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宏卿
“1號看堵車,2號看人海,3號看漲價……”
國慶黃金周走過來,不同版本的調(diào)侃又在微博微信上瘋傳??蓳Q個角度看,咱們中國人可真不賴,利用難得的法定長假,邀親喚友出游,領(lǐng)略偉大祖國的名勝古跡和壯美河山。
想起祖國,眼前浮現(xiàn)的是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心中默誦的是唐詩宋詞。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誰不想隨李太白到匡廬觀“日照香爐生紫煙”?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誰不想與杜工部一樣登泰山“一覽眾山小”?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誰不想像蘇東坡那樣自由徜徉赤壁磯頭看“江山如畫”?
不過,這一切,還得感謝古時中華名山勝水沒有“門票”一說,敞開大門,誰愛誰來。
拿李太白來說吧。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幾乎游歷了大半個中國。如果唐代也有門票制度,為喝酒總是“千金散盡”的李白,一定“游不起”,那些千古傳誦的詩篇,怕是要少了一大半。
二十世紀(jì)八十年代,紀(jì)錄片《話說長江》播出后反響空前,這部“國家地理”震撼了國人,激發(fā)了人們熱愛祖國的深厚情感。然而當(dāng)時受經(jīng)濟條件所限,眾多國人囊中羞澀,旅游太奢侈,“河山只在我夢縈”。
如今國人的經(jīng)濟條件早已不像二十世紀(jì)八十年代那般拮據(jù),坐飛機不需要打報告了,更有縱橫南北的高鐵和連休七天的黃金周,出游逐漸成為民生的一部分。然而,近年來,這個原本應(yīng)該輕松的話題,卻變得越來越沉重。其中就包括景區(qū)門票的不斷漲價。
現(xiàn)如今,別說李太白、徐霞客當(dāng)年免費游逛的勝景,遭遇“此山在我境,此水屬我家,若要觀山水,留下買游錢”,且“買游錢”一個勁地往上躥著漲,讓多少游人直呼“看不起”,就是一般交通便利、稍微“姿色出眾”之地,也會被當(dāng)?shù)卣描F絲網(wǎng)或圍墻圍起來搞“旅游開發(fā)”。
不僅如此,一些地方在“圈山占水”之余,還煞費苦心造“景”——刻幾尊雕塑就當(dāng)請來了神仙,給幾只“遷戶口”過來的猴子堆一個猴山,穿鑿附會名人遺跡,整一堆假古董……
祖國“大好河山”是全民的共同財富,而不是圈錢的私產(chǎn)。即使在古代,也強調(diào)各級政府“不得專山澤之利”。至于人文景觀,除非皇家禁地和私人園林,基本免費開放。盛唐時期長安城的景點曲江,風(fēng)光旖旎,據(jù)稱是皇家園林的附屬,但定期開放。百姓常在此踏青訪友,登高懷遠(yuǎn)。一池曲水,亭臺樓閣,都是百姓的樂園。唐代文人無論得意還是失意,都會流連于此,感懷之下,寫下的“曲江詩”流傳至今。
由此可見,將山山水水、風(fēng)景名勝作為賺錢工具,就是焚琴煮鶴、暴殄天物。
【原載2014年9月26日《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