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澤
[摘 要]儒學發(fā)展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雖幾經(jīng)波折甚至近乎遭遇毀滅性的打擊,但儒學仍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和影響力存在于現(xiàn)今儒家文化圈乃至于整個東西方世界的思想學術中。儒家學說生命力的旺盛、影響力的廣泛與長久必當有其合理性與可取性,必當能經(jīng)得起歷史與現(xiàn)實的檢驗,我們以儒學內(nèi)涵為切入點,并進一步探討儒學在當代復興的可能性。
[關鍵詞]儒學;當代;復興
一、解決現(xiàn)代文明危機的一劑良藥
1、“內(nèi)圣”的意義:注重人格的提升與完善
從儒家的開創(chuàng)者孔子開始,儒學就非常注重自身的修養(yǎng),關于品德的論說貫穿于首部儒家經(jīng)典著作《論語》之中,譬如:“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2),“吾日三省吾身”(3),“內(nèi)省不疚,夫何憂何懼”(4)?!睹献印防镆灿小拔疑起B(yǎng)吾浩然正氣”(5)、“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6)、“舍生而取義者也”(7)之類的語句更是體現(xiàn)出一種剛毅勇為的正氣凜然。及至后來的宋明理學都特別注重對自身的內(nèi)省和修煉,強調(diào)“涵養(yǎng)為首”,“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8)企圖通過修養(yǎng)內(nèi)心來達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來世開太平”亦或“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的。
品德的修養(yǎng)與提高主要是通過學習來實現(xiàn),儒家學說中也有很多關于這方面的論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三人行必有我?guī)?,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有教無類”(9)等等這些出自于《論語》的經(jīng)典語錄都能說明孔子不僅是一位思想家,也是一位教育家,在后來的宋明理學中也有一些教人讀書學習的方法,猶以朱熹《讀書之要》為例:“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為學之道,莫先于窮理,窮理之要,必在于讀書,讀書之法,莫貴于循序而致精,而精致之本,則又在于居敬而持志”,“學者須先立志。今日所以悠悠者,只是把學問不曾做一件事看,遇事則且胡亂恁地打過了,此只是志不立”,“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等等這樣的教學方法放在今日都對人們的教育學習有著很大的啟發(fā)和借鑒作用,當然他們最后的動因也是為了教人修身養(yǎng)性、培養(yǎng)成有“仁德”的君子。
2、外王的意義:“民吾同胞”、“天人合一”的有序社會
在與他人的人際關系中,儒家極力推崇“仁”,“仁者愛人”,即對于他人要有起碼的真誠的友善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10)“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11)等等則是在人際交往之時體現(xiàn)出的一種寬厚博大、與人為善的“仁民愛物”的態(tài)度。
儒家思想文化也曾被稱之為儒教,但他不同于其他的宗教強調(diào)“出世”,而是積極地追求現(xiàn)世事功,儒家大師就要反復闡明、宣揚他們“德禮”、“仁政”等治國理念:“道(導)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道(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政者,正也。子帥以正,鼠敢不正?”孟子更是在梁惠王、齊宣王等諸侯之間,不遺余力的奔走并持“仁者無敵”的態(tài)度,來宣揚他的“外王之道”?!褒R家、治國、平天下”,“如欲平定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這些都是儒家奮發(fā)昂揚以弘道定天下為己任。后來的范仲淹的仁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歷代大儒無不繼承儒家敢于擔當天下重任的精神。
以上這些有關德行修養(yǎng)和“仁民愛物”等儒家學說具有普世價值的性質(zhì),這也是儒學具有強大生命力的重要原因,當然,此類儒家學說不管在哪個力求進步的社會、哪種追求文明的文化社會里都很有說服力和影響力。池田大作曾指出:“隨著全球化的進行,全球規(guī)模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遭到破壞,遍及全球的市場經(jīng)濟擴大了貧富差距,爆發(fā)了難民劇增、病毒性疾患蔓延等‘全球性的問題群,此外,人的精神頹廢,引起精神疾患,特別在發(fā)達國家,人性的崩潰日益嚴重。這些‘全球性的問題群以及人性的迷失等,已成為一種包含東方在內(nèi)的全球性危機,正襲擊著整個人類。”(12)而儒學中的人文傳統(tǒng)與通識教育對于現(xiàn)代文明的危機不啻是一劑良藥,儒學的復興在很大程度上能夠緩解甚至是治愈現(xiàn)代文明的危機。
二、儒學復興中應當注意的因素
1、名教
由于時代的局限性,孔子和他后來的門徒無疑會有很多用現(xiàn)代人的眼光看來可以稱得上是“糟粕”的思想學說,其中較為明顯的則有孔門的名教思想,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13),說明自儒家創(chuàng)立開始,這派學說就很注重“名正言順”。“孔子當日眼見那些邪說暴行,以為天下的病根在于思想界沒有公認的是非真?zhèn)蔚臉藴省闹行膯栴}只是要建設一種公認的是非真?zhèn)螛藴?,建設下手的方法便是正名?!保?4)胡適將儒家對名教的重視稱之為“正名主義”,最好的例子有:“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先正名乎!”“我們古代的圣賢也曾提倡一種‘理智化了的‘名的迷信,幾千年來深入人心,也是造成‘名教的一種大勢力。衛(wèi)君子要請他去治國,孔老先生卻先要‘正名?!保?5)在孔子和他的門人看來,凡事都得講個“正名”,如果這樣就陷入重言論不重實際行動的過程中,也使得不少人打著“名分”的旗號去排斥異己,或者是做一些名不副實的事情。
2、禮教
根據(j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還有后來儒家學派衍生出來的“三綱五?!钡鹊?,都非常注重名分高下的重要性,并且以名教引申推衍出更為社會化的禮教出來。“從長期的歷史觀點看,儒家的最大貢獻在為傳統(tǒng)的政治、社會秩序提供了一個穩(wěn)定的精神基礎。但儒家之所以能發(fā)揮這樣巨大而持久的影響則顯然與儒家價值的普遍建制化有密切的關系。上自朝廷禮樂、國家典章制度,中至學校與一般社會禮俗,下級家庭和個人的行為規(guī)范,無不或多或少地體現(xiàn)了儒家的價值?!保?6)也就是說,涵蓋儒家價值的禮儀規(guī)范基本上貫穿于整個國家社會乃至家庭個人生活中。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西方文明的沖擊,尤其是自從“五四運動”以來,隨著各種西方思潮——尤其是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等思潮的涌入,人們越發(fā)覺得傳統(tǒng)的禮教所起的副作用越來越大,已經(jīng)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打倒孔家店”,鞭撻“吃人的禮教”似乎成了一種社會共識。“‘禮治曾經(jīng)是融化到中國社會文化因而形之于視聽言動的人際關系的秩序。可是現(xiàn)在中國人之于禮,卻是‘若存若亡?!保?7)
3、正統(tǒng)權威
一些被人稱作為“腐儒”的文化保守主義者,攜著維護“名教”與“禮教”而以正統(tǒng)自居,“這和歐洲中古時代僧侶之對待‘異端是類似的,任何個人,任何集體,一上來便以‘正統(tǒng)自居,便沒有討論的余地。他碰到和他不同的思想、言論、制度,會機械反射式地斥為‘邪妄。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只有贊成或反對。贊成就得做忠臣或順民;反對就是‘叛逆?!涯婢偷孟麥纭!保?8)也就是說,在儒家學說的發(fā)展到后來,他們自身的思想學說完全沒有先前孔子所倡導的“君子和而不同”的態(tài)度,反倒有些“小人同而不和”的意味。當然,孔子也有一句與“和而不同”自相矛盾的話:“攻乎異端,斯害也已”,用朱熹注解的話說就是“異端,非圣人之道,而別為一端,如楊、墨是也?!?/p>
到晚明的李贄有“咸以孔子是非為是非,固未嘗有是非耳”的論說而被攻為“異端”而下獄自刎。晚清時期洋務派企圖“師夷長技以制夷”來學習西方先進的器物制造也被理學家污蔑為“奇技淫巧”。很顯然,在這種有著正統(tǒng)權威模式下,很難有所謂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跋惹刂T子,雖則異說爭鳴,但他們都沒有實際把握到政權,因此在學術上愈推衍,愈深細、愈博大,各家完成他各家的精神面目。北宋諸儒,不幸同時全在朝廷,他們的學術意見,沒有好好發(fā)展到深細博大處,而在實際政治上,便發(fā)生起沖突。既為群小所乘,正人見鋤,學術不興,而國運亦遂中斷?!保?9)此可以看出,春秋戰(zhàn)國以后的大儒往往都是掌權派,但學術并沒有得到深細博大的推衍,各自間沒有相互的協(xié)商與容忍,無疑,這將會對社會政治的發(fā)展造成一些不良影響。
三、儒學的復興很大程度上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復興
“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shù)千年文化,賴孔子而傳;自孔子以后數(shù)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保?0)柳先生這段話雖然有些以偏概全,但也足以見得孔子和他的儒學在中國文化上的重要性。在當今這個西方文化成為世界主流的時代,儒學乃至整個中國文化會有復興的機會嗎?對此,我們必當很有信心地給予肯定的回答。早年欽羨西方政治文明的梁啟超,在親歷見證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血腥污穢和大戰(zhàn)后的衰敗凋零后,他就一改先前積極“西化”的態(tài)度,說“中國固有之基礎,亦最合世界之新潮”(21),并開始意識到要把中國文化中固有精萃與西方的現(xiàn)代文明相融合,現(xiàn)代新儒學派也正是在這樣的大致規(guī)劃下才開始蔚為大觀。梁漱溟在《中國文化的命運》一書中比較過當今東西方文化之間的互有優(yōu)劣,中國文化注重“倫理”,強調(diào)個人當服從、隸屬團體,是“倫理本位文化”,而西方文化則注重個人自由,是“個人本位文化”(22),二者相互比較,得出東西方文化應當互補的結(jié)論:既要有團體意識,不以個人的無上自由來危害、妨礙社會團體乃至國家;又要充分尊重個人的性格和自由,不能以團體、國家的強迫性要求來泯滅、扼殺個人的性格、自由等等。
錢穆先生也在《中國文化史導論》一書中強調(diào),中國文化是一種“向內(nèi)用力”的文化,注重自身的修養(yǎng)以維護倫理精神;而西方文化是一種“向外用力”的文化,注重向外在的自然界中以求征服和索取:“中西雙方思想習慣雖有不同。東方人好向內(nèi)看,而西方人好向外看?!保?3)由錢穆先生的結(jié)論可以推斷,個人的自身修養(yǎng)應當注重,不能像西方人那樣無限擴大自己的自由和欲望,由西方發(fā)動的兩次幾乎毀滅掉人類文明的世界大戰(zhàn)就是很好的實例;當然,人類在世界上繁衍生活,又要不斷推動自身文明的發(fā)展,對自然界的探求和索取是必不可少的,這就說我們中國人要積極探求宇宙自然之規(guī)律,用來應付與解決不斷發(fā)生的自然、社會問題,但又不能過分攫取自然資源?!疤烊撕弦皇侵袊幕淖罡咝叛?,文化與自然合一則是中國文化的終極理想,”(24)簡而言之,儒學乃至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不僅是中國乃至整個人類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但就要看我們能不能在這關鍵的時代,既能好好傳承發(fā)揚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主要是儒家,因其固有的人文理性精神與包容調(diào)和性),又能利用西方一些人文、理性的思想學術來改進我們的文明并促進其發(fā)展。
四、小結(jié)
儒學中的對己“修身”、對人“仁愛”等諸多人文傳統(tǒng)實為現(xiàn)代整個人類文明危機的一劑良藥,而儒學中也有一些值得注意和反省的地方,儒學的復興在很大程度上其實就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復興,也是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基石?!吨杏埂酚醒裕骸爸圮囁?,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載,日月所照,霜露所墜,凡有血氣者,莫不尊親,故曰配天。”(25)如此注重人道的人文終極關懷和寬厚的包容性,其復興的可能性很值得期待。當然,以上只是對儒學在當代復興可能性從其內(nèi)涵方面所作的簡要探討,還有儒學實際發(fā)生的一些社會作用如漢代循吏在邊遠地區(qū)傳播儒學、大興文教,17、18世紀歐洲的啟蒙運動借鑒儒學的理性內(nèi)涵,20、21世紀新儒家所取得的具體成果等等都值得更深一步進行研究。
注釋:
(1)朱熹注(宋):《四書集注·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160頁.
(2)朱熹注(宋):《四書集注·論語·里仁第四》[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70頁.
(3)朱熹注(宋):《四書集注·論語·學而第一》[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46頁.
(4)朱熹注(宋):《四書集注·論語·顏淵第十二》[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130頁.
(5)朱熹注(宋):《四書集注·孟子·公孫丑章句上》[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222頁.
(6)朱熹注(宋):《四書集注·孟子·滕文公章句下》[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254頁.
(7)朱熹注(宋):《四書集注·孟子·告子章句上》[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315頁.
(8)朱熹注(宋):《四書集注·大學章句》[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4頁.
(9)朱熹注(宋):《四書集注·論語·為政第二》、《述而第七》、《衛(wèi)靈公第十五》[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54、55、89、94、164頁.
(10)朱熹注(宋):《四書集注·論語·衛(wèi)靈公第十五》、《學而第一》、《子路第十三》、《雍也第六》、《顏淵第十二》[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162、50、143、87、133頁.
(11)朱熹注(宋):《四書集注·孟子·樓離章句下》[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284頁.
(12)池田大作、季羨林、蔣新忠:《暢談東方智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1月版.第2頁.
(13)朱熹注(宋):《四書集注·論語·子路第十三》[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138頁.
(14)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M].長沙:岳麓書社.2010年1月版.第72、73頁.
(15)胡適:《再造文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版.第148頁.
(16)余英時:《現(xiàn)代儒學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9月版.第194、195頁.
(17)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M].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88年12月版.第171頁.
(18)同上,第234—235頁.
(19)錢穆:《國史大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12月版.第599頁.
(20)柳詒徵:《中國文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第263頁.
(21)轉(zhuǎn)自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中華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8月版.第1116頁.梁啟超《在中國公學之演說》.
(22)梁漱溟:《中國文化的命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11月版.第167頁.
(23)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7月版.第202頁.
(24)錢穆:《國史大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12月版.第928頁.
(25)朱熹注(宋):《四書集注·中庸章句》[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第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