水映照得更加絢麗了。
桃葉渡的對岸,是舊社會風塵女子云集的地方,如今已建成“秦淮人家”賓館。面對著“秦淮人家”四個大字,我不禁想起了明末著名歌妓李香君來。這位李香君雖自幼淪落風塵,卻沒有奴顏媚骨。據(jù)說,一次當朝權貴田仰奉重金上門聘她為妾,被香君嚴辭拒絕。田仰惱羞成怒,竟以武力相逼。李香君眼看不能與意中人相好,則誓言“奴是薄福人,不愿入朱門!”并以頭顱鮮血染紅滿扇桃花,以死守妝樓來維護自己做人的尊嚴。明滅后,李香君遁入空門,出家為尼,又不肯屈節(jié)降清……這樣的一位俠骨慧眼、資質不凡、能歌善舞的秦淮一代名妓,為秦淮河洗卻了千古污濁。后來難得有位正義的書生——孔尚任,為這位秦淮弱女正了名。他的《桃花扇》,不但使秦淮河聚添了三分姿色,而且傾倒了幾多文人墨客,給后人留下了“千種相思向誰說,一生愛好是天然”的無限慨嘆……
漫步在十里長河,那“三步一舫,五步一亭”的秦淮新景,為游人展現(xiàn)出迷人的風姿。我雖未入“舫艙”,又未能暢游 “白鷺洲”、“萃苑”、“魁光閣”、 “烏衣巷”,更沒來得及觀賞“瞻園” 的奇石古樹……但我已深深地感到滿足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