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王猛
摘 要:二十世紀是中國歷史上非常特殊的時期,它度過了社會轉型,飽受了外患內亂,經歷了文化革命,遇到了西風沖擊,中國繪畫是東方藝術及中國文化中的瑰寶,悠久而絢爛。經千年的不竭創(chuàng)作及發(fā)展流變,李可染確立了自己獨特藝術體系,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理論和審美標準及人格精神。
關鍵詞:二十世紀;李可染;尊重傳統(tǒng);精神
中圖分類號:J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6-0076-01
二十世紀是動蕩的一個時代,是戰(zhàn)火紛飛的時代,但也是文化、思想大爆炸、大融合的時代,有外有侵略,內有亂戰(zhàn)的前半葉,有社會轉型,文化革命的后幾十年,東西文化的相遇和碰撞產生的火花激烈而又奪目,中國畫。特別是山水畫在這百年間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
繪畫精神,或是藝術精神,在中國的繪畫史上以更為之玄妙的詞藻呈現(xiàn),“六法”中的“氣韻生動”許是就中國繪畫精神最好的解釋,是中國繪畫是東方藝術及中國文化中的瑰寶,絢爛多彩。獨有的東方哲學內涵、清逸的氣質及精神特質,使得中西方繪畫風格截然不同,也使之得以聳立在世界藝術之林。
“人文精神”的提出,類似于文人畫的內質,以創(chuàng)作者心境為基準,以人為本,高度重視人和人的價值觀的思想態(tài)度。也體現(xiàn)中國人對宇宙觀、價值觀的獨特理解,它的關注點在人,以人為中心看世界。
在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創(chuàng)新、改革、反思,中華民族的精神內質得以更加豐富,帶給繪畫創(chuàng)作的財富為之更加豐厚。在經歷了繪畫精神的詮釋、人文精神的理解,在對二十世紀公認的十位大師進行比較,李可染先生的精神內質、繪畫風格都足以作為標桿進行分析和研究。
李可染,二十世紀中國畫家代表。李可染自幼喜歡繪畫,13歲學畫山水。1923年考入上海美術??茖W校,畢業(yè)后回到家鄉(xiāng)任美術教師,教于徐州藝術??茖W校。1929年考入西湖藝術院研究班,并得到林風眠的指導與賞識,主修油畫。
在中國畫方面李可染的山水畫重視意象的描繪。他強調作山水畫要從無到有,從有到無,是為之從單純到豐富,再由豐富歸之于單純。李可染在40年代的作品還留有朱耷、董其昌的影子,清逸淡雅,線性突出,結構明了。50年代以后的作品,借助于寫生塑造新的山水手法,由線性筆墨變?yōu)轶w塊式水墨方法,以墨為法,整體單純而內中豐富,濃厚華茲,深邃茂密。其作品多取材于江南和巴蜀之山川,結合他風格中的清幽與俊秀。純樸、醇厚的風格溶入了樸茂深沉。李可染先生對中國畫最大的貢獻之一是其將“光”引入畫面,尤其善于表現(xiàn)山林晨夕間的逆光效果,使作品具有一種朦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雖沒有文獻證明和印象派之用光的方法有借鑒,但一樣有異曲同工之妙。
整體來看,李可染的山水畫比明清更靠近了對象的真實,在思想上、程式化傾向的一種補正和突破,和五四運動以來注重寫實的思潮相一致。
在作品的類型方面,李可染對寫意人物畫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詣,下筆疾風,動態(tài)神妙,質古樸拙,且富于詼諧、機智特色和生活情趣,齊白石先生對其作品給予很高的評價,特別是牧牛題材,牛的憨厚勤勞的性格,笨拙的形態(tài),而放牛娃的靈動,悠揚的笛聲,從視覺到聽覺給人以豐富多樣甚至是強反差之美感。
再觀之李可染的山水畫。隱約中能看到扎實的素描功底,構圖飽滿,山勢迎面而來,瀑布濃縮為一條白色的裂隙,用沉澀的筆調一寸一寸地刻畫出來,綿綿密密地深入到畫面的每一個角落,表現(xiàn)出最大最豐富的內容。以悲沉的黑色形成的基本色調,賦予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如交響樂一般宏偉高亢,且有悲愴之感,在此為基調之下,畫中即使偶有淡淡的幽雅,也會被這“黑色世界”造成凄迷的基調所吸引。
從其繪畫的精神內質上來講,中國傳統(tǒng)繪畫與西方繪畫在技法和風格上有多種差異,這種差異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和審美取向。
簡言之,西方繪畫有著根深蒂固的科學精神,中國傳統(tǒng)繪畫則包含著源遠流長的人文精神。這種差異,表面上看是由中國傳統(tǒng)繪畫工具造成的,和宣紙、毛筆、墨塊、宣紙有關,但其更深層的原因是與中國文化的人文精神有關,這種人文精神在審美追求、筆墨的運用表現(xiàn)出來“寫意”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獨具的特征。
寫意是藝術表現(xiàn)方式也是藝術觀念和審美上的追求,在某種意義上,即便是工 筆重彩廁也有很強的寫意性?!皩?意”即“寫神”、“寫心”。李可染的作品強調“神似”,神似是寫意的標準,李可染的筆墨樸拙,童趣橫生、筆墨酣暢淋漓,又有激情奔涌,江河湍急。筆墨身心早已合而為一,達到隨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精神的境界。因此,李可染的寫意畫也就更為感人,更見其飽含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