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麻城煙云七百年讀羅威廉《紅雨》

      2014-11-14 19:03:03劉軍
      上海文化(新批評) 2014年3期
      關鍵詞:紅雨麻城暴力

      劉軍

      麻城煙云七百年讀羅威廉《紅雨》

      劉軍

      中國歷史上綿延不絕的王朝傾覆、屢見不鮮的暴力循環(huán),對于海內外中國歷史的研究者來說,一直是屢加關注的主題。美國漢學家、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歷史學家、東亞研究中心主任羅威廉(William T.Rowe)2004年出版了《紅雨》(

      Crimson rain

      )一書,是其十年磨一劍的巨制,出版后在美國好評如潮。近期,其中文版由國內出版社引進出版,一時為學界矚目。

      《紅雨》敘述的時間段從元末農(nóng)民大起義一直到20世紀30年代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研究的地域集中在大別山南麓、鄂豫皖交界處的一個小縣城——湖北麻城。該書深入梳理了麻城自14世紀到20世紀七百年間的暴力文化的歷史演變。

      麻城在過去七個世紀中卷入的暴力事件,舉其大者包括:1.元朝末年紅巾軍起義:鄒普生、徐壽輝1351年8月在麻城發(fā)動起義。2.明末農(nóng)民起義:崇禎十六年,張獻忠占領麻城,收編義軍,消滅許多山寨。3.滿人征服:清將徐勇剿滅麻城當?shù)氐乃氖苏?lián)盟。4.清初三藩之亂:吳三桂煽動麻城山寨寨主劉君孚于1674年發(fā)動叛亂,清廷官員于成龍平定立功。5.19世紀中葉太平軍和捻軍起義:1853年1月,太平軍在南京和武漢之間來回穿行,幾乎每次行軍都會橫掃麻城。6.20世紀20年代的國民革命:辛亥革命之后,麻城成為大批土匪和匪軍劫掠的目標;1927年,共產(chǎn)黨人在黃安、麻城發(fā)動了黃麻起義。7.20世紀30年代的國共內戰(zhàn):共產(chǎn)黨軍隊與國民黨軍隊為爭奪麻城東北部多次激戰(zhàn)。肅反運動中,張國燾在麻城大清洗,殺害了許多干部。

      羅威廉關注普通人的生活,撰寫的并非“沒有事件的歷史”,而是對當?shù)氐闹匾录M行了詳盡的研究和描繪。他采用了編年史方式的歷時敘述方法,多描述而少分析,重細節(jié)而輕結構,很多場面描寫頗具文學性,讀起來流暢生動,如同講故事。其敘事方式能夠使讀者感受到鮮活的“在場”的中國歷史。

      羅威廉談到其研究、寫作麻城暴力史的最初動機時談到,當他20世紀80年代在武漢做研究時,注意到自元朝開始,到明、清幾個朝代,都有麻城人口的對外流動現(xiàn)象,因為當?shù)赜杏凭玫谋┝鹘y(tǒng)。羅威廉為此翻閱了從1530年到1997年的七部麻城地方縣志,希望通過對麻城的長時段考察,對中國農(nóng)村社會歷史上的暴力現(xiàn)象提供一個宏觀的理解,追尋中國農(nóng)村社會暴力萌生的基本原因。

      羅威廉認為,麻城的暴力史有其自身的特點,不能看作中國社會暴力史的典型案例。麻城暴力在歷史上不絕如縷的內在動因主要有三個因素:一個是地理位置。麻城位于大別山南麓,有若干穿越高山的要隘,可謂是四戰(zhàn)之地。當中央政權穩(wěn)定、國家和平時,麻城就很和平。但一旦發(fā)生戰(zhàn)爭,過境的軍隊等武裝組織就會給麻城帶來動蕩。

      第二個是政治文化。當?shù)孛耖g傳說和歷史遺跡中,流傳著許多有關暴力的故事,而地方史家和方志編撰者也出于各自的政治目的,時而把強人描繪為英雄人物,時而又把他們貶為盜賊、土匪。麻城的地方文化、集體記憶和當?shù)貧v史的共同作用,促成了麻城的暴力傳統(tǒng)。

      第三個是階級結構。麻城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長期發(fā)展造成土地集中、兼并加劇,貧富分化造成了大地主階級、中小農(nóng)戶及無地、失地佃農(nóng)的階級對立。另外,麻城還有一個數(shù)量龐大的服務于士紳地主的仆役階級,該階層是完全失去人身自由的階層——因為失去土地而賣身為奴。奴仆階層經(jīng)常發(fā)動“奴變”。與全國其他縣相比,麻城佃仆數(shù)量最多,到民國時期仍是如此?!芭儭币彩敲髑甯嬷H造成麻城血腥動蕩的主要原因,前后持續(xù)了二十余年。

      羅威廉發(fā)現(xiàn),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麻城的權力結構的變化,影響著麻城暴力的性質。從元末到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麻城經(jīng)歷了兩個繁榮時期。一是明代中期,外銷性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帶動了科舉和文化的成功;二是盛清時期,麻城商業(yè)獲得了極大的發(fā)展。在這兩個時期,麻城都遭受著經(jīng)常性暴力的侵害,卻顯示出麻城權力的不同結構。在前一時期,中心和西南地區(qū)富裕的和受過良好教育的地方士紳組成巨大的、相互通婚的宗族;在第二個時期,雖然大宗族仍然握有財產(chǎn),但他們的權力受到受教育程度遠遜于己的地方強人的挑戰(zhàn)。這樣,大宗族逐漸成為地方社會組織中最重要之勢力,即使到了20世紀初仍然如此。而17世紀初持續(xù)的動亂,促使麻城當?shù)鼐榱俗陨戆踩叨任溲b化,營造更大山寨,這種以山寨為中心的聚居地,成為麻城基層最重要的地方組織。該縣各地都有此類山寨,如東山地區(qū)形成了一個山寨聯(lián)盟,史稱“四十八寨”,但實際包含了數(shù)百山寨。這一類山寨在明末獲得了極大程度的自治,在清代才逐漸瓦解。

      羅威廉雖然強調多描述,少分析,多細節(jié),少結構,但我們借助關于暴力的“概念框架”,可以進一步深入分析其歷史敘述中的動力機制。

      德國學者埃利亞斯認為,歐洲近代以來社會內部暴力呈現(xiàn)減少的趨勢,原因在于宮廷、上層階級通過文明的行為舉止來制約統(tǒng)治階級的暴力沖動。從富麗堂皇的宮廷禮儀,到中產(chǎn)階級彬彬有禮的舉止,歐洲的文明進程通過塑造身體的羞恥感、倡導文明的舉止和禮儀,促進各階級成員的社會化進程,減少社會內部的暴力沖動。美國學者諾思等人認為,歐洲的絕對主義“自然國家”在統(tǒng)治階級內部采取“設租”的方式來控制和減少暴力——國家在統(tǒng)治階級之間通過博弈達成妥協(xié),賦予統(tǒng)治階級以進入關鍵戰(zhàn)略資源的特許權,從而減少國家內部的暴力沖突。統(tǒng)治階級各精英集團之間通過各種個人性、私人性的關系而維持勢力均衡,如訴諸暴力則會損失“租金”,國家由此得以逐漸壟斷暴力、維持和平。

      埃利亞斯的禮儀文明制約暴力論,在中國儒家思想的禮制中可見其對應——儒家理想希望通過文質彬彬的“禮樂文明”制約農(nóng)耕社會內部的暴力、攻擊和掠奪的沖動,終結封建戰(zhàn)爭,建立禮治國家(當然儒教禮治國家終結內部暴力、奠定集權國家比中世紀歐洲國家要早一千多年)。國家設租而賦予統(tǒng)治階級特權,從奧斯曼帝國、大明帝國等政權賦予其統(tǒng)治階級的各種特權可見一斑——其開國軍功集團等大封建主階層、科名入仕的官僚階層、聚斂兼并的大地主階層以及僧團階層等,一旦通過世襲、科舉、信仰服務等制度路徑進入統(tǒng)治階層,即可以分享統(tǒng)治階級獨享的租金(各種封地蔭職,鹽鐵、煙酒官營,或免稅、免役之類的租金減免)。

      但是,文明體制“禮崩樂壞”,特權制度屢致暴亂,是歷史上屢見不鮮的故事。有論者據(jù)此提出了近代世界“革命與叛亂”的國際化比較模型。美國學者戈德斯通分析了英、法、美革命乃至奧斯曼帝國和大明王朝近代以來政治革命、王朝鼎革的過程,總結出三個引致近代革命及反叛的要素:財政汲取能力枯竭而導致國家能力崩潰;精英集團因為過度競爭而分裂;出現(xiàn)了新的社會群體動員的潛能。

      戈德斯通在分析明清易代之際的社會動蕩時認為,1500年-1800年這三百年間,中國人口出現(xiàn)了顯著增長,引起長時間物價不斷上漲,通貨膨脹不斷加劇。經(jīng)濟增長過程中造成的貧富分化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土地兼并造成大量農(nóng)民失地、破產(chǎn),經(jīng)濟增長中獲利的大地主、官僚階層則不斷強化其免稅特權,由此造成國家稅基減損,政府財政入不敷出。明朝政府因為邊境戰(zhàn)事及內部綏靖,需要維持擴張性的常備軍,導致軍費不斷增長,明朝末期五六十年間,軍隊人均軍餉翻了三倍,其財政能力已經(jīng)無法負擔。長期欠餉使得軍隊下層不滿日益累積,逐漸失去了對明政府的忠誠,散兵游勇不時淪為叛軍主力。同時,明朝中后期經(jīng)濟的長期增長,使得書院遍地,教育繁榮,富裕之家通過科舉入仕的成員增多。上升途中的精英人員要求分享更多的政府職位,這一方面造成政府的擴張,加劇了財政負擔,同時政府的有限規(guī)模,使其無法容納更多的上升成員的權力需求,這在新舊統(tǒng)治精英之間造成了日趨緊張的分裂和競爭。另外,明末社會出現(xiàn)了新的社會群體動員的可能,這包括失地農(nóng)民、破產(chǎn)的小生產(chǎn)者、叛兵等。

      戈德斯通提煉的這一國家崩潰、社會失序模式,在《紅雨》中頗多反映。比如麻城在明末的動亂,揭示出這三種結構性動力互相促進、互相激蕩而導致的后果:國家財政汲取能力枯竭,造成拖欠軍費、強制勞役或濫發(fā)貨幣,這些財政困窘或“自殺性”行為,引發(fā)軍隊叛亂和“民工”起義;統(tǒng)治階級內部分裂,造成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決策遲緩,相互掣肘,延誤消弭社會動蕩的機遇;新社會群體動員能力增強,比如豪強地主門下的大量仆役——有些大地主的奴仆佃戶多達數(shù)千乃至萬人——通過各種社會聯(lián)合而動員,在明清易代之際多次發(fā)動暴亂,并匯入明末起義軍的洪流,摧毀了明朝的基業(yè)。

      《紅雨》中歷歷在目的暴力畫卷,連同戈德斯通所關注的“早期現(xiàn)代”,都已經(jīng)是歷史煙云,但無論是歷史事實還是結構動力所揭示的教訓,卻仍然富于警示的意涵。這些動力機制的背后,隱含著財政負擔義務不公、特權超國民待遇、權利不平等這些“前現(xiàn)代”(早期現(xiàn)代)國家制度慣性遺留的危害。

      中華帝國的財政特征,具有長期、穩(wěn)定的典型特征。帝國財政建立在最廣泛的人口基礎上,免稅的特權階層主要限于皇族,在法律規(guī)定上這樣的人數(shù)并不多,并且特權地位經(jīng)常被取消。就財政支出而言,國家財政支出的用途基本屬于國家的公共職能。但是,就帝國權力的本質(皇權)來說,國家權力仍是一種“私”權力,天下、國家為一家一姓所有。這使得民眾對政府征稅權沒有約束,對財政支出幾乎沒有影響。另外,中華帝國國家權力的周期性崩潰,確實與財政崩潰密切相關。其原因包括:第一,財政收入的相對固定與財政支出的不斷膨脹的沖突;第二,財政對自耕農(nóng)基礎的依賴與周期性的土地兼并損害自耕農(nóng)的經(jīng)濟地位的沖突;第三,官吏吞噬經(jīng)濟增長的剩余。比如晚清大部分時期,官方統(tǒng)計的財政收入占國民生產(chǎn)總值的百分之二左右,如果考慮到地方政府隱匿的財政收入,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占國民生產(chǎn)總值約百分之四點五,但由于吏治腐敗,民眾實際納稅占國民生產(chǎn)總值的百分之六,也就是說,近三分之一的民眾納稅額,未進入國庫,而成為大大小小官吏的個人收入。官吏吞噬剩余,不但阻礙經(jīng)濟持續(xù)增長,而且往往引發(fā)民眾的反抗,造成王朝傾覆,政權鼎革。

      中華帝國財政的“前現(xiàn)代”窘境與弊端,在現(xiàn)代公共財政理論的映照下,將暴露得更為清晰。近代以來的古典財稅理論,強調平等(國民需依照能力納稅)、確定(法定剛性)、便利(便于國民納稅)、節(jié)約(最小征收成本)等稅收原則(斯密;瓦格納)?,F(xiàn)代稅收原則強調效率(稅收造成的社會超額負擔最小化)和公平(收益原則和納稅能力原則)。財政理論的嬗變背后體現(xiàn)著現(xiàn)代國家財稅基礎和動力的變遷。現(xiàn)代以來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使國家的財政基礎由封建主、自耕農(nóng)的田賦收入,轉變?yōu)槠毡閷嵤┯诠竦母鞣N稅收。同時,現(xiàn)代國家在承擔擴張性的公共職能的過程中,不得不依賴于稅收、國債等現(xiàn)代公共財政手段。現(xiàn)代公民(納稅人)的權利意識覺醒,要求限制國家權力以保護自身的財產(chǎn)權利,從而催生了現(xiàn)代法治國,傾向于建設“有限”且“有效”的政府,行使公共權力,維護公民權利。

      現(xiàn)代法治國的公共財政制度,要求公平、法定、普遍等原則。當代“民主財政論”研究者如布坎南等人看來,現(xiàn)代政治并非原則政治,而是利益政治。判斷這一問題的標準,是看政治體是否對全體公民實行了普遍待遇。布坎南指出,只要對公民中的某類特定群體實行某種具有歧視性的待遇(不論是獎勵,還是懲罰),或以某類人在對全體社會成員有意義的事情上具有高人一籌的智慧,而將公民劃分為該受獎賞和不該受獎賞之類,那么,這樣的社會就是實行“利益政治”的社會——這樣的做法違背了普遍性原則。布坎南認為,普遍性原則應該成為立憲的根本原則。我們沒有必要為政治制定面面俱到的精確指南,而是應該致力于建立程序基礎上的原則政治。原則政治對國家的代表和機構進行制約,使其行為不帶有歧視性,平等地對待所有人和所有群體。他們認為,現(xiàn)代民主制度下的財政稅收制度,應嚴格厲行普遍性的公平原則,不能“以多欺少”,進行歧視性的再分配。

      布坎南等人的制度設計,用意在于防止現(xiàn)代民主制度下多數(shù)人通過“多數(shù)暴政”不公平地剝奪少數(shù)人的社會財富。但是,從布坎南的“原則性政治”的硬幣的另一面看來,在公共財政制度中“以少馭多”,通過特權制度將財稅負擔加諸大多數(shù)人,封閉下層新晉精英向上流動的空間,而使少數(shù)特權者享受更多的利益轉移,這是更大的不公平,孕育著更多的危機。因此,布坎南等人的主張——逐步實現(xiàn)普遍性公平原則支配下的原則政治——是可以與《紅雨》中的歷史經(jīng)驗對勘的。

      ?羅威廉《紅雨:一個中國縣域七個世紀的暴力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埃利亞斯《文明的進程》,三聯(lián)出版社,1999。

      ?諾思等《暴力與社會秩序》,格致、上海三聯(lián)、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戈德斯通,《早期現(xiàn)代世界的革命與反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劉守剛《傳統(tǒng)中國帝國制度的財政基礎探究》,《浙江學刊》2008年第3期。

      ?布坎南、康格爾頓《原則政治,而非利益政治:通向非歧視性民主》,社科文獻出版社,2008。

      編輯/張定浩

      猜你喜歡
      紅雨麻城暴力
      反性別暴力
      “紅雨 青山”聯(lián)(書法)
      紅雨
      寶藏(2021年4期)2021-05-27 08:11:04
      生辰感懷
      湖北麻城上半年石材出口達1467萬美元
      石材(2020年9期)2021-01-07 09:29:56
      “暴力”女
      湖北麻城石材稅收達4.16億
      石材(2020年2期)2020-03-16 13:12:46
      綠色崛起中的麻城林業(yè)
      暴力云與送子鸛
      How to apply interactive teaching to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s
      千阳县| 普格县| 区。| 广灵县| 米林县| 广水市| 巴塘县| 隆回县| 南京市| 胶州市| 江陵县| 巴中市| 盘锦市| 乐平市| 贵州省| 怀化市| 安宁市| 呼图壁县| 磐安县| 都匀市| 丹寨县| 牙克石市| 兴隆县| 琼中| 行唐县| 成武县| 屯留县| 丰县| 祁东县| 义马市| 丰县| 诸城市| 寿阳县| 陈巴尔虎旗| 西平县| 阿克| 辽阳市| 芜湖县| 资阳市| 商南县| 邓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