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亞里士多德那里,質料概念與主體概念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二者不能等同。《論生滅》中用主體概念所給出的對質料的解釋并不是質料的定義,《物理學》Β3和《形而上學》Δ2所給出的描述性定義才更能說明質料的特征。進一步說,《形而上學》Ζ3中的質料并不能歸結為傳統(tǒng)所認為的最初質料,而是作為實體以及形式的終極主體和謂述對象,即終極質料,也就是亞里士多德一般意義上的質料。此外,亞里士多德哲學體系中的最初質料概念特指水、火、土、氣四元素。
關鍵詞:亞里士多德;質料;主體;終極質料;最初質料
作者簡介:呂純山,女,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講師,從事古希臘哲學研究。
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亞里士多德的實體理論”,項目編號:2011M500468
中圖分類號:B502.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7504(2014)06-0038-05
一、質料的定義1
在較早的古希臘文字比如在《荷馬史詩》里,質料(υ??λη)表示樹木和木材,不僅指有生命的發(fā)芽的樹木,也指堆在一起或者被切割的樹木,后者可被作為燃燒或建筑的材料,因此υ??λη的意思就是材料。[1](S203)柏拉圖也是在這樣的一般意義上使用υ??λη的(《斐勒布》54c)。υ??λη成為哲學詞語是從亞里士多德開始的,他在《物理學》中討論生成時,用這個詞作為表述萬物的本原和運動的原因之一,我們通常翻譯為“質料”。但是質料概念如何定義呢?亞里士多德有兩段著名的說法,一段是《論生滅》Α4中用主體(υ?ποκει?μενον)概念對質料的解釋,一段是《物理學》Β3和《形而上學》Δ2中對質料因的解釋,有的學者肯定了前者,如J.胡博納(J.Hübner)[1](S204)[2](S272),有的學者否認了后者,如國內(nèi)學者曹青云。2下面,我們就從這兩段說法入手來談談質料的定義。
在《物理學》3中,亞里士多德引入了三個因素用以解釋變化的過程,每一變化都有變化的起點、目標點和υ?ποκει?μενον。υ?ποκει?μενον是指在它上面變化得以完成的東西,在數(shù)量上是一而且在變化過程中一直被保留著。本文把這個詞翻譯為“主體”(過去還翻譯為“基質”、“基底”或“載體”等)。在包括位置、數(shù)量變化等所有的變化中,只有實體(ου?σι?α)的變化是絕對的,所以在實體變化中的主體等同于質料,這樣實體的變化過程就是質料、缺失和形式三者參與的過程??梢哉f,質料概念是從主體這一基礎概念中引申出的,因此,無論在《物理學》還是《論生滅》中,亞里士多德都經(jīng)常用主體概念解釋甚至代替質料概念:
質料,嚴格來講在最正確的意義上等同于有能力接受生成和毀滅的主體;但是其他變化的主體也是一定意義上的質料,因為所有的主體都能承受某種對立。(《論生滅》Α4,320a-5)1
正是有了亞里士多德的這段著名的說法,因此一些研究者把它看作質料的定義。然而,筆者的疑問是,用主體來解釋質料是否能稱得上是對后者嚴格的解釋呢?這一表述是通過對主體的限定——有能力接受生成和毀滅——來定義質料的,而從《物理學》中質料概念的來源我們已經(jīng)知道,主體是比它更寬泛的一個概念,即使在《形而上學》對主體的嚴格規(guī)定中,也是包含有形式、質料(υ??λη και? ου?σι?α υ?λικη?)(《形而上學》Θ7,1049a34-36)以及二者的復合物這樣三個概念在內(nèi)的(《形而上學》Ζ3,1029a1-5;Θ7,1049a34-36),所以用主體作為對質料的定義顯然是不嚴格的。更何況同樣在《論生滅》中,亞里士多德還有對質料的其他描述:
因此我們說在所有的生成中,質料是不可分離的,且自身在數(shù)量上是相同的而且是一,雖然在定義上并不是一。……且不能離開質和形式而存在。(Α5,320b13-17)
質料,有形的(可感的)實體自身由它生成。(Α5,320b22)
這段話強調了質料的不可分離性,它不與質量和形式分離而存在,而且強調了質料的有形、可感的特征。我們知道,這些特征貫穿質料概念始終。而且,質料不是一個事物,而是一個成分,自身不是可數(shù)的一也不是存在,而是存在的方式。而且在《物理學》中,亞里士多德也解釋過質料是一種必要條件(B,200a5f),比如鋸子必須是鐵的才能鋸得了東西。顯然,這些質料的特征在以上定義中并沒有能夠包括。因此,認為《論生滅》Α4,320a-5這段話就是質料的定義,恐怕不夠準確。
那么,《物理學》Β3中對于質料因的說法(同樣在《形而上學》的哲學詞典卷Δ2中)又如何呢?我們先看文本:
事物所由產(chǎn)生的,并在事物內(nèi)始終存在著的那東西,是一種原因,例如塑像的銅,酒杯的銀子,以及包括銅、銀這些“種”的“類”都是。(B3,194b24)2
有學者認為,在這個說法中亞里士多德是用“從之而來者”(ε??ξ τινο? ει??ναι, aus etwas sein wird)3來定義質料,而后者有多種意義,質料只是其中之一,因此也不能準確描述質料。4的確,ε??ξ τινο?有多種意義,而首要的意義就與質料相關。在《形而上學》Δ24中,亞里士多德解釋道:“從某物而來首先可以說從質料而來,而這有兩個意義,或者就首要的屬而言或者就最后的種而言,例如,在一個意義上所有能被融化的事物都由水而來,但是在一個意義上就是雕像由銅而來?!比缓蠼忉屃肆硗馕宸N“從之而來者”:從第一因而來、從質料形式的復合物而來、形式從其部分而來、整體從部分而來、時間上的先后。但是,顯然另外五種的“從之而來”沒有生成的意思在內(nèi),而只有在與質料相關的意義上才有。綜合起來看第一句話,το? ε?ξ ου?? γι?γνεται? τι ε?νυπα?ρχοντο?,其字面意思就是,“從它,某物生成并與其一起存在”,由之而來并伴隨始終的是質料的最根本的意義,說明了質料作為生成基礎并與生成過程相始終的特征。在后來的思想中,亞里士多德更強調了只有有質料的事物才有生成??梢哉f質料與生成一直是密切相關的。同時我們注意到,單從這句話我們也無法明確地讀出質料的物質性含義,于是緊接著,亞里士多德進一步申明,質料也就是如雕像的銅、銀等這類的東西,也就是指物質性的材料。而這材料還沒有形式,用J.胡博納的例子來說明的話,質料并非一個具體的事物如一個銅塊(Bronzequader),而是沒有塊形式的銅(Bronzequantit?t ohne Quaderform)。1我們知道亞里士多德時代還沒有物質(material)這一詞,當亞里士多德在哲學上第一次竭力精確地描述一個術語時,限于詞匯的貧乏,他不得已用了說明加舉例的方式,強調質料的物質性、內(nèi)在性,是生成的基礎并伴隨始終。因此,如果在生成的意義上提到“從之而來”,并能舉例說明,實際上二者相結合就成功地給出了質料的一個比較精確的說明或者說描述性定義。這樣的說法在《物理學》(A,190a13-16;192a32f.)、《形而上學》(Ζ8,1033b18;Η5,1044b27-29;Λ1-2,1069b2-9)等多處都有出現(xiàn)。而從這個定義來看,質料是與事物伴隨始終的,也就是不具有分離性的,也符合質料的特征。曹青云強調了“潛在性”才是質料的定義2,但在筆者看來,分別用潛能性和現(xiàn)實性對質料和形式進行描述,是對其形而上學地位的說明,并非定義。
二、《形而上學》Ζ3中的質料概念
我們知道,就對質料概念的解釋來說,最著名的莫過于《形而上學》Ζ3中的剝離論證了。然而研究者們對于剝離論證的用意和最后結論的爭論也同樣莫衷一是:他是否否認了質料是主體或實體,還是實體是主體的標準本身被否定了?我們是否能從中推論出一種最初質料?Ζ3的主旨究竟是為了論證什么呢?對于這些問題的理解一直是亞里士多德質料概念的注釋史上非常熱鬧的爭執(zhí)之處。有學者堅持剝離后剩下的就是最初質料,有學者堅持用兩種方式理解,有學者認為還是指與形式相對的物質概念。比如M.L.基爾(M.L.Gill)認為:“質料被揭示為一個終極主體,在存在上區(qū)別于它的所有屬性。這一章一直被認為涉及到一個在傳統(tǒng)上以原始質料而知名的實在。它是構成所有復雜的物理事物的基礎的終極主體:剝除掉一層一層的形式屬性,原始質料就在底層。原始質料是一個東西——一個存在——但本身沒有任何確定的內(nèi)容(范疇存在)。”[3](486-487)E.C.哈爾普(Edward C. Halper)認為,在Ζ3中,亞里士多德以兩種不同的方式使用“質料”概念。第一,是一種主體(1029a2)(而且這就是一個實體);第二,質料指被剝離所有屬性以后的一種不屬于任何范疇的存在(1029a20-21),一種完全不確定的質料。所以,剝離論證只是表明完全不確定的質料不能是實體,但是仍然可能的理解是,銅、木頭或其他物質性的主體仍然能夠是實體。[4](P39-40)弗雷德(M.Frede)和帕茲克(G.Patzig)認為,1029a20-26的質料是所有規(guī)定的基礎,它本身沒有任何規(guī)定,所以實際上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無(ουδ?ν,a12,a17),但是并非最初物質(materia prima),一個完全沒有差別的原初物質(Urstoff)?!斑@里,像往常一樣,他的質料(Materie)概念毋寧是,一個確定的對象的物質(Material)概念。作為質料只有這樣的性質,即作為物質剛好與這個對象相適應。”[5](S46)
那么在分析這些爭論之前,我們來看看文本的說法:
因為,有某種東西,上述這些東西(指前文所說的形狀、長寬高等等)中的每一個都是表述它的,它的存在是不同于每一謂詞的存在的(因為不同于實體的諸謂詞都是表述實體的,而實體是謂述質料的)。(1029a22-23)3
我所說的質料是指那個本身既不是特殊事物也不是某種數(shù)量,也不是指派給任何其他的用來規(guī)定存在的范疇的事物。(1029a20)
終極(ε?σχατο?ν)就其本身而言既不是某一個也不是數(shù)量也不是其他任何存在;它也不是這些的否定。(1029a24-25)[6](P394)
如果把物體的所有范疇都從其本身剝離掉,沒有數(shù)量的大小,沒有任何性狀,但并不是無,因為整個剝離過程沒有剝離質料物質性的一面,那么我們得到的就是質料本身,也就是具有物質性而作為事物的成分而存在的東西。這里的質料仍然是像銅像的銅這樣的質料,只是這樣的銅尚不具備形式,它不同于常識上的比如一堆材料,因為即使材料也有一定的形狀,比如要建成房屋的磚瓦或者是圓的或者是方的,要燃燒的樹木也是圓的或長的,這里的質料不是相對意義上的比如房屋的磚瓦這樣的概念,而是尚不具備任何范疇規(guī)定性的物質??梢奙.弗雷德和G.帕茲克的理解是對的,而哈爾普對了一半,基爾的表述則混淆了終極質料和最初質料兩個概念。
同時,我們注意到,在亞里士多德對質料的這些否定性描述之中,有一句話:“實體是謂述質料的?!保?029a23)這是這段話中唯一對其進行肯定的一句話,認為質料是實體的謂述對象,也就是說,雖然質料不是任何的范疇,不是第一實體,卻是某物,是實體謂述的對象,是一個終極(το ε??σχατον,a24),或者更明確地說是形式謂述的對象。在復合事物之中,除了其他范疇對首要實體的謂述關系,形式和質料之間也是這樣的謂述關系。亞里士多德強調的實際上就是質料的不可分離性——這難道不是它本來的意義嗎?正因為它是不可分離的,雖然它是終極主體,也不是第一實體,不是這一個(τ?δε τι)。因此這里所解釋的質料是有待形式來規(guī)定的那個終極質料,就是事物的物質性的方面,絲毫沒有與最初質料的關系。
三、最初質料
還要澄清一個問題,亞里士多德那里,究竟有沒有“最初質料”(πρ?τη υ??λη)的概念呢?傳統(tǒng)解釋中認為最初質料是一種單一的、永恒的、對于所有物理變化來說是中介和基質的東西,不屬于任何范疇的一種絕對性的存在。同時也有人對此表示懷疑。W.查爾頓(W.Charlton)曾針對波尼茨(Bonitz)所羅列的這個概念的多個出處(Phys. B.193a29,De gen.an. A 729a32,Met. Δ 1014b32,1015a7-10,1017a5-6,Η 1044a23,Θ 1049a24-7)進行了詳細考察,指出這些說法的含糊之處,進而明確否認了這一內(nèi)涵的最初質料概念。[7](P129-145)但是他卻沒有進一步解釋這一概念。J.胡博納認為,在亞里士多德的哲學體系中存在這種完全不確定的普遍的質料,而亞里士多德的使用因需要而不同。他認為,在《形而上學》Δ4,1015a7-10中,亞里士多德講到最初質料就是事物的直接成分,相當于最終質料。或者亞里士多德認為最初質料是自身無法再有其他構成的質料。但是,他同時認為這個概念無法理解,沒有確定性,是空的。1
在筆者看來,這樣的理解基于對亞里士多德的相關文本掌握不全面的基礎之上。比如他在《形而上學》Δ4,1015a7-10中的說法就值得深思:
自然是兩種最初質料,而這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從事物來看一般說最初,指比如銅像中的銅,但是一般地說水是最初質料,如果(ει?)所有的事物都能被融化成水的話。
顯然這句話中第一種意義的最初質料就是指構成事物的直接成分,如銅,雖然亞里士多德在這里的說法有些隨意,而我們?yōu)榱藚^(qū)別兩種質料,把第一種還是稱為終極質料。而另外的一種最初質料是水,而不是指構成水的東西。這里實際上指出了質料的兩種意義:終極質料如銅,最初質料如水。那么水究竟是一種普遍不確定的事物,還是一種確定的事物?胡博納顯然傾向于第一種理解。但是與胡博納不同的另一可能的理解就是:水并不是能夠被所有事物所歸結的對象,因為在這里亞里士多德僅僅是用假設的語氣來表達的,而且在許多文本中亞里士多德經(jīng)常是把水、火、土、氣并列起來使用的。最初質料作為水、火、土、氣在《形而上學》中就有多處痕跡。在《形而上學》Η4,1044b2-3中他說:“我們必須研究最近的原因,什么是質料?不是火或者土,而是唯屬于人的質料?!痹讦?,1049b25-26中,他說:“如果有首要的某物,它不再被認為是由其他事物構成的,這就是最初質料。比如,土是來自氣,而氣并不是火而是來自火,那么火就是最初質料,而不是這一個?!痹讦?中,他提到人的本身的原因,可以是人的元素,也就是火和土作為質料和個別的形式。(Λ5,1071a13)他提到事物歸結為水、火、土、氣的其中之一時都是一種假設語氣,并沒有確定地認為事物的確可以被歸結為水或土或火或氣。
實際上,最初質料指的是四種不能再進行進一步歸結的元素,對此的論證是在《論生滅》Β卷中,在此他詳細指出,最初質料指的是四個元素:
現(xiàn)在我們同意最初質料就是,它們的變化(無論是結合和分離或者另一過程)造成了生成和毀滅,能被恰當?shù)孛枋鰹楸驹蛟?。(《論生滅》?,329a5-7)
最初質料就是生滅變化的元素,而這些元素,“作為本原,我們首先有潛在的可感事物,第二是對立(如冷和熱),以及第三,火、水以及相似物”(Β1,329a33-34)。在接下來的文本中,亞里士多德說明了冷、熱、干、濕四種基本的對立,這四種基本對立的兩兩結合構成了四種基本元素水、火、土、氣的特點,所以這些作為質料因的四元素和四本原是可感的。在《天象學》Α卷中,亞里士多德甚至說只有第一動力因和四元素才是本原。換句話說,最初的質料就是這四元素,且它們都是作為潛能而存在的?!墩撋鷾纭乏?中專門論述了水、火、土、氣四元素不能歸于任何一個,它們只能是四個。
結 語
我們從質料與主體的關系入手,澄清了質料的定義,指出不能用主體概念來定義質料,肯定了《物理學》Β3中對質料因的解釋就是其定義。我們還詳細分析了《形而上學》Ζ3中著名的剝離論證給出的就是最終質料,也是一般意義上的質料,就是不與形式相分離而且是形式的謂述對象的終極質料,就是事物的直接組成成分,物質性的部分,如銅像的銅,是事物生成的所由來者并始終作為物質性成分而存在的與形式同一的東西,而非所謂的最初質料,因為最初質料在亞里士多德那里指的是水火土氣四種元素。傳統(tǒng)上所認為的一種完全不確定的普遍的最初質料,并非亞里士多德哲學體系中的概念。
參 考 文 獻
[1] Christoph Horn, Christof Rapp. W?rterbuch der Antiken Philosophie, München: Verlag C.H.Beck,2002.
[2] O.H?ffe. Aristoteles-Lexikon, Alfred Kr?ner Verlag Stuttgart, 2005.
[3] M.L.基爾:《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再思》,載聶敏里選譯:《20世紀亞里士多德研究文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4] Edward C. Halper. One and Many in Aristotles Metaphysics,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89.
[5] M.Frede, G.Patzig. Aristoteles, Metaphysik Z, 2 vols, Munich: C.H.Beck, 1988.
[6] 聶敏里:《存在與實體——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Ζ卷研究(Ζ1-9)》,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7] W.Charlton. Aristotles Physics, BooksⅠand Ⅱ, Oxford at the Clarendon Press, Appendix, 1970.
[責任編輯 付洪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