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
據(jù)報載,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收官之際,中央曬出了對各地“政績工程”的治理清單:全國叫停663個“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存在弄虛作假的436起問題中,共有418名個人被查處。
關(guān)于“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一直以來,中央沒少斥責,媒體沒少披露,群眾沒少詬病,但形象工程不僅屢禁不止,而且層出不窮。一些手握重權(quán)的地方官員對那些能突出“形象”、彰顯“政績”地標性工程和領(lǐng)導能看得見的項目,總是興趣盎然,樂此不疲。許多錢雖都打了水漂,但作為主政官員,卻因此收獲了“政績”,收獲了名利,收獲了個人的升遷——人們對此強烈不滿,卻始終無可奈何。
中央果斷叫停“形象工程”、“政績工程”,順民意、得民心,讓人民群眾又一次感受到中央加強作風建設(shè)、懲治腐敗的堅定決心。但“叫?!眱H僅是治理“形象工程”的起點,關(guān)鍵是要深入反思“形象工程”亂象的根源,并尋求根治的辦法。因為,倘若不從根子上反思與糾錯,“形象工程”就不可能跳出“叫?!磸棥俳型!俜磸棥钡墓秩?,就不可能擺脫“燒不盡”、“吹又生”的宿命。
這些年來,“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之所以泛濫成災,原因固然很多,諸如“一把手”權(quán)力過大,政府性投資項目的審批不嚴和建設(shè)監(jiān)管不力,決策責任追究制的或缺,等等,但根源則是“法治缺失”。
一是權(quán)大于法。剛剛落馬不久的申維辰,主政太原期間他個人可以擅自更改設(shè)計,將綠地、公園建為“新地標”;被嘲諷為“規(guī)劃之神”的萬慶良主政廣州后能毫無阻力地在山頂開挖大湖、在山地建百米大道……大大小小的“一把手”們所以想做什么工程就能上什么工程而誰也不說一個“不”字,原因就在于權(quán)大于法——我們有“一把手體制”卻沒有制約“一把手”的法治。
二是法制多而法治弱。我國現(xiàn)行的規(guī)則、制度、法律已經(jīng)不少了,但在實際中,許多制度、法律包括問責制面對“形象工程”都處于“休眠”狀態(tài),申維辰、萬慶良們?nèi)绻皇歉瘮∈掳l(fā),誰又會去追究他們“形象工程”的“決策責任”?憲法和法律都賦予各級人大“重大事項決定權(quán)”,要求各級人大對事關(guān)地方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的重大事項(包括重大項目)都要依法作出決定,可在實際中,又有幾個“工程”、“項目”是依法經(jīng)由人大及其常委會作出決定的?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有法不行勢必“有法制而無法治”。
“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遏制“形象工程”最根本的就是實施法治,將權(quán)力關(guān)進法制的“籠子”里,給“形象工程”套上法治的“轡頭”——若此,才可能遏制長官意志和“一把手”獨斷,避免地方領(lǐng)導“拍胸脯決策”和出問題后“拍屁股走人”,從而終結(jié)“形象工程”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