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河
前兩天,聽了我校一名青年教師上的閱讀課。為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過程中,教師把學生分成了“雄獅隊”“大象隊”“雪豹隊”等幾個學習小組。學習小組競爭機制的引進,從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無論是生字詞拼讀,還是閱讀理解答問,各小組同學都搶著回答;值得一提的是,同學們在每次拼讀或回答時的“音量”都很大,并且“你大我更大”——在音量上,后一個同學的表達總是力求“大于”前一位同學,呈現(xiàn)“一浪高過一浪”的態(tài)勢;另外,筆者還注意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手也始終不離話筒,“音量”也一直很大。但通觀“全程”,師生在“音量分貝”上的“優(yōu)越”并不能掩蓋思維的“膚淺”。課上,有多邊對話,但每次都不能充分深入地展開,有交流,但重復性的問題和話語太多,似乎總在“原地打轉”……課下,有聽課教師反映,“大分貝”的聒噪讓人感覺耳膜不舒服、心里不舒服……
許多語文教師都說自己“每天要說很多話,很辛苦”。為了提高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說話的“分量”,也為了增加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說話”的效率,許多學校為語文教師購置了輕便的隨身“小喇叭”——音量大小自動調節(jié)、話筒就在嘴邊;于是乎,在許多閱讀課堂上,“喇叭”老師的“聲音”可以傳到每一個角落,讓每個學生都聽到,甚至還成了課堂的“主流聲音”。
閱讀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多邊的平等對話、互助合作、交流分享的過程。在課堂對話表達時,教師或某些同學總想讓自己的聲音大些,“蓋過”其他人,細究其中的因由,無外乎是“高分貝”一心想“壓制別人,我說你聽,顯示自己”或總覺得“自己對”,自以為是,高傲自大。此外,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雖然是“首席”,是“主導”,是“組織者”,但無論怎樣,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是絲毫不能動搖的,自由民主的課堂氣氛是絲毫不得遠離的。可以說,“平等”的師生關系是展開多邊對話、使課堂煥發(fā)生命活力的基礎所在。為此,在課堂對話時,我們更沒有必要用一種“高音”去壓制或消除另一種“聲音”。關于這一點,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也有論述:“教師為了‘壓倒學生的嗡嗡聲,就提高嗓門講課。而這樣一來又引起了更大的興奮。這種興奮可能使學生一連幾節(jié)課安不下心來。于是,也就根本談不上進行正常的腦力勞動了?!薄坝欣聿辉诼暩摺保喿x對話時,把自己的觀點、見解高聲“喊”出來,并不能因此而增添“話語”的“含金量”,并不一定能由此而引起更多的智慧碰撞,并不一定能把課堂對話引向深入……
閱讀課堂上的對話表達不同于領導講話——一個人講,眾多人聽,不是在布置任務,不是在指導工作,也不是在傳達精神;不同于專家講座——不是在單向地傳播前瞻的思想理念,不是一方對另一方的“洗腦更新”,也不是單方面的“醍醐灌頂”;不同于慷慨激昂的“將帥動員”或發(fā)自肺腑的“個人宣誓”。課堂對話更多的是交互合作,是平等對話,是交融分享,是互相的點撥引導,是娓娓談心,是循循善誘,是潤物無聲,是召喚,是喚醒,是一種思想點燃另一種思想,是一種靈魂溫暖另一種靈魂,而不是各種“聲音”間的相互壓制、擠占、超越!
總之,筆者認為:閱讀對話“表達”的前提是師生間、生生間能夠“說得清、聽得清”,在這個前提下,課堂對話理應拒絕“高分貝”,是不需要“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