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林紓
記潭柘
〔近代〕林紓
潭柘之岫云寺,即晉之“嘉福寺”,唐曰“龍泉寺”,金皇統(tǒng)間為“大萬壽寺”,明正統(tǒng)間仍為“嘉福寺”,康熙時始賜今名。寺稍壯麗,細(xì)泉兩道循石槽外趨,日夜咸有聲。老松十?dāng)?shù),盤郁不及戒壇(在北京西郊戒壇山,相傳創(chuàng)自隋唐間,用石建成,構(gòu)造宏偉),然亦數(shù)年物也。開窗見馬鞍山,忽翠接于臥榻。戒壇之山,枯瘠而土石相負(fù);潭柘得水,草木華滋,一望純綠。寺后泉脈西來,淈淈(gǔgǔ,水涌出貌)爭石罅(xià,縫隙)而出,細(xì)路宛曲通龍?zhí)叮端畠樾〕?。雜樹互陰,無人聲,隱隱聞雞鳴,乃不知是何林也。佛殿陳元妙嚴(yán)公主(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兒,在潭柘寺出家,每日參佛誦經(jīng),年深日久,把地上的方磚磨出了兩個腳印),拜磚雙趺(fū,足跡)隱然幾透磚。龕供二小蛇,曰“大青”“小青”,僧指為龍王。浮屠之謬妄,因不可以人理喻。迨夜風(fēng)水激蕩,雜以松籟,如臥風(fēng)濤之中矣。同游者閩縣陳荔裳永鑫、溫凌陳芷汀之遴。乙卯(1915)四月二十五日記。
【大意】
潭柘山的岫云寺,就是晉代的“嘉福寺”,唐朝叫“龍泉寺”,金代皇統(tǒng)年間稱“大萬壽寺”,明代正統(tǒng)年間仍稱作“嘉福寺”,清代康熙年間才賜給今天的名字—“岫云寺”。寺較宏偉壯麗,兩道細(xì)泉順石槽向外流淌,日夜都有響聲。老松十幾棵,雖然比不上戒壇的松樹那樣盤曲濃郁,但也是有年頭的樹木了。開窗能看見馬鞍山,會忽然感到外面一片翠綠與室內(nèi)臥床相接。戒壇的山,枯黃貧瘠,土石相倚;而潭柘的山有水,草木滋生繁榮,一望純是綠色。寺后有泉水從西邊流來,爭著從石縫中涌出,細(xì)流蜿蜒曲折,奔流到龍?zhí)?,潭里已積水成小池。各種樹木相互遮陰,寂靜無人聲,只隱隱約約聽到雞叫聲,卻不知道這是哪片樹林。佛殿里供奉著元代妙嚴(yán)公主的塑像,拜佛的磚上有兩個腳印,隱隱約約地幾乎要穿透了磚。佛龕里供奉著兩條小蛇的塑像,叫“大青”“小青”,和尚把它們奉為龍王。和尚的荒謬胡說,實在沒有什么道理,不足以讓人相信。到了夜里,風(fēng)水激蕩,混雜著松聲,像睡在風(fēng)浪中一般。一起游覽的人是福建閩縣的陳荔裳,字永鑫;晉江縣的陳芷汀,字之遴。乙卯年四月二十五日記。
【題解】
林紓(1852—1924),字琴南,號畏廬、冷紅生,福建閩縣(今福州市)人。近代文學(xué)家、翻譯家。曾憑借他人口述,用文言翻譯歐美小說170余種。晚年思想漸趨保守,反對“五四”新文化運(yùn)動。
潭柘山在北京西郊,山后有二潭,潭上有古柘,因而得名。作者寫景,寫山,更著力于寫水,其中寫龍?zhí)队撵o和夜間風(fēng)水激蕩情景最為妙絕,使人仿佛置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