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鴿
摘 要: 人稱的作用題型是針對文章中運用的人稱或人稱的變化設置的。解答這類題目的基本思路是結合考題內容對人稱的作用進行分析。除了掌握各種人稱的作用外,還要結合文本內容和主旨具體分析作答。對于這類規(guī)律化、程式化的試題,引導學生研究解題的基本思路,探究歸納答題模式,能提高解題效率。
關鍵詞: 文學類文本 人稱作用 答題模式
人稱的作用是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考點“主要表現手法的分析”中的一個方面。有關題目在高考中常出現,考查頻率較高,不能忽視。
2000年《長城》第2題:這篇散文中,①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稱寫長城,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②第6段的結尾改用了第三人稱“它”,原因是什么?
2005湖北卷《土地》第3題:試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回答下面的問題。(1)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種敘述人稱?其作用是什么?
2006年遼寧卷《楊柳》第20題:文章對牡丹等花木的稱呼大多用第三人稱,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卻有兩處用了第二人稱,這樣寫有何作用?請賞析。
2008年浙江卷《烏米》第21題:魯迅《祝?!分械摹拔摇奔仁遣豢苫蛉钡娜宋镄蜗?,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運的見證,其重要性與本篇中的“我”相似。請賞析《烏米》中“我”的形象與作用。
2010年高考語文全國1卷《燈火》第16題,文章在人稱的使用上有什么特點?這樣寫有什么作用?(6分)
2011湖南卷《想飛》第17題:談談文中畫波浪線句子運用第二人稱的好處。
2011年浙江卷《第九車廂》第13題:故事的主體部分采用了第幾人稱敘述,有什么效果?
人稱的作用題是針對文章中運用的人稱或人稱的變化設置的。行文時到底是用第一人稱還是用第二人稱或第三人稱敘述,應該從用哪一種人稱敘述處理材料、表現主題最有利的角度考慮。解答這類題目的基本思路是結合考題內容對人稱的作用進行分析。人稱的運用或變化體現作者的情感和構思技巧,影響讀者的情感,因此注意從作者和讀者的情感等方面解答。
要解答好這類題型,首先了解各種人稱的特點和作用。第一人稱是作者以“我”或“我們”的身份,敘述所歷、所聞、所見,把人物經歷、事件經過告訴讀者的表達方式?!拔摇辈灰欢ㄊ亲髡弑救?,在文中或起線索作用;或有襯托、烘托人物形象或某種心理作用;或形成對照,有揭示主題作用。運用第一人稱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達思想感情,更好地展示人的心理世界,敘述親切自然,給讀者以真實生動之感。第二人稱以“你”或“你們”行文,是“我”在向“你(有時是作品中的某個人物形象,有時是讀者)”的敘述與傾談。這種人稱的運用抒情自由靈活,便于作者抒發(fā)感情;以傾吐式敘事、呼告式抒情的方式拉近與讀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離,便于作者與之直接對話和溝通交流,增強文章的抒情性、親切感和真切感;在所寫對象為物時,達到擬人化的修辭效果。一般書信、詩歌和贊頌、悼念文章常使用。第三人稱是以第三人稱“他”或“他們”的口吻敘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場,以旁觀者的身份用敘述他人事情的口吻客觀地把人物經歷、事件經過告訴讀者的表達方式。這種敘述采用全方位的視角表達文章內容,能比較直接客觀地展現更廣闊的生活、更復雜的事情和更豐富的內容,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反映現實比較靈活自由。
如2008年高考浙江卷第21題:“魯迅《祝?!分械摹壹仁遣豢苫蛉钡娜宋镄蜗?,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運的見證,其重要性與本篇中的‘我相似。請賞析《烏米》中‘我的形象與作用。(6分)”此題第二問考查小說中第一人稱的作用。首先要儲備第一人稱作用的相關知識:文學文本中的“我”或是線索,結構全文;或有襯托、烘托人物形象或某種心理作用,或形成對照,揭示主題。采用第一人稱敘述親切自然,能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真實生動之感。然后結合文本內容具體分析,歸納答案要點,并根據賦分確定寫幾點。那么《烏米》中“我”的作用就可歸納為: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實感;②“我”是貫穿全文的線索;③借“我”的感觸揭示全文主旨;④通過“我”對烏米的情感態(tài)度突出烏米的形象。
如2011年湖南卷第17題“談談文中畫波浪線句子運用第二人稱的好處。(4分)”該題考查第二人稱在散文中的作用。解答時首先必須了解文學文本中運用第二人稱的作用。一般說運用第二人稱語言自由靈活,便于作者與所表達對象直接對話和感情交流,便于抒發(fā)感情,增強文章的親切感和真切感,拉近與讀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離。其次要根據文本內容和文章主旨具體分析,結合分值,歸納出答案:①運用第二人稱,如對朋友般相告,有一種親切感;②有利于作者對不能飛的“你”傾注同情與關懷,與“你”共同感受不能飛的痛苦。
又如2006年遼寧卷第20題:“文章對牡丹等花木的稱呼大多用第三人稱,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卻有兩處用了第二人稱,這樣寫有何作用?請賞析。(4分)”解答時本題是根據第二人稱作用“在所寫對象為物時,起到擬人化的修辭效果”、“便于作者與之直接對話和溝通交流”,并結合文本內容就可以歸納答案要點一為:“改用第二人稱,將批判對象擬人化,形成一種面對面的質問之勢,使作者的態(tài)度更為鮮明”;根據第二人稱作用“抒情自由靈活,便于作者抒發(fā)感情”和文本主旨,可歸納答案要點二為:“便于直接抒發(fā)作者對那些名貴花木強烈的厭惡之情”。
2011年浙江卷第13題:“故事的主體部分采用第幾人稱敘述?有什么效果?(3分)”
解答本題時必須熟知第三人稱的作用。第三人稱敘述顯得比較客觀公正,是以冷靜的旁觀者身份進行敘述的方法。第三人稱是全能視角,能直接展現生活,不受時空限制,反映現實更自由。有助于寫出各個人物的各種反映,讓讀者全面了解事件的發(fā)展。然后根據文章內容進行具體分析得出答案:故事的主體部分采用第三人稱敘述。其效果是:①突破開篇以第一人稱寫“我”的所見所聞的局限,較為自由地展現事件過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點發(fā)生的事情。②拉開了敘述者與故事之間的距離,更具客觀性。
人稱作用題目答題模式:(1)確認人稱的運用或變化。(2)了解每一種人稱的作用,明確答題方向。(3)結合內容分析其具體作用。
總之,人稱的作用這類題目在解答時除了掌握各種人稱的作用外,還要充分理解文章的情感和表達方式的轉換,準確識別相應的人稱及它承載的思想情感。理解人稱作用千萬不能脫離文章,一定要準確扣住作者的議論抒情文段進行分析。人稱的作用這類規(guī)律化、程式化的試題在高考中占很大分量,也是學生最容易掌握的題型。引導學生研究解題的基本思路,探究歸納答題模式,能提高解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