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波
(上饒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江西 上饒334000)
輸血是臨床上治療搶救病人的主要方法之一,為了避免輸注后出現(xiàn)輸血反應,主要是溶血性輸血反應,輸血前交叉配血已是常規(guī)檢查項目。本院輸血科自2008年應用微柱凝膠交叉配血卡取代凝聚胺和鹽水進行臨床配血?,F(xiàn)對43例使用微柱凝膠法交叉配血出現(xiàn)不同程度凝集的標本再與凝聚胺法和鹽水法配血進行對比,結(jié)果報告如下。
1.1 樣本 為上饒市中心血站提供的無償獻血紅懸或全血,受血者為本院住院需補充紅細胞的患者,共計43例。
1.2 試劑與儀器 微柱凝膠配血卡試劑、孵育箱(型號HW37)、醫(yī)學檢驗多功能離心機 (型號TD-2Y)均由廣東中山市生科試劑有限公司提供。凝聚胺試劑由珠海貝索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生理鹽水為本科室自行配制,試劑均在有效期內(nèi)使用。
1.3 方法 3種方法均需配備1%的紅細胞(RBC)懸液(用10μl抗凝血加入 1ml生理鹽水中),主管加入供血者血漿和患者RBC懸液,次管加入患者血漿和供血者RBC懸液,按輸血技術操作規(guī)程進行操作。微柱凝膠配血卡出現(xiàn)1+判斷為陽性,不可輸注。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使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3例微柱凝膠法交叉配血陽性的標本凝聚胺法和鹽水配血結(jié)果,見表1。
表1 43例微柱凝膠法交叉配血陽性的標本凝聚胺法和鹽水配血結(jié)果
微柱凝膠交叉配血卡是集凝膠顆粒過濾、抗原抗體特異性反應、抗人球蛋白不完全抗體檢測和離心技術四重作用的配血方法,此方法方便、快捷,靈敏度高,過濾介質(zhì)為顆粒直徑26~103nm葡聚糖100凝膠,凝膠間縫隙只允許游離RBC通過,凝集的RBC不能通過。微柱凝膠交叉配血卡利用凝膠顆粒的過篩作用及抗人球蛋白試驗原理,RBC血型抗原與抗體產(chǎn)生的免疫凝集復合物被排阻在具有三維空間網(wǎng)狀結(jié)構(gòu)的凝膠表層或凝膠顆粒間隙之中,判定交叉配血為陽性,供者血液不能輸注;RBC全部沉積于凝膠孔腔底部,判定交叉配血為陰性,供者血液可以輸注[1-3]。
本實驗中微柱凝膠法5例主側(cè)不合,主要是患者血清中的弱A弱B抗體,部分患者血清中含有不完全抗體IgG(如抗E抗D)。在有多次妊娠史、母子血型不合的患者存在免疫性抗體 (主要見于A、B、O血型的母親)和有炎癥感染史及反復多次輸血所產(chǎn)生免疫性抗體(完全抗體IgM)。對于主側(cè)不合的同型輸注患者建議暫時不輸血或采用相對應抗體陰性的血液輸注,以減少溶血性輸血反應。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微柱凝膠法交叉配血次側(cè)不合多見,38例次側(cè)不合,主要原因是患者RBC被自身抗體致敏,對于這類輸血患者宜采用洗滌RBC輸注。微柱凝膠中加入抗人球蛋白抗體可以發(fā)現(xiàn)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不完全或完全抗體,使患者避免溶血反應的發(fā)生[4]。凝聚胺法檢出主側(cè)4例,次側(cè)28例,鹽水法檢出主側(cè)1例,次側(cè)25例。微柱凝膠法與凝聚胺法和鹽水法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與報道相一致[5]。因此,微柱凝膠顆粒交叉配血法簡便、快速、特異靈敏,結(jié)果準確且易判斷(無需顯微鏡下觀察),是臨床交叉配血的推薦方法,極大保證了臨床輸血安全。
[1]張桔紅,洪鎮(zhèn)佳.凝聚胺法與微柱凝膠法交叉配血的敏感性分析及體會[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8(34):8377-8378.
[2]于海忠.微柱凝膠法在血型鑒定和交叉配血中的應用[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0,9(6):453-454.
[3]夏禾愛,郝建峰.微柱凝膠卡氏交叉配血的臨床應用與結(jié)果分析[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08,15(24):3236-3237.
[4]王玉閩,朱開平.凝聚胺加微柱凝膠卡氏法應用于交叉配血及R h血型鑒定[J].中國輸血雜志,2006,19(1):38-40.
[5]劉藝軍.三種交叉配血法的應用比較[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1,10(20):1583-1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