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雪青 黃杏
[摘要] 本文論述了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策略和方法,強調教師在英語課程教學中要辨證地處理語言形式與意義內容的關系,在教學中貫穿素質教育的思想,寓德育教育于語言教學之中,將提高語言習得和培養(yǎng)素質結合起來。
[關鍵詞] 英語課程 素質 策略與方法 寓德育于教學之中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B)-0000-00
素質教育的實質,就是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綜合能力包括思維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知識更新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等。愛因斯坦說過:“人的態(tài)度、興趣比人的智商更重要?!?/p>
英語學習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學生通過大量的聽、說、讀、寫、譯等實踐活動獲得語言能力的發(fā)展,而大學英語課文的學習在培養(yǎng)學生素質方面能起到重要作用。在英語課程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不僅能充分發(fā)揮師生兩方面的積極性,形成教學互動的生動局面,還能加強學生方面主動探索、積極思考、自覺操作,把知識內化為自我的素質。在英語課程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主要體現(xiàn)在教學策略和方法上,要求教師在課程教學中辨證地處理語言形式與意義內容的關系,在教學中貫穿素質教育的思想,寓德育教育于語言教學之中,將提高語言習得和培養(yǎng)素質結合起來。
1 教學策略與方法
1.1 將“提問、答疑、討論”貫穿于課堂教學始終
大學英語課程的教學形式必須從以教師為中心的“講課式” 轉向以學生為主體的“任務
式”。教師在講解課文的時候不進行通篇講解,而是將課文結構和內容概要交代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外自主學習,然后在預習的基礎上,在課上向教師自由提問,教師在答疑、討論時實際上就融匯了對全文的講解。這樣做的優(yōu)點是: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自己提問、聆聽同學提問、教師講解等學到了很多知識,同時練習了口語和聽力。更重要的是了解別人的思維方式、思想觀點,找到自己的差距。
素質教育的另一個方面就是教育的全體性,即教育應該面對全體學生,促使每個學生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因此,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就課文主題進行討論無疑是素質教育的手段之一。在分組討論時,與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溝通,去除了學生的緊張心理和壓力,有助于他們暢所欲言,有助于培養(yǎng)團隊精神,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但教師要精心設置討論內容、范圍和難度,把握好時間和結果的處理。討論時間一般在10-15分鐘左右,教師要巡回聆聽,安排各小組組長匯報發(fā)言,最后教師做一個反饋總結。
1.2 巧妙利用導入活動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皩搿笔谴髮W英語課堂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良
好的導入活動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開口說話”的熱情,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教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導入”的方法多樣化,最常用的有電影片段導入法:這種方法比較直觀生動,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課文教學做好鋪墊。真實事件導入法:老師可以利用自己所見所聞,所經(jīng)歷的真實事件進行導入,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濃,躍躍欲試,想把自己的經(jīng)歷展示給大家。
設問式導入法:教師在設計教案時必須考慮好設計什么問題,討論什么內容,時間難度等,其議題與即將學習的課文內容要緊密聯(lián)系。設問式導入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
力,讓學生圍繞所提出的問題積極思考。“導入”活動只是課前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起到激發(fā)和鋪墊的作用。因此,時間不宜過長,不能影響一個單元的教學進程。另外,“導入”無固定模式,切記生搬硬套,可根據(jù)不同學生特點、不同課型、不同內容設計導入活動。
1.3 給學生一個展示平臺
每次上課前給學生一個3-5分鐘的展示(presentation)平臺,讓愿意開口的學生有鍛煉和表現(xiàn)的機會。這樣不但能渲染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挖掘其創(chuàng)造性,還能及時復習和鞏固所學內容。
學生展示的內容和即將學習的課文主題有關,形式可以是演講、PPT講解、背誦、朗讀、表演、對話、故事、歌曲等等。讓學生在準備中感受到學習語言的樂趣,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在實踐中收獲知識并提高交際能力,以達到綜合素質的提高。
實踐證明,課堂上學生參與的程度不同,教學效果大不一樣。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和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不是在教師的講解中發(fā)展,而是在一系列的語言實踐中獲得的。
2 寓德育教育于課文教學中
2.1 課文內容與素質的互動內化
心理學認為,在閱讀理解過程中,不但視覺信息起作用,非視覺信息也起作用。視覺信
息是眼睛感知文字符號而獲取的,而非視覺信息則有大腦提供,起到一個潛在作用,有人稱之為“眼球后面的東西”。非視覺信息包含理解文章的主導思想、言外之意、知識結構等知識的總和。學生在閱讀時對所學語言國家的社會和文化背景知識的掌握、對所讀材料內容的熟悉、個人生活經(jīng)驗、生活常識、邏輯知識和語言知識修養(yǎng)等各個方面的素質都可以和閱讀產(chǎn)生互動內化。也就是說,人們在看到文字符號時,能夠理解其所蘊涵的意義,這就是人們大腦中已儲存的信息對正在接受的信息進行加工的結果。
學習課文的過程就是一個思維的過程,閱讀的素質不僅僅指讀懂內容,更是一個識記、分析、判斷、猜測、推理、綜合、領會和評價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辨證地處理語言形式與意義內容的關系,在教學中貫穿素質教育的思想,將提高語言習得和培養(yǎng)素質結合起來。這種過程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其他方面的素質,如創(chuàng)新素質,拓寬知識面,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獨立分析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由積極的作用
2.2 挖掘教材中的道德情感因素
有的課文本身含有道德教育的因素,以《大學英語》系列教材《精讀》中的課文為例。
課文《The Woman Who Would Not Tell》敘述了作者的姨婆貝蒂-范-米特在美國南北戰(zhàn)爭期間,冒著生命危險保護了一名聯(lián)邦士兵的故事。通過描述戰(zhàn)爭給米特一家所帶來的災難及聯(lián)邦傷兵的悲痛處境,表達了作者及美國全國人民對戰(zhàn)爭的痛恨,同時也表達了美國人民對和平統(tǒng)一的渴望,更重要的是表達了美國人民善良勇敢的一面。學習這篇課文時,教師導入一些相關的歷史背景知識,讓學生回顧一下美國歷史,了解美國南北內戰(zhàn)的主要原因,使學生能夠更深刻地了解美國社會和美國人民,更充分地認識戰(zhàn)爭的殘酷和人民的善良,同時能準確地獲得課文作者所要傳遞的信息。
在學習《Lady Hermits Who Are Down But Not Out》一文時,學生對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意義感到迷惑不解,不理解課文題目中的“Down But Not Out(潦而不倒)”這幾個字的真正所指,作者為什么要描述甚至是欣賞這群流落紐約街頭的婦女呢?她們性情古怪、不善言談、獨往獨來。在學生們看來,她們沒有任何可歌可泣之處,并普遍認為作者的主要意圖是通過描寫她們,反映美國社會的一個黑暗面。其實正相反,從課文題目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態(tài)度是積極的,對這群女隱士的生活態(tài)度是贊賞的。她們貧困,但卻沒有因此而倒下去,而是以其自有的方式生存下去。為什么學生的理解和作者的本意有如此大的偏差呢?主要還是由于不同的價值觀、人生觀造成的。美國人欣賞自由和獨立的性格,這群女隱士具有“享受自由、不受社會束縛”的特點;美國人推崇自強自立,這群女隱士雖然無家可歸,卻從不乞求乞討。
可見,每篇文章都在不同程度上傳遞出該語言國的道德情感信息。類似這種課文教師可在課堂中充分挖掘其道德內涵,組織學員進行課堂專題討論,充分調動學生的道德情感因素,從而達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2.3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創(chuàng)新思維在探索思維的方法和結論上能夠更深層地揭示事物的本質屬性和事物之間的非常規(guī)屬性活動規(guī)律,在人們“司空見慣”或“完美無缺”的事物中提出懷疑,產(chǎn)生新的思路,做出新的發(fā)現(xiàn),從而實現(xiàn)新的突破。
大學生正處在一個人生觀、世界觀定型的時期,在英語教學中,教師的表率作用、教師的信任鼓勵都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產(chǎn)生。學習英語課文的過程是一個主觀能動性的過程,是語言與思維相互作用的過程,也是創(chuàng)造性學習的過程。學生除了用語言規(guī)則和語法知識來幫助辨別字面意以外,還要利用大腦中的固有常識、長期積累的背景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來理解文章的隱含意義。這些思維活動能幫助學生高效吸收有用信息,正確理解作者要傳達的意義和目的。
3 結語
總之,素質教育關注人的發(fā)展,是充分發(fā)揮每個人潛能的教育,是著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人格,包括性格、興趣以及對學習的不懈追求和進取精神,把充分發(fā)揮每個學生的潛能作為發(fā)展教育、進行教育活動的目標。
而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每篇課文的意義既存在于文章內,又由學習者帶給文章,學習閱讀一篇文章既是解碼過程也是假設過程。學生頭腦中的各種知識和道德情感信息相互發(fā)生作用,使文章理解得以完成。課堂上,學生通過用眼睛觀察、用耳朵聆聽、用口說英語、用腦進行思維、用手幫助表達,不但全面訓練了學生聽、說、讀、寫的語言基本技能,還促進了觀察力、想象力、思維能力以及交際能力的發(fā)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大學英語學習的整個過程中發(fā)揮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果我們在重視語言技能培養(yǎng)的同時,充分挖掘道德、情感、文化等因素,在學習英文文章中實施素質教育培養(yǎng)。這樣,不但能有效地掌握語言知識,還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 蔡保田. 教育研究法[M]. 臺北: 臺灣復文圖書出版社, 1979.
[2] 王振亞. 閱讀理解的準確性與閱讀速度[J]. 外語界, 1989 (3).
[3] Leaver, B. L, and S. B. Stryker.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for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s [J].Foreign Language Annals 1989 (3): 269-276.
[4] 林崇德. 學習與發(fā)展[M]. 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
[5] 翟象俊. 大學英語 精讀[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