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溶溶
誰不知道我的爸爸?他是大數(shù)學家,再難的題也能解答出來。嗨,他的學問真大!我這有學問的爸爸,今天一副嚴肅樣子。他有什么要緊事情?原來是去看老師!我的爸爸還有老師?你說多么新鮮,這老師是怎樣一個人,我倒真想見見。我一個勁地求我爸爸,帶我去看看他。
我的爸爸眼睛一眨,對我說道:“唔,好吧!”可是爸爸臨走以前,對我反復叮嚀,要我注意這個那個,當然,我什么都答應。
我一路想這位老師,該是怎樣一個人?他一定是胡子很長,滿肚子的學問。他當然比爸爸強,是位老數(shù)學家。他要不是老數(shù)學家,怎能教我爸爸?
可是結果你倒猜猜:爸爸給誰鞠躬?就算你猜三天三夜,也一定沒法猜中。鞠躬的人如果是我,那還不算稀奇。因為爸爸這位老師,就是我的老師!不過我念二年級了,她呢,還在教一年級。她是我爸爸的老師,你說多有意思!
這老師看著爸爸,就像看個娃娃:“你這些年在數(shù)學上成就確實很大……”你想爸爸怎么回答:“我得感謝老師,是老師您教會了我,懂得二二得四……”
我才知道我的爸爸,雖然學問很大,卻有個一年級的老師曾經(jīng)教導過他。
【賞析】
任何一位成就再大的名人,都有他的啟蒙老師。啟蒙老師就像是你攀登一座高峰時,所踏上的第一級臺階。盡管你能攀上高峰,主要是由于你自己的奮發(fā)努力,但也不能忘記曾經(jīng)背負著你,一步一步向上的那些臺階。
作為第一級臺階的啟蒙老師,與最終攀上了高峰的你相比,兩者的高度也許相差很大很大,但是,他的偉大和他的重要,就在于,是他幫你往上邁出了第一步。尊重你的啟蒙老師,就是尊重知識,就是對你自己的尊重。
這是一首兒童詩,按照起因—經(jīng)過—結果的順序,記敘了“我”跟著爸爸去看他原來的老師——“我”一年級的老師的事情。本文讀起來朗朗上口,語言富有張力,給我們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閱讀時,我們不由得想象:爸爸為什么去看望老師?一路上,“我”問了爸爸什么問題?見到爸爸的老師時是什么神情?一篇文章適當?shù)亓粝驴瞻?,讓讀者去想象,也是一種很好的表達方法。
(選自《100+1位課文作家教你寫作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