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軒袁 劉冠瑩
高潭供電所是惠州供電局最偏遠、最艱苦的山區(qū)供電所,其所在的高潭鎮(zhèn)是中國第一個區(qū)級蘇維埃政府誕生地。高潭地處東江腹地,東靠陸豐,南接海豐,北鄰紫金,戰(zhàn)略位置極為重要。1922年深秋,農民運動領袖彭湃親臨高潭點燃革命星火之后,農運烈火以燎原之勢,燃遍高潭。1927年,南昌起義失敗后,部分南下部隊在高潭改編成紅二師,同年11月11日,中國第一個區(qū)級蘇維埃政權在高潭成立。這一段紅色歷史,不僅給高潭留下了“東江紅都”的美譽,也深刻影響了高潭電力發(fā)展的進程。
“我們是靠著革命老區(qū)的資源才建成了電站。沒有搞過革命,高潭就不會那么早通電?!备咛兜谝粋€水電站的籌建者,時任高潭公社農業(yè)稅主管的羅乃壽同志說。多年來,該所員工發(fā)揚優(yōu)良的革命傳統(tǒng),團結協(xié)作,愛崗敬業(yè),戰(zhàn)勝了“8·16”洪災,創(chuàng)造了23年客戶“零投訴”記錄,用樸實無華的行動實踐南網的服務理念,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了生動的詮釋。
用心服務高潭革命老區(qū)的群眾
1974年,高潭公社計劃在九連寨地區(qū)建設水電站。經過兩年多的施工,1976年,九連寨電站正式投產發(fā)電,當時電站里僅有的兩名骨干員工,便是日后高潭供電所的兩任所長——黃華賢、江壬考。在1991年以前,高潭僅有兩個水電站,可以說處處是“無電村”。而且,由于小水電是單機發(fā)電,不僅汛期和枯水期電壓差別大,如果瞬間用電負荷增加,供電質量也無法保證。并網后,高潭人民享受到了更優(yōu)質的用電服務。“以前只靠水電站發(fā)電,想要24小時供電是做不到的,電壓也不穩(wěn)定。線路壞了,水電站有錢修就快點,沒錢就要一直等著。接了外面的電,就算是旱季大家也不愁沒電用。有用電問題打電話到供電所,便立刻有人來修。”羅乃壽說。
1991—2002年間,供電所實行自負盈虧的經營模式。第一任所長黃賢華回憶:“收回來的電費連給員工發(fā)工資都不夠,要搞電網建設,就要跟上面打報告要錢,(電網)發(fā)展很慢。”直至1996—1999年,農網改造在廣東各地大規(guī)模開展,高潭鎮(zhèn)才終結了“無電村”歷史。要點亮整個革命老區(qū),供電部門付出了極大的努力。由于山區(qū)居民多分散而居,該鎮(zhèn)有5臺變壓器均僅供一戶人家使用,其中3戶家中僅有1人居住。
團結敬業(yè)的“電力革命軍”
毛澤東曾經說過:“一切革命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互相支持”。高潭供電所就是這樣一支互幫互助的“電力革命軍”。
黃華賢是高潭所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高潭所“首席技術專家”。2003年,當了整整12年所長的他主動讓賢辭去所長一職,可放得下“官職”卻丟不下“老本行”,他放棄其他優(yōu)越機會,脫下西裝換工裝,在所里一干又是十多年。第二任所長江壬考走遍了高潭每一寸土地,對供電線路熟記于心,被稱為“活的單線圖”。2013年轉崗時,本有更好選擇的他,放不下服務了幾十年的大山和鄉(xiāng)親,毅然選擇留所發(fā)揮余熱。陳偉軍是高潭所的現(xiàn)任所長,曾是一個條件優(yōu)越的中型所的副所長。2013年人事調整時,這位有著6年海軍經歷的老兵毅然服從組織的安排,放棄了優(yōu)越的生活和工作環(huán)境,只身來到偏遠的高潭所。
黃華賢專心于技術,江壬考擅長管理,陳偉軍是“空降兵”,新老所長風格各異,卻是一條心。三人經常在辦公室一起研究工作,同坐一部車子巡線搶修,成為所里的“鐵三角”。“我們都是為工作,都是為了做好高潭的供電服務,有什么好爭好比的?”談到新老所長如何相處這個“敏感話題”,三人十分坦蕩?,F(xiàn)在黃華賢主要負責配電運維,江壬考負責黨政工作,“兩個老所長十分敬業(yè),有他們幫我分擔工作,什么事都好解決?!标悅ボ娦χf。
新老所長的團結、敬業(yè)也為所里員工樹立了榜樣。在這個僅有13人的供電所,雖然有分工,但大家都互相幫助,真正發(fā)揮了1+1>2的效果?!?00個士兵去打200個敵人,不能我消滅了兩個敵人就在旁邊歇著看戰(zhàn)友拼命,這就不是革命隊伍了?!标悅ボ娦χf。營業(yè)班班員梁國宏自豪地說:“要說我們有什么特別的地方,我覺得是團結敬業(yè),領導團結敬業(yè)、同事團結敬業(yè)?!?/p>
十三人點亮革命老區(qū)的燈火
2013年8月16日,受臺風“尤特”影響,惠州地區(qū)遭遇罕見的暴雨天氣,地處山區(qū)的高潭鎮(zhèn)日降水量達到1 100 mm。連續(xù)數(shù)日的強降雨導致山洪暴發(fā),造成全鎮(zhèn)倒塌房屋200余戶、道路塌方690多處。洪災中,供電線路也受到嚴重的沖擊,整個革命老區(qū)又回到了無電的狀態(tài)。
“老革命們?yōu)榱烁锩聵I(yè)不怕犧牲,我們供電隊伍也有這樣的膽量和氣魄?!备咛独咸K區(qū)革命紀念堂前,支部書記江壬考告訴記者,洪災期間,別人不敢去的地方,供電所的員工沖鋒在前;其他單位還沒行動的時候,供電所的隊伍已經在山上排查線路了。
“真的不敢再去想當時的情況?!苯衲暌呀?7歲的老黨員楊星指著公路旁陡坡上大片大片鮮艷的紅山土心有余悸地告訴記者,這些全是洪水造成的塌方。當時滑坡封堵了公路,他和同事劉裕光就繞開塌方,或是翻山開路或是趟水過河,就這樣兩人徒步走了20多公里的路程,才完成了10千伏高潭F6主線巡視任務。
“我的鞋就埋在了這里,我自己也差點埋在這里?!苯煽贾钢愤呉黄屯莸馗锌卣f。8月22日,江壬考和同事林火基外出巡查公湖支線和公湖臺區(qū)低壓線路,途中江壬考不小心陷入泥潭,在同事的拼命拉拽下,他才撿回一條命。前面到處塌方且天要下雨,林火基擔心才脫險的江任考再遇閃失,就建議天轉好后再繼續(xù)巡視,可江壬考想到鄉(xiāng)親們沒電生活困難,就咬咬牙說“再往前走走看”。就這樣兩人懷著“再走走看”的想法,硬是完成了線路的巡查工作。“回來的路上,我問林火基為什么不要他跟我走得那么近,他回答說‘怕我們都被泥石流埋了,沒人回去報信,我點點頭?!苯煽颊f。
大災面前,高潭所每一位員工都展現(xiàn)出了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如,營業(yè)班班員梁國宏自家房屋被后山滑坡掩埋了大半個窗戶,但他將年過90的雙親托付給鄰居后,又迅速投身搶修當中;老職工翁干奇患有高血壓、癲癇癥,為了接通通訊基站電源,他在大雨中堅持工作3個多小時;女職工鐘仕招毅然放棄與家人共享喬遷之喜,堅持站好自己的崗,等等。
“像這樣的事情太多了,每個人都很勇敢,都有故事?!苯煽甲院赖卣f。這支由13人組成的敢打硬仗、能打勝仗的“電力革命軍”,以奮不顧身的搶修換來了革命老區(qū)的光明。
二十三年“零投訴”的秘訣
在高潭所門前掛著一個“服務熱線——8283600”的牌子。按照規(guī)范化要求,服務號碼應該是95598。為何不換?“村民習慣了有什么跟電有關的事情都找供電所。像裝個開關、換個燈泡這種事情,還是直接找我們好了?!苯煽冀忉?,是用戶的需求決定了服務熱線的號碼。“優(yōu)質服務的標準是服務到戶,但我們的標準是服務到燈。”
從“服務到戶”到“服務到燈”,高潭所的員工付出了很大的努力。2013年一個大雨之夜,員工梁國宏接到留守老人楊大爺打來的電話,說是家里沒電了希望他第二天能上山來幫忙檢查。梁國宏沒等到第二天,而是放下電話就騎著摩托車趕了20多公里的山路為老人解決問題。連楊大爺都激動地告訴梁國宏“安全要緊,以后不要夜里冒險趕過來了?!币彩且粋€大雨滂沱的晚上,家住偏遠山村的劉大哥家里因為下雨停了電,他抱著試試看的態(tài)度撥打了供電所員工林連康的電話,20分鐘后全身濕透的林連康敲響了劉大哥的門,把他“嚇”了一跳。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高潭所里每位員工都能在第一時間解決用戶的問題,贏得了山區(qū)人民良好的口碑。建所23年來,高潭所一直保持著客戶“零投訴”的奇跡。
零投訴,既是客戶的認可,也是客戶的諒解。高潭地區(qū)水能資源豐富,全鎮(zhèn)共有15家水電站接入電網。由于山區(qū)配電網調節(jié)能力普遍較薄弱,特別是在豐水期,小水電發(fā)出的電能無法就地平衡,部分小水電密集區(qū)域的高電壓問題已嚴重影響了村民的生產生活用電。曾有村民致電供電所:“你們的電壓太高了,我家燈泡一爆炸,把我額頭都割破皮了?!钡退闳绱?,村民也沒有生氣,“唉,你們也沒辦法?!?/p>
炸燈泡事件后,江壬考常用自己的“理發(fā)論”來勉勵員工,“如果理發(fā)師服務態(tài)度好,剪得仔細,手法溫柔,客戶就非常享受,非常滿意,即使弄臟一點衣服也無所謂。如果理發(fā)師態(tài)度差,在客戶頭上沒輕沒重地胡來,客戶就會暗暗生氣,衣服稍微弄臟了點就會發(fā)脾氣?!北M管做不到“完美”的用戶體驗,但是憑著“超標準”的服務,高潭所依然能夠獲得用戶的溫柔對待,與用戶建立了深厚感情——這就是23年“零投訴”的秘訣。
(責任編輯:羅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