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娟,陳 軍
(貴州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貴陽550002)
小型水庫常出現(xiàn)的問題主要有以下3類:洪水期間常出現(xiàn)的問題、在水庫溢洪道的布置和設計上常出現(xiàn)的問題和水庫溢洪道工程設計方法不完善。
溢洪道是保證水庫安全的重要設施,尤其是在洪水期間,它的作用是非常明顯的。
小型水庫由于工程設施的不完善,造價方面受限制,在設計洪水的標準上一般偏低,選用洪水的數(shù)據(jù)也偏小,因此在工程設計溢洪道的尺寸上也就略?。?]。
由于常年的受風體和水體的浸泡,周圍的巖石也風化嚴重,導致泄洪能力不足,造成在洪水期間的不安全隱患。
在小型水庫的工程位置布置上,溢洪道的設計往往離壩身的進出口太近,壩肩與溢洪道之間的距離也比較單薄。
進口處也沒有護砌,所以一旦發(fā)生沖蝕的泄洪現(xiàn)象,壩肩則是不太安全的。
另外,在小型水庫的溢洪道設計上,平面的彎道過大,并且收縮性太猛,在洪水期間對泄洪的現(xiàn)象非常不利,而且一般的小型水庫溢洪道布置的彎道一般在比較陡的下坡處[2]。
由于不斷變化的水流流式和流態(tài),造成兩岸的水面差距很大,這時在水庫凹岸上的水面就會增高,并且直直地向下流沖去。導致延平直段內常出現(xiàn)水流的拆沖現(xiàn)象,大大的影響了泄洪的能力和效果。
并且由于水庫的緩流處和陡坡處的收縮過于劇烈,也會出現(xiàn)比較強烈的流態(tài)變化,對溢洪道的周圍砌面造成巨大的沖擊,這就使得建設師們有些為難,因為小型水庫的資金投入是比較受限制的,如果砌護砌的較高,資金投入就比較大,反之就會影響水庫泄洪的安全。
由于小型水庫的溢洪道平面或剖面設計不當,就會使溢洪道的陡坡設計問題突出。
因為,有一些溢洪道的布置是非山坡性的,在偏頗的底部也沒有做反濾的砌護,所以就會出現(xiàn)嚴重的滲水現(xiàn)象,造成滑坡,直接影響水庫溢洪道的穩(wěn)定性[3]。
還有些是因為在設計時不夠注意,坡的薄后不均,使得穩(wěn)定性不能被滿足,造成塌方和滑坡現(xiàn)象。從而是泄洪的能力下降,造成沖刷力量過大。
現(xiàn)如今,我國小型水庫在水利設計方面還不夠完善,在工程的設計中常常忽略平流段的進口水位損失。
還有一些由于觀察的不夠準確或者選擇的模式不對,也使得工程效果不理想。
另外,有些工程在泄洪的特點、結構基礎上考慮的不周全,常出現(xiàn)水流流量沖擊過大,排水反濾設備發(fā)生滑塌,使得水庫的砌護出現(xiàn)裂縫,影響工程安全性[4]。
在小型水庫的設建設過程中,溢洪道設計所需資料的完善程度和選用設計的標準是否合理,是影響工程安全和資金投入的直接因素。
在建設水庫的溢洪道時,一定要利用規(guī)劃地區(qū)的地形和地貌,要保證經(jīng)濟投入的合理性和質量建設的安全性[5]。
如果一個水庫的附近有山,那么在這里建設溢洪道就是最為理想的。如果是在狹窄的無法進行開鑿的地方進行施工,那么水庫的溢洪道就要建設為側槽式的,方便泄洪。
而對于水庫設計布置的原則,一般是要在堅硬均勻的平面上,線路比較短,沒有彎道最佳。并且,它的出口遠離壩體,因為這樣可以防止滑坡、崩塌對溢洪道的損壞。
還包括進口段、控制段、陡坡急流段和消能池是溢洪道的主要組成部分。
2.1.1 進口段
進口段的進口形狀一般都做成喇叭口,這樣可以減小損失,所以不易做的過長,如果在建設溢洪道時要受地形因素的限制,必須在段內設置彎道[6-7]。
那么這條彎道一定要盡量平緩,并且在上下游銜接處與出口處遠離壩尾,以免沖刷。
溢洪道的壩面一般都成四邊形和梯形,當水流速度<1~2 s/h,砌護墻是可以不用的。
但如果她與附近的建筑物在一定范圍上是連接的話,就要相應的切戶一定的長度,如果有彎道則要加強兩旁的切和厚度。
2.1.2 控制段
要使得洪水期間泄流段的水流速度均勻,就要使進口的水流與建筑物呈垂直狀態(tài),也可根據(jù)地形條件和洪水泄流的需要設置相應的控制斷面,并要按照斷面的寬度選定洪流值,一般的巖基單寬流量都在50~0 m3/s,工基為30 m3/s。除了在小型水庫的進水口處設置水流的引流外,一般的水庫溢洪道的寬度也≤3 h。
因為堰口與上、下游的引流處采用的是變化鏈接,所以為了使水流平穩(wěn)≤的收縮角最好是≤12度為最佳。
如果,它的斷面比較寬,那么它的布設間距在10~15 m為宜。
2.1.3 陡坡、急流段
在陡坡、急流段這兩部分采用的布設方式為直線法,并且要盡量避免坡體或彎道所產(chǎn)生的流態(tài)負壓現(xiàn)象。
所以,在溢洪道設計的時候要因地而異,根據(jù)所選地勢的地形、地質決定建設的引流形式,坡體也可采用均一比降的方式。
由于洪流的速度非常的快,所以在設置巖基上要加厚砌護的寬度,一般砌石的漿液在0.5~1.0 m,混凝土0.2~0.6 m,坡度在1/3 m厚最好。
2.1.4 消能段
在急流段的尾端要設置一個消能的工具,而其選擇型號就要根據(jù)溢洪道選擇的地形、地質和水利條件而定。
并且,在溢流道的末端多采用多級躍流形式,使水庫的泄流方向離壩角100~150 m不等。
然而,對于非巖基上的消能工具,一般采用的是底流消能,并且還要在最尾端處放置一個消能池。如果在水庫的洪流期間,池流量不大,那么可以考慮使用消能檻的形式。如果水庫的洪流是遠驅式的就特別容易造成對砌護的沖刷。
在這樣的情況下,就要采用差動式的消能檻模式了。如果水庫的溢流道尾端有陡坡時,挑射效能的模式就比較有利了。還可以省去對消能池的使用,并且這種方式會減少工程的工作量和投資資金。
為了使工程特征與水利計算相一致,所以在工程建設過程中的計算公式運算是非常重要的。
2.2.1 進口段的水力計算模式
這個部分可以采用查爾諾門斯基方法,就是從下游得控制面向上游的控制斷面反推求水面曲線的方法。
并且,在進口段處要先計算水位的高度,這樣才能正確的計算泄洪時水庫的水位。
2.2.2 控制斷匯流量統(tǒng)計模式
根據(jù)益洪道進口段的水力計算的計算方法,選用正確的流量系數(shù)使其選用的控制段坡形一致。
2.2.3 陡坡、急流段的水力計算模式
其實推算急流段水面的曲線方法非常的多,例如:在溢洪道的陡槽底處,如果底寬是隨時變換的,那么就可以采用b2型的降水曲線模式或運用進口水段的查爾諾門斯基方法。如果它的底寬是運用查爾諾門斯基方法算的,就要對各個段落進行詳細的分解。
b2型降水曲線見圖1。
圖1 b2型降水曲線
2.2.4 消能工具的水力計算模式
在計算溢洪道的底流式的消能設備時,可以采用巴什基洛娃圖表計算。由于這種消能的計算方法非常的明顯,步驟與計算的目標也非常的明確、詳細,所以它又能在精度被保證的情況下,節(jié)省計算的時間,一舉兩得。
但是,在建設溢洪道時,往往選定消費設備都是尺寸稍微大一些的,所以想要得到準確的小型水庫的水利消能結果,就要通過模型的方式加以試驗,從而得到驗證后的結果。
2.2.5 側槽段的水力計算模式
扎馬林法是計算陡坡溢洪道的側槽段的水力模式,由于在這個計算的模式里,流假定值被認為是均勻的,而實際上則是變化的,所以在計算時只能得出大概的結果,與真實的數(shù)值仍有很大的出入。
近些年,水利工程的研究人員都將計算水庫水流量和能量關系的計算方式,采用符合實際的水面曲線推算模式。
了解真實的池流情況,另外側槽式的溢洪道水流在向內進時沖擊力度很大,波動性強,水流的流態(tài)也十分的復雜。
所以,計算起來也特別的困難,因此小型的水庫在計算時一般以模型的方式計算。
為了使水庫建筑物的結構安全穩(wěn)定,結構計算是不可或缺的,除了一些坡面的擋土墻外,其他地方都要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計算。
小型水庫的結構計算模式有2種:陡坡砌護厚度的計算模式和消力設備的抗浮穩(wěn)定計算。
2.3.1 陡坡砌護厚度的計算模式
它的砌護厚度一般應滿足滑動的安全,并要設置一個可伸縮的沉陷縫,作用在護面上,主要是阻止洪水期水流拖池力使砌護體的坡向產(chǎn)生變化,并且阻力加大。然后,是溢洪道的抗滑力。它是砌護的垂直坡面和水流產(chǎn)生的靜壓力,其抗滑的系數(shù)為1.3~1.5。
2.3.2 消力設備的抗浮穩(wěn)定計算
溢洪道尾端的消力設備應滿足抗浮度的穩(wěn)定要求,并且底板的四周與邊界之間也有一定的約束限制。
它的浮力包括了:滲透水的壓力、脈動的壓力、體系突出體所產(chǎn)生的上舉力和下游深水池中的內段壓力,其在1.3~1.5為抗浮的安全系數(shù)。
水庫的溢洪道布置與設計的合理性將直接影響水庫的安全性,所以它的布置和選型都非常重要,也是水庫工程設計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在設計工作開始前就要收集完備可靠的資料,合理規(guī)劃整體布局,并進行嚴謹?shù)乃τ嬎愫徒Y構計算,從而保證它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1]張志紅,王國安,李榮容.水庫工程設計洪水標準指標體系構建初探[J]. 人民黃河,2011,33(07):14-16.
[2]游建勇.東張水庫工程安全管理工作機制建設的實踐經(jīng)驗淺談[J].經(jīng)營管理者,2011(15):373-374.
[3]王濤.水庫建筑物施工應注意的問題[J].現(xiàn)代物業(yè):上旬刊,2011(06):38-39.
[4]陳來發(fā),高大水,左宏聲.盧村水庫除險加固設計[J].人民長江,2011,42(12):97-100.
[5]王秘學,葉俊榮.陸水水庫除險加固設計[J].中國水利,2008(20):73-76.
[6]曾祖飛.水庫除險加固設計中遇到的問題分析與思考[J]. 科技風,2013(22):124.
[7]何偉俊.小型水庫除險加固設計中需注意的主要問題探討[J].廣東水利水電,2006(03):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