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濤
玉米大斑病又稱條斑病、煤紋病、枯葉病、葉斑病等。主要為害玉米的葉片、葉鞘和苞葉。葉片染病先出現水漬狀青灰色斑點,然后沿葉脈向兩端擴展,形成邊緣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后期病斑??v裂。嚴重時病斑融合,葉片變黃枯死。潮濕時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層。下部葉片先發(fā)病。在單基因的抗病品種上表現為褪綠病斑,病斑較小,與葉脈平行,色澤黃綠或淡褐色,周圍暗褐色。有些表現為壞死斑。而玉米灰斑病又稱尾孢菌葉斑病,是目前吉林省玉米上發(fā)病最普遍的葉部病害,重病時葉片大部變黃枯焦,果穗下垂,籽粒松脫干癟,百粒重下降,嚴重影響產量和品質。
一、玉米大斑病
1.為害癥狀
主要為害葉片,嚴重時也為害葉鞘和苞葉。先從底部葉片開始發(fā)生,逐步向上擴展,嚴重時能遍及全株。發(fā)病葉片初現水漬狀青灰色或灰綠色小斑點,擴展后為邊緣暗褐色、中央淡褐色或者灰色的棱形或長紡錘形大斑,長5~10厘米,寬1.0~1.5厘米,潮濕時病斑上有明顯的黑褐色霉層。嚴重時病斑融合縱裂,葉片枯死。
2.侵染循環(huán)
病原以菌絲體及分生孢子在隨病殘體越冬,成為第2年發(fā)病的初侵染來源。而埋在地下10厘米深的病葉上的菌絲體越冬后全部死亡。玉米生長季節(jié),越冬菌源產生孢子,隨雨水飛濺或氣流傳播到玉米葉片上,適宜溫、濕度條件下萌發(fā)入侵。感病品種上,病菌侵入后迅速擴展,約經14天左右,即可引起局部萎蔫,組織壞死,進而形成枯死病斑。潮濕的氣候條件下,病斑上可產生大量分生孢子,隨氣流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
3發(fā)病原因
品種抗病性是影響大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玉米連茬地及離村莊近的地塊,由于越冬菌源量多,初侵染發(fā)生的早而多,再侵染頻繁,易造成流行。
3.1栽培因素:(1)玉米孕穗、出穗期間氮肥不足發(fā)病較重。(2)連作地、排水不良的低洼地,以及田間密度高、郁閉、通風不良的田塊,發(fā)病重。
3.2環(huán)境因素:氣候條件也是病害發(fā)生輕重的重要因素,氣溫20~25℃,相對濕度90%以上,對孢子形成、萌發(fā)、侵染有利,所以中溫、高濕的氣候條件利于大斑病流行。
3.3防治方法(1)農業(yè)防治:①搭配種植抗病品種,合理布局。在大、小斑病和絲黑穗病混合發(fā)生區(qū),應選用能兼抗幾種病害的多抗性品種。②玉米秸桿不要堆放田頭,提倡高溫堆肥,并進行深翻冬灌。③輪作倒茬,避免重茬,減少病菌在田間積累。④適當早播,培育壯苗,注意肥水管理,氮磷搭配使用,增強植株抗病能力。⑤早期摘除下部病葉,也可減輕發(fā)病。(2)藥劑防治:心葉末期到抽雄期或發(fā)病初期50%好速凈WP 1 000倍液,或80%速克凈WP 1 000倍液,或50%多菌靈WP 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WP 600倍液,或75%百菌清WP 300倍液,或25%苯菌靈EC 800倍液,或40%克瘟散EC 800~1 000倍液。隔10天噴1次,連續(xù)2~3次。
二、玉米灰斑病
1.為害癥狀
主要為害葉片。發(fā)病初期病斑橢圓形至矩圓形,無明顯邊緣,灰色至淺褐色病斑,后期變?yōu)楹稚?。病斑多限于平行葉脈之間,大?。?~20)×(2~5)毫米。濕度大時,病斑背面生。病原物子座小或缺。分生孢子梗密生,淺褐色,頂部屈曲,大小(60~180)微米×(4~6)微米。分生孢子無色,大?。?0~120)微米×(3~4.5)微米。
2.侵染循環(huán)
病菌隨病殘體越冬,為初侵染源,進行重復侵染。病菌在干燥條件下,能夠在地表的病殘體上安全越冬,但在潮濕的地表層下的病殘體上不能越冬。
3.發(fā)生原因 (1)寄主抗性:品種間抗病性有差異。(2)環(huán)境:7~8月份多雨的年份易發(fā)病。(3)栽培:輪作地發(fā)病重;田間濕度大,發(fā)病也重。
4.防治方法 (1)農業(yè)防治:①選用對灰斑病有較好抗性的品種。②通過秋翻春耙壓低田間的初侵染菌源。③采用間(套)作種植形式來改善田間小氣候,降低田間的相對濕度,從而達到控制病害的發(fā)生和流行④進行大面積輪作,加強田間管理,雨后及時排水,防止?jié)駳鉁?。⑤收獲后及時清除病殘體。(2)藥劑防治:發(fā)病初期噴75%百菌清WP 500倍液,或50%多菌靈WP 600倍液,或40%克瘟散EC 800~900倍液,或50%苯菌靈WP 1 500倍液,或20%三唑酮EC 1 000倍液。
(作者單位:154004黑龍江省佳木斯郊區(qū)農業(y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