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方
在印度洋西部,非洲大陸東岸,越過莫桑比克海峽,就會抵達充滿迷幻色彩的馬達加斯加島。在這里,茂盛的雨林和烈日灼人的平原并存,廣袤的土地上分布著20 多萬種動植物,相當一部分都是地球上獨一無二的特有種類,包括數(shù)十種狐猴科動物,而狐猴科中,最奇特的是指猴——最大特點是中指細長,如同鐵絲一般。
1780 年,法國探險家初次見到指猴,還以為它是松鼠的一種,直到1860 年,經過科學家解剖驗證,才知道它是靈長類動物,因此特別為這種動物開辟了一個科——指猴科。
指猴是一種體型較小的猴子,在很多時候,它甚至成為“迷你小猴子”的代稱,不過實際上,還有比指猴更小的猴子,包括筆猴、蜂猴以及狨猴……
指猴的“金手指”搶了啄木鳥的飯碗
指猴,體型像大老鼠,成年后體長約30 厘米,因為手指(特別是中指)格外尖銳、細長而得名。在猴子家族中,指猴的個頭無疑算得上是“侏儒”,不過,它們的尾巴長度可以達到近乎身長的兩倍,尾毛很是細長松軟。因此,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它們都被認為是松鼠的一種。
指猴是世界上最稀有的哺乳動物之一,面貌如貓,耳如蝙蝠,牙齒爪子像松鼠,手如同人類的手。指猴不喜歡群居,大部分時間都做“獨行俠”,只是到了繁殖期,才會偶爾成雙成對地生活。指猴晝伏夜出,絕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樹上,它們會在樹洞或樹杈上選一個位置,找來細小的樹枝、柔韌的樹葉以及藤蔓,編制成一個球形的巢,成為自己溫暖的家。
每當夜幕降臨,隨著一聲聲“唉—唉”的叫聲,指猴開始出動。它們在黑夜里能夠輕易地找到食物——樹皮縫中的各種蛀蟲或蟲卵,是它們的最愛,而各種水果和堅果,包括可可、椰子、芒果、荔枝等,同樣是它們賴以生存的食物。
獵取樹縫中的小蟲,是指猴得心應手的把戲,這得益于那非常靈活的“金手指”。捕獵時,它們會輕輕沿著樹干行走,鼻尖緊貼樹皮,當聽到或嗅到什么,就會停下來凝神觀看,接著用手敲擊樹木,檢查樹皮下是否有空洞,或者貼耳細聽,看樹皮下是否有蟲子發(fā)出的聲音。一旦確認了獵物的位置,它們就用細如鐵絲的中指和無名指從樹皮、樹洞中掏出美味,大快朵頤。一般情況下,指猴只揀昆蟲幼體、小甲蟲食用,如果遇到蟲卵或鳥蛋,就會直接鉆破蛋殼去喝蛋清。
指猴的這種進食習性,很像被譽為“樹木醫(yī)生”的啄木鳥,事實上,正是因為它們搶走了當?shù)刈哪绝B的“飯碗”,才導致非洲大陸上很常見的啄木鳥,在一海之隔的馬達加斯加島上少得可憐。
除了從樹皮下找蟲子,指猴也很喜歡各種果實。找到果實的時候,它們會先咬穿果殼,然后用指頭直接把果肉掏取出來,哪怕是堅硬的椰殼,也阻擋不了它們尖銳的“金手指”。即使在暫時找不到蛀蟲或果實的情況下,它們也可以吃一些植物填飽肚子,屬于葷素不忌的“吃貨”……
全世界僅存不到80只 瀕危的禍根竟是聲音與長相
按理說,有著如此“開放性”食譜的指猴,應當是非常容易生存的,族群也應該比較龐大才對。但實際上,指猴早在20 世紀60 年代就近乎滅絕,據(jù)有關機構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目前全世界存活的指猴,數(shù)量不會超過80 只。
除了細長而鋒利的手指,指猴還有另一個不尋常的特征,那就是牙齒。馬達加斯加島的多數(shù)狐猴有30 ~ 36 齒,而指猴卻僅有18 齒,不具備原始猴類特有的梳齒,也不具備靈長類普遍擁有的犬齒,但它有高度發(fā)達、不斷生長的大門牙,可以輕松地啃穿堅硬的樹皮。正是由于這一特征,它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被錯劃為嚙齒類動物,不過后來科學家還是還了它公道,幫它找到了正確的組織——靈長類。
靈長類是具有靈性的最高等哺乳動物,是所有動物中最進步的一類,也是比較接近人類的一類,如猩猩、獼猴、狒狒和長臂猿等,人們往往也對它們非常友善,然而指猴卻是一個例外。
雖說指猴也是一種有益于森林生態(tài)平衡的動物,但馬達加斯加島上的土著人卻對它毫無好感,反而認為它是一種不祥之物——如同貓頭鷹在中國一樣。這首先要歸咎于它那凄厲的叫聲,那短促而急切的“唉—唉—唉”聲如同鬼哭,在夜晚漆黑的森林中令人毛骨悚然。
外貌和行為,是它們被人討厭的另一個原因。指猴身體毛發(fā)的顏色以黑、灰為主,毫無美感,紅色的眼珠在夜里還會發(fā)出幽光,加上它喜歡一跳一跳地前進,在當?shù)厝搜劾锞腿缤砉?。但指猴卻對人類有強烈的好奇心,總會主動往人身上跳,人們對它往往避之不及。當?shù)厝苏J為指猴本身就是不祥的鬼怪,如果讓它跳到自己的身上,便預示著厄運甚至死亡,因此他們見到指猴就殺,并將尸體釘在木樁上,希望這樣能把厄運趕走。
人類的大量殘殺,讓指猴的數(shù)量銳減,再加上近百年來的大規(guī)模開發(fā),森林地被開辟為農場、牧場等,使馬達加斯加的原始森林面積減少了80% 以上,指猴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日益惡化,陷入種族滅絕的危機。在20 世紀60 年代,指猴就已經基本消失于人類的視野。1966 年,兩位法國生物學家歷經千辛萬苦,最終收集到9 只指猴,并將它們放養(yǎng)在馬達加斯加的曼戈比島上,此后又有人組織了幾次查找,但一直都沒有再見到野生指猴的蹤跡。如今,人們只能在一些特別的動物園中,才有幸見到神秘的指猴……
文人的幫手 “天生呆萌相”的寵物猴
在現(xiàn)代,“指猴”已經演變成了一個模糊的概念,市場上也時常見到有人出售所謂的寵物“指猴”——他們把手指大小的袖珍猴子稱作“指猴”,其實這是一種誤會,真正的指猴并不是因為“可以爬在手指上”而得名。市場上的這類袖珍猴子,分屬于不同的科目,并且各有其學名,如筆猴、蜂猴、狨猴等。
在清代道光年間的刻本《武夷山志》中,有“王孫似猴而小,大僅如拳”的記載。據(jù)傳,在武夷山的密林深處,曾經生活著一種體重僅一兩百克的猴子。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在武夷精舍著書立說時,就飼養(yǎng)了一只從山中捉來的小猴子。朱熹在書房讀書的時候,它就規(guī)規(guī)矩矩地坐在筆筒上“洗耳恭聽”;朱熹要寫文章,它就跳下筆筒勤快地磨研墨汁。這么乖巧的袖珍猴子世上罕見,難怪清代李如龍作詩稱贊:“武夷筆猴倍珍奇?!濒斞赶壬舶l(fā)出過這樣的感嘆:“我就極愿意有這樣的一個墨猴,可是得不到;問哪里有,哪里買的呢,誰也不知道……”endprint
這種體型小巧、聰明伶俐、善解人意的筆猴,還有一個名字叫“墨猴”,這可謂古代文人最貼心的寵物:如果讓它磨墨,只要把筆筒輕叩三下,它就飛快地跳出來,跪在硯臺旁邊,用前爪捧墨慢慢地磨,直到主人叫它停;主人寫字時,它就一直趴在硯臺旁靜候;有時發(fā)現(xiàn)桌上出現(xiàn)蚊、蠅、螞蟻一類的小昆蟲,它即奮力撲去,捉住吃掉;待到主人離去,它又伸舌將硯中余墨舔個精光,然后跳入筆筒里睡大覺。古代文人之所以喜歡養(yǎng)筆猴,一是因為珍奇,易于飼養(yǎng),二是能幫主人磨墨、舔墨,那滑稽的靈巧相和手腳不停的勤快勁兒,大大緩解了做學問的辛勞和寂寞。
中國還有另一種微型猴——蜂猴,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廣西南部。蜂猴長相乖巧,兩只小耳朵隱藏在毛茸茸的圓腦袋上,眼睛圓而大;四肢短粗且長短一致,尾巴也短小,隱沒在毛叢中;背部通常呈棕灰色,肚子為棕色,在眼睛、耳朵周圍,有黑褐色的斑紋環(huán)繞,整體看起來憨態(tài)可掬。蜂猴的行動特別緩慢,只有在受到攻擊時才稍微變快,因此又稱“懶猴”。這種小猴子擁有大眼睛,圓滾滾的腦袋,動作緩慢,極易被捕捉,用現(xiàn)在的網(wǎng)絡用語來說,它無疑就是一個典型的有著“天生呆萌相”的可愛小寵物。
但是,自然界的許多可愛動物,一旦“受寵”于人類,卻未必都是好事。隨著筆猴、蜂猴的受歡迎程度越來越高,即使國家已經把蜂猴列為一級保護動物,明確禁止私人豢養(yǎng),但各種非法捕捉的行為卻屢禁不止,因此它們的生存環(huán)境,已經被貪婪的掠奪者糟蹋得面目全非。
世界上最小的猴子 “一妻多夫”的皇狨猴
實際上,世界上最小的猴子還不是筆猴和蜂猴,而是生活在南美亞馬孫森林里的狨猴。廣袤的亞馬孫河流域孕育了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成為公認的最神秘的生命王國,這里就是狨猴生存的天堂。
狨猴的成猴身高僅10 ~ 12 厘米,體重80 ~ 100 克,只有成人的中指大小,成年人的手掌,就足以讓它嬉戲玩樂,因此也經常被誤稱為“指猴”。剛出生的小狨猴更是小得不可思議——僅僅一粒蠶豆大小,重僅10余克,可謂猴子中真正的“小精靈”。
狨猴的毛發(fā)密而長,整體多呈黑色,外形也很像松鼠,而且行動敏捷,常在樹林間穿東奔西,躥跳自如,因此也被稱作“松鼠猴”。狨猴很喜歡捉虱子吃,性格也非常溫順活潑,因此飼養(yǎng)它們便成了亞馬孫流域的印第安人的嗜好。狨猴科有數(shù)十種猴子,絕大部分產于中南美洲,其中又以皇狨猴為最典型的代表。
皇狨猴正式學名叫做“皇檉柳猴”,又名“長須狨”、“帝王獠狨”或“皇帝塔馬林猴”,據(jù)說被稱為“皇”是因它長得像德國皇帝威廉二世,這個名字原先只是一個笑話,但不知怎么的,后來竟成為了正式學名。
皇狨猴生活在森林深處,分布地廣闊,習慣白天活動,夜間休息,大部份時間都在樹間跳來跳去。它們一般都群居,每一個族群由2 ~ 8 頭組成。有趣的是,皇絨猴的族群還是“母系氏族”時代,奉行“一妻多夫制”,由最年長的雌性帶領著幾只雄性。在族群中,雌性頭領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不需要參與捕食之類的勞動,只負責生產以及指揮族群,而雄狨猴則充當著“賢夫良父”的角色。雌狨猴生下子女后,只會在喂奶時抱它們一小會兒,其余的時間里,照料孩子的工作全落在雄狨猴身上。雄狨猴會為小狨猴清洗身體,等到小狨猴不再吃奶時,它們還會親自喂小家伙們進食。
跟指猴相比,狨猴應該算是比較幸運的,由于得到人類的寵愛,所以它們的族群還比較興旺,但最終還是難逃厄運——隨著近年來棲息環(huán)境的不斷縮小、惡化,以及人們過度的捕獵,狨猴的瀕危等級也在逐步提高,滅絕之日或許也不會太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