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強,仉天宇,朱學(xué)明
(國家海洋環(huán)境預(yù)報中心,國家海洋局海洋災(zāi)害預(yù)報技術(shù)研究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81)
衛(wèi)星高度計可以實現(xiàn)對海表面高度、海表面地形等動力參數(shù)的測量,同時可以獲取潮汐等動力信息。TOPEX/Poseidon(以下簡稱T/P),Jason-1,Jason-2三顆衛(wèi)星(以下簡稱T/P-J)采用幾乎相同的軌道高度、軌道傾角、重復(fù)周期等基本參數(shù),從T/P衛(wèi)星發(fā)射至今有20余年,長時間序列的衛(wèi)星高度計觀測資料積累已超過18.6年,T/P-J高度計運行時間見圖1,且開始出現(xiàn)變軌后的高度計資料,增加了海面高度觀測的空間覆蓋范圍,對于潮汐特征的提取與分析具有積極意義。
1994年以來出現(xiàn)了大量基于衛(wèi)星高度計資料的大洋潮汐模型[1-5],但其在中國近海的均方根偏差均高于大洋[6]。國內(nèi)也有大量學(xué)者利用衛(wèi)星高度計資料研究中國海的潮汐特征[7-12]。南海潮汐的經(jīng)驗分析主要基于沿岸驗潮站資料[13-14]或衛(wèi)星高度計資料。如Yanagi等[15]、李培良等[8]、趙云霞等[9]分別利用3年、6年、10年的T/P資料,汪一航[9]利用16年變軌前的T/P-J資料,仲昌維[12]采用19年變軌前后的T/P-J資料分別計算了南海的潮汐調(diào)和常數(shù)。但采用變軌前T/P或T/P-J資料,其相鄰軌道間距比較大,在北部灣口等地區(qū)缺乏觀測資料,結(jié)果不是很理想[8]。加入變軌后T/P-J資料結(jié)果會有改善,但由于資料序列較短,在部分沿岸地區(qū)結(jié)果仍不夠理想。
本文綜合利用衛(wèi)星高度計數(shù)據(jù)及沿岸驗潮站數(shù)據(jù),首先對T/P-J共18.6年衛(wèi)星高度計資料(含變軌后資料)進行最小二乘調(diào)和分析,分析南海Sa,Ssa,Mm,Mf,Q1,O1,P1,K1,N2,M2,S2,K2共12個分潮的調(diào)和常數(shù),與南海沿岸及島嶼的58個驗潮站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4個主要分潮(M2,S2,K1和O1)的振幅和遲角誤差基本小于5 cm和10°;結(jié)合沿岸264個驗潮站數(shù)據(jù),繪制南海4個主要分潮(M2,S2,K1和O1)的等振幅線和同潮時線。
首先,對衛(wèi)星高度計的測高數(shù)據(jù)進行了除潮汐之外的其他各項訂正,主要有大氣濕對流層訂正、大氣干對流層訂正、大氣電離層訂正、電磁偏差訂正、氣壓引起的海面起伏訂正、固體潮汐訂正、負荷潮訂正、極潮訂正、有效波高訂正等。
圖1 T/P及Jason衛(wèi)星運行情況示意圖
圖2 南海海域衛(wèi)星高度計基準軌道、驗潮站及水深分布
衛(wèi)星高度計不同周期的地面軌跡在理論上是精確重復(fù)的,而在實際數(shù)據(jù)資料中會有細微的偏移。為了對數(shù)據(jù)進行準確定位,選取了高度計測距過程中數(shù)據(jù)比較完備,地面軌跡比較均勻的測量周期為基準軌道,將其他周期數(shù)據(jù)統(tǒng)一訂正到基準軌道上,變軌后軌道被漂移55″,位于先前地面軌跡的間隙中部,見圖2。每個基準軌道上的觀測點生成一個水位時間序列,變軌前T/P-J資料長度為18.6年,變軌后Jason-1長度為3年,表1給出了我們采用的衛(wèi)星資料的周期及時間分布情況。
表1 采用的衛(wèi)星高度計資料
T/P-J衛(wèi)星高度計對海面某處的采樣間隔為9.9156天,其相對應(yīng)的折疊頻率( fc=1/2Δt)為0.050426 d-1,遠低于主要分潮(半日潮和全日潮)的潮汐頻率,因而產(chǎn)生潮汐高頻混淆。李培良[16]詳細討論過高度計資料的混淆問題。
表2 主要分潮基本分辨時間(y)[16]
表2[16]列出了12個分潮在T/P-J衛(wèi)星采樣間隔下的可分辨周期,從表中可以看出,將K2與P1、K1與Ssa分開需要9.18年的資料,M2與S2分開需要2.97年的資料,將N2與O1、M2與Q1分開需要1.63年的資料,將S2與Q1分開需要1.05年的資料,其他主要分潮之間的可分辨時間都小于1年。采用18.6年的T/P-J高度計資料可以分開12個主要分潮,采用3年的變軌后Jason-1資料也可以分辨開4個主要分潮(M2,S2,K1和O1),其他發(fā)生混淆的分潮振幅比較小,對4個主要分潮影響也比較小。
在T/P-J系列衛(wèi)星高度計實際運行中,時間間隔不是嚴格的9.9156天,衛(wèi)星交替時的時間間隔也會發(fā)生變化,為精確計算,采用每個觀測序列的時間間隔平均值進行計算。在1°—26°N,99°—123°E的整個南海海域范圍內(nèi),共搜集到7926個觀測點的水位時間序列。對變軌前T/P-J及變軌后Jason-1的每個觀測點的水位時間序列采用最小二乘法[17-18],計算各點的調(diào)和常數(shù)。T/P-J衛(wèi)星高度計數(shù)據(jù)采用世界時系統(tǒng),為了方便與前人研究成果進行對比,將其時間加上8個小時,計算相對于北京時間(東8時)的遲角。
選取Fang等[19]給出的58個驗潮站(原文中共63個驗潮站,其中5個站位因觀測時間比較短,代表性相對較差而被舍棄)4個主要分潮(M2,S2,K1和O1)的調(diào)和常數(shù)對高度計資料的分析結(jié)果進行驗證,各站位位置見圖2。經(jīng)對驗證結(jié)果的統(tǒng)計分析可知,4個主要分潮振幅最大平均絕對誤差為4.4 cm,除S2分潮外,遲角最大平均絕對誤差為7.8°。各分潮振幅和遲角的平均絕對誤差及其與前人研究成果的對比見表3,誤差小于Fang等[19],李培良等[8]所得結(jié)果,尤其小于李培良等[8]的結(jié)果,表明采用更長時間序列的衛(wèi)星高度計資料,尤其加入變軌資料,分析所得的調(diào)和常數(shù)結(jié)果得到了明顯改善。
表3 各分潮振幅和遲角的平均絕對誤差
除Fang等給出的58個站位資料外,另從英版潮汐表中搜集到206個沿岸驗潮站(其位置見圖2)的潮汐調(diào)和常數(shù),共計264個驗潮站資料。將其與高度計資料調(diào)和分析的振幅和遲角一并插值到0.1°×0.1°的規(guī)則網(wǎng)格上,繪制出南海4個主要分潮(M2,S2,K1和O1)的等振幅線和同潮時線分布(見圖3)。
研究海域內(nèi)共得到兩個M2分潮的旋轉(zhuǎn)潮波系統(tǒng),都分布在泰國灣內(nèi)。一個在灣口,呈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Ye等[20]、沈育疆等[21]、丁文蘭[22]、方國洪等[19,23-24]、李培良等[8]、Zu 等[25]文獻都曾給出過此無潮點,但Ye等[20]、沈育疆等[21]和李培良等[8]給出的要更靠近灣口外部;另一個在灣頂,呈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此無潮點在Ye等[20]、俞慕耕[13]、沈育疆等[21]、方國洪等[19,23-24]文獻都給出過,Ye等[20]、方國洪等[24]分析此無潮點退化到陸地上。南海M2半日潮波由呂宋海峽傳入,在南海內(nèi)區(qū)、北部灣等海域的M2半日潮波都呈現(xiàn)出前進波形態(tài),且海盆潮波傳播速度要明顯快于陸架區(qū)。
M2分潮的振幅在臺灣海峽北部最大,超過200 cm,達圖灣次之,超過150 cm,在湄公河口,馬來半島超過50 cm。而在廣闊的南海海盆,振幅較小,都在20 cm左右。
S2分潮的分布形態(tài)與M2分潮有很大的相似性,在泰國灣口形成一個順時針旋轉(zhuǎn)的無潮點,在泰國灣頂形成退化無潮點,S2分潮的分布圖在俞慕耕[13]、沈育疆等[21]、Fang等[19]、李培良等[8]、Zu等[25]等文獻也給出過,但無潮點位置都有些差異。S2分潮在南海東北部接近岸邊的地方形成一個無潮點,此無潮點位置與俞慕耕[13],F(xiàn)ang等[19]基本一致。
S2分潮的振幅要比M2分潮振幅小很多,大部分地區(qū)為10 cm,最大振幅出現(xiàn)在臺灣海峽北部,達到60 cm,其次出現(xiàn)在湄公河口及達圖灣。
K1分潮在北部灣口和泰國灣各形成一個旋轉(zhuǎn)潮波系統(tǒng),都呈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北部灣口的無潮點退化到了陸地上,Ye等[20]、方國洪等[19,24]、Zu等[25]等都分析出此退化的無潮點,俞慕耕[13]、沈育疆等[21]、丁文蘭[22]、Fang[23]在北部灣口分析出接近岸邊的無潮點。由于變軌前T/P高度計在北部灣口附近觀測數(shù)據(jù)較少,李培良等[8],趙云霞等[9]采用T/P高度計資料沒有分析出此無潮點,見圖4。在泰國灣中部偏南的無潮點位置與Ye等[20],俞慕耕[13],沈育疆等[21],丁文蘭[22],方國洪等[19,23-24],李培良等[8],Zu等[25]結(jié)果基本一致。K1分潮主要由呂宋海峽,其次由臺灣海峽同時傳入南海,在深水地區(qū)以前進波形式傳播,到了泰國灣和北部灣形成旋轉(zhuǎn)潮波。
圖3 主要分潮的等振幅線(虛線,單位/cm)與同潮時線(實線,單位/°)分布圖
圖4 主要分潮的等振幅線(虛線,單位/cm)與同潮時線(實線,單位/°)分布圖(引自李培良等[8])
K1分潮振幅在南海大部分地區(qū)超過30 cm,最大出現(xiàn)在北部灣頂,超過90 cm,振幅由灣口向灣頂遞增,泰國灣振幅由灣中部無潮點附近向灣口和灣頂遞增,最大在灣頂達到70 cm,在湄公河口,振幅超過60 cm。
O1分潮分布與K1分潮大致相同,在泰國灣有一逆時針方向的無潮點,與俞慕耕[13],沈育疆等[21],F(xiàn)ang等[19],李培良等[8],Zu等[25]一致。在北部灣口也得到一個退化的無潮點,方國洪等[19],Zu等[25]也曾給出過此無潮點。
O1分潮振幅分布與K1分潮在南海分布基本一致,最大振幅出現(xiàn)在北部灣頂,超過90 cm,但在湄公河口及泰國灣頂小于K1分潮,為40 cm左右。
利用最小二乘調(diào)和分析法對南海T/P-J共18.6年長時間序列的衛(wèi)星高度計資料(含變軌后資料)進行分析,得到南海12個分潮調(diào)和常數(shù),并與58個驗潮站資料比較。結(jié)果表明,4個主要分潮(M2,S2,K1和O1)振幅平均絕對誤差最大不超過5 cm,除S2分潮外,遲角平均絕對誤差不超過10°。同時,結(jié)合沿岸驗潮站資料,繪制4個主要分潮(M2,S2,K1和O1)的等振幅線和同潮時線分布,較好的展現(xiàn)了南海潮汐分布特征。得到如下主要結(jié)論:
(1)采用更長時間序列的衛(wèi)星高度計數(shù)據(jù)分析所得結(jié)果得到明顯改善,也更趨合理;
(2)增加3年變軌后的資料有助于提高沿岸地區(qū)的潮汐分析結(jié)果;
(3)在泰國灣內(nèi)得到兩個半日分潮的旋轉(zhuǎn)潮波系統(tǒng),南海內(nèi)區(qū)、北部灣等海域的半日潮波都呈現(xiàn)前進波形態(tài),南海海盆半日分潮振幅在10—20 cm左右。
(4)在北部灣口和泰國灣各得到一個全日分潮的旋轉(zhuǎn)潮波系統(tǒng),南海內(nèi)區(qū)的全日潮波呈現(xiàn)前進波形態(tài),南海海盆內(nèi)的全日分潮振幅在30—40 cm之間。
[1]Eanes R J,Bettadpur S.The CSR 3.0 global Ocean tide model:Diurnal and demi-diurnal ocean tides From TOPEX/Poseidon Altimetry[R].Austin:The University of Texas,1995.1-23.
[2]Ray R D.A Global Ocean Tide Model From TOPEX/POSEIDON Altimetry:GOT99.2[R].Greenbelt: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1999.1-22.
[3]Matsumoto K,Takanezawa T,Ooe M.Ocean tide models developed by assimilating TOPEX/POSEIDON altimeter data into hydrodynamical model:A global model and a regional model around Japan[J].Journal of Oceanography,2000,56(5):567-581.
[4]Egbert G D,Erofeeva S Y.Efficient Inverse Modeling of Barotropic Ocean Tides[J].Journal of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Technology,2002,19(2):183-204.
[5]Lyard F,Lefevre F,Letellier T,et al.Modelling the global ocean tides:modern insights from FES2004[J].Ocean Dyn,2006,56(5-6):394-415.
[6]汪一航,方國洪,魏澤勛,等.基于衛(wèi)星高度計的全球大洋潮汐模式的準確度評估[J].地球科學(xué)進展,2010,25(4):353-359.
[7]暴景陽,晁定波,李建成.南中國海TOPEX/POSEIDON軌跡交叉點測高數(shù)據(jù)的潮汐調(diào)和分析[J].測繪學(xué)報,2000,29(1):19-25.
[8]李培良,左軍成,李磊,等.南海TOPEX/POSEIDON高度計資料的正交響應(yīng)法潮汐分析[J].海洋與湖沼,2002(3):287-295.
[9]趙云霞,魏澤勛,王新怡.利用T/P衛(wèi)星高度計資料調(diào)和分析南海潮汐信息[J].海洋科學(xué),2012,36(5):10-17.
[10]Fang G,Wang Y,Wei Z,et al.Empirical cotidal charts of the Bohai,Yellow,and East China Seas from 10 years of TOPEX/Poseidon altimetry[J].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2004,109(C11):C11006.
[11]汪一航.衛(wèi)星高度計資料在海洋潮汐研究中的應(yīng)用[D].青島:中國科學(xué)院海洋研究所,2008.
[12]仲昌維.基于T/P和Jason-1調(diào)試計數(shù)據(jù)的中國近海潮汐信息提取[D].青島:中國石油大學(xué)(華東),2012.
[13]俞慕耕.南海潮汐特征的初步探討[J].海洋學(xué)報(中文版),1984,6(3):293-300.
[14]曹德明,方國洪,黃企洲,等.南沙及其西南海域的潮波系統(tǒng)[J].海洋與湖沼,1997,28(2):198-208.
[15]Yanagi T,Takao T,Morimoto A.Co-tidal and co-range char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erived from satellite altimetry data[J].Lamer,1997,35:85-93.
[16]李培良.渤黃東海潮波同化數(shù)值模擬和潮能耗散的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xué),2002.
[17]Pawlowicz R,Beardsley B,Lentz S.Classical tidal harmonic analysis including error estimates in MATLAB using T_TIDE[J].Computers&Geosciences,2002,28(8):929-937.
[18]Foreman M G G.Manual for tidal heights:analysis and prediction[R].Sidney,B.C.:Insititute of Ocean Sciences,1977.16-29.
[19]Fang G,Kwok Y K,Yu K,et al.Numerical simulation of principal tidal constituents in the South China Sea,Gulf of Tonkin and Gulf of Thailand[J].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1999,19(7):845-869.
[20]Ye A L,Robinson I S.Tidal dynamics in the South China Sea[J].Geophysical Journal of the RoyalAstronomical Society,1983,72(3):691-707.
[21]沈育疆,胡定明,梅麗明,等.南海潮汐數(shù)值計算[J].海洋湖沼通報,1985(1):1-11.
[22]丁文蘭.南海潮汐和潮流的分布特征[J].海洋與湖沼,1986,17(6):468-480.
[23]Guohong F.Tide and tidal current charts for the marginal seas adjacent to China[J].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1986,4(1):1-16.
[24]方國洪,曹德明,黃企洲.南海潮汐潮流的數(shù)值模擬[J].海洋學(xué)報(中文版),1994,16(4):1-12.
[25]Zu T,Gan J,Erofeeva S Y.Numerical study of the tide and tidal dynamics in the South China Sea[J].Deep Sea Research Part I:Oceanographic Research Papers,2008,55(2):137-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