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德華
一、隨處拋丟垃圾,隨地吐痰、吐口香糖
豈一個“隨”字了得,丟者方便了自己卻惡心了別人。媒體曾多次曝光該類惡習(xí)。今年5月1日到5月3日,通州舉辦的北京草莓音樂節(jié),三天吸引游客二十五萬人次,而觀眾離場后,現(xiàn)場垃圾遍地、一片狼藉。
二、上廁所不沖水,不講衛(wèi)生
不沖洗廁所,“腦補”相關(guān)畫面總讓人作嘔。但是,在旅游景區(qū)、車站、酒店等公共場所的公廁內(nèi),這種現(xiàn)象屢禁不止?!皝硪泊掖?,去也沖沖”的提示語往往被置若罔聞。
三、公共場所隨便吸煙,污染公共空間
吸煙有害健康,而被動吸二手煙的危害更是不容小覷。自己吸煙很放松,但讓人口密集之處,特別是室內(nèi)等封閉空間中的其他人“被”吸二手煙,實在缺乏公德。
四、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爭搶座位、相互擁擠
在地鐵或者公交巴士上,我們經(jīng)常會遇到這種情形:擁堵在車門外的乘客們在車門打開瞬間一哄而上,直接沖向車廂的空座。如此爭搶和彼此推搡擁擠,實在有失風(fēng)度,更有失尊嚴(yán)。
五、不遵守秩序,插隊、加塞
在景點排票,在車站候車,插隊、加塞讓人深惡痛絕。輕者遭人白眼或言語譴責(zé),重者更有游客因插隊大打出手。
六、公共場所高聲接打電話、大聲喧嘩、扎堆吵鬧
出行、旅游過程中心情激動的游客嬉笑打鬧,高聲打電話,對旁人的側(cè)目視而不見。殊不知,這些“噪音”是對他人的侵犯,也是無公德心的表現(xiàn)。
七、景區(qū)內(nèi)隨意攀爬、刻字留念,破壞景區(qū)草地、花木等
從萬里長城到埃及金字塔,“到此一游”成了中國游客負(fù)面形象的“黑色”標(biāo)簽;每年櫻花節(jié),諸如武漢大學(xué)校園就會飽受游客們高校游之苦,櫻花被折損,“櫻花節(jié)”成“櫻花劫”。
八、宗教場所嬉戲、玩鬧,隨意拍照
廟宇、教堂等宗教場所,是具有神圣和莊嚴(yán)氛圍的場所。在宗教場所參觀時游客打鬧、說笑以及隨意拍照的行為,不僅破壞了這種嚴(yán)肅的氣氛,更是對信教群眾的極大不尊重。
九、大庭廣眾之下脫去鞋襪、赤膊袒胸,酒足飯飽后剔牙、打嗝
特別是在夏季,游客(一般是男性游客)在旅游景點打赤腳、赤膊袒胸,實在有礙觀瞻;當(dāng)眾剔牙、打嗝等行為更是令人難以忍受。
十、說話臟字連篇,舉止粗魯專橫,缺乏基本社交修養(yǎng)
言談舉止是一個人內(nèi)在修養(yǎng)的體現(xiàn)。部分游客在出行時言談粗俗、舉止粗魯,讓人不齒的同時也讓人感到社會基本公民教育的缺失。
人在旅途,我們需要保持良好素質(zhì)和良好的行為習(xí)慣。不論走多遠(yuǎn),都要記?。骸盁o窮的遠(yuǎn)方,無數(shù)的人們,都和你有關(guān)?!?/p>
【原載2014年9月28日《工人日報·人在囧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