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19世紀初至20世紀初,猶太教在美國經歷并完成了改革運動,其改革的指向是使猶太教走向理性化、民主化和現(xiàn)代化,剔除神秘主義和簡化煩瑣的教規(guī)禮儀。美國猶太教改革運動深受馬丁·路德領導的歐洲宗教改革的影響。同時,在啟蒙理性的指引下,美國猶太教改革運動承續(xù)猶太教“哈斯卡拉”運動的思想路徑并發(fā)揚光大。此外,美國的自由主義精神和宗教寬容給猶太教改革運動提供了思想的沃土。但是,美國本土的基督教的強大加上自然神論的沖擊,也構成倒逼猶太教走向改革道路的重要因素。可見,美國猶太教改革運動是多重因素合力促成的,有其深刻的思想淵源。
關鍵詞:宗教改革;啟蒙運動;自由主義;宗教寬容;自然神論
作者簡介:唐立新,男,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博士后研究人員,深圳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從事美國問題、猶太學和國際政治研究。
中圖分類號:K712.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7504(2014)06-0192-07
猶太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也是最古老的一神教。歷史表明,猶太教在不斷地進化和發(fā)展。猶太教大致經歷了圣經猶太教﹑拉比猶太教﹑中世紀猶太教和近現(xiàn)代猶太教等主要變遷階段。猶太教經歷了兩次歷史性的大變革。第一次是圣經猶太教向拉比猶太教轉變,第二次就是近現(xiàn)代的猶太教的改革運動。特定的時代孕育著特定的思想運動。19世紀早期,美國的猶太教開啟了“改革”運動。美國猶太教改革派主張簡化傳統(tǒng)的猶太教儀式,改革傳統(tǒng)教義教規(guī),廢棄中世紀的習俗,以適應時代的需要。改革派把猶太教定義為科學和理性的宗教,奉行和平﹑公正﹑和諧的原則。究其實,它有著深刻的思想淵源。
一、宗教改革、新教與猶太教革命
悠悠一千年的中世紀,是基督教神學統(tǒng)治歐洲的黑暗時期。教會和羅馬教皇擁有無比巨大的權力,甚至凌駕于國家和皇權之上。神學壟斷了知識的各個領域。教會具有解釋《圣經》的特權,普通百姓沒有解讀《圣經》的權力。在中世紀,政治統(tǒng)治以宗教神學為思想基礎,宗教神學以政治統(tǒng)治為依托。為維護封建統(tǒng)治,確立教會的統(tǒng)治地位,基督教僧侶用宗教神學的教綱和教義把世俗的國家政權神圣化,把神權和政權結合起來,主張君權神授。神權政治統(tǒng)治西歐長達千年之久,無論是教會貴族,還是世俗貴族都把宗教神學奉為自己的政治哲學。
其中,托馬斯·阿奎那的神學思想對于中世紀基督教神學有著極大的影響。他在他最重要的著作《神學大全》一書里精心構建了他的神學體系。首先,他用“五個方法”論證上帝的存在,然后再論證上帝的簡單和完美,上帝的善性﹑無限性﹑不可改變性﹑永恒性和唯一性。[1](P20, 28, 44, 63, 69, 87, 92, 105)托馬斯的政治思想是神權政治論,其核心是上帝至高無上。他論證君權是神圣的,而且是神授的。他認為君權來自神權,國王的權力是由上帝通過教會授予的,教權高于王權。阿奎那還指出,教會高于國家,國家要聽教會的,國王要聽教皇的。他主張政治隸屬于神權,世俗服從于教會,皇帝受命于教皇。托馬斯神學體系的實質是維護教皇和教會的至高無上和絕對利益。
托馬斯無疑是中世紀最重要的神學家,托馬斯主義不僅是經院哲學的最高成果,也是中世紀神學的最周全的體系,同時也是羅馬教皇和天主教會生存和發(fā)展的思想基石。這種思想體系在中世紀牢不可破。同理,要改革基督教與打破羅馬教皇和天主教會的統(tǒng)治,就必須突破以托馬斯主義為核心的神學體系。
15世紀以降,宗教改革開始排上議事日程。宗教改革的最初目的是抨擊教會特權和濫用權力。1517年,馬丁·路德在德國的維騰堡張貼一張陳述了他九十五條論點的聲明,痛斥教會兜售贖罪券的行徑,指責教會破壞真正的贖罪精神。1518年路德連續(xù)發(fā)表《關于教會特權制的改革致德意志基督教貴族公開信》、《論教會的巴比倫之囚》和《論基督徒的自由》等文章,公開提出教皇無權干預世俗政權,宣稱教會如果不能自己進行改革,國家政權應予挽救,并將羅馬教會稱為“打著教會旗號的人間最大的巨賊和強盜”。他認為:宗教權威不是教皇,而是《圣經》。信徒應當直接讀《圣經》,對其含義和解釋也可以完全以個人的理解和判斷為基礎。每個人都可以通過閱讀《圣經》來取得自己的信仰,并直接與上帝打交道。教皇不是《圣經》的最后解釋人,信徒人人都可直接與上帝相通而成為祭司,無需神父作中介。
1522年,路德在《論世俗權威》一文中挑明:“統(tǒng)治萬民乃上帝之事,不容許別人代庖?!覀兿M麑⒋它c說得清楚一點,以便每一個人均將了解。而且我們的貴族﹑王侯及主教將會明白當他們企圖強迫人民……信這信那時,他們是多么的愚不可及……由于信與不信,全系個人良知之事……世俗權威應滿足于料理其自身之事,而準許人們,依照他們的能力和志愿,信這,或信那,而不用外力強迫任何人。……當人們全憑力量而不憑神的話語反抗他們的時候,信仰和異端絕不如此的強烈?!盵2](P170-171)
路德批判了教會的虛偽和貪婪,支持沒收教會財產,取消向羅馬教廷進獻財物,簡化宗教儀式,在祈禱時使用本民族語言。他指出,國家政權是神授的,國家是至上的,國家權力是唯一合法的政權,教會沒有立法權和行政權,只是國家政權的工具,教權低于國家政權。
此后,路德又當眾燒毀了教皇以革除他教籍相威脅的諭令,標志著他與羅馬教皇和教會的徹底決裂。路德倡導的宗教改革力主宗教自由,打破教會和教皇的神權統(tǒng)治。路德的宗教改革促成基督教的分裂,新教應運而生,從而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的宗教大覺醒。
由此可見,歐洲宗教改革總的指向是:反對教皇和教會的神權統(tǒng)治,解除教皇和教會對民眾的愚民統(tǒng)治和欺騙,簡化教規(guī)教儀,進一步增長教民信眾的權利?!白诮谈母飳虝姆纯故俏鞣轿幕八从械母锩孕袆印粌H是針對羅馬教皇制度一次成功的社會政治的反抗……而且第一次提出個人的良心反對確定的教會體系的信仰﹑儀式和組織。因為宗教改革的根本問題是關注宗教權威的地位。在新教徒看來,教皇和公會議都不具有屬靈的力量,不可以規(guī)定基督教信仰。相反,路德宣揚‘由一切信徒組成的教會:宗教的權威最終而且僅僅奠基在每一個基督徒的身上,他們根據(jù)各自的良心,通過個人與上帝的關系,閱讀和解釋《圣經》。圣靈的臨在,就其一切自由的直接的圣靈感動的而非制度化的自由而言,即使每一個基督徒反對羅馬教會的掣肘。信徒個人內心對基督恩寵的回應,而不是梵蒂岡教會機器,構成了真正的基督教的經驗?!盵3](P268)
因此,西歐的宗教改革的基本指向是使基督教走向世俗化、民主化和現(xiàn)代化的道路?;浇痰母母镩_啟了宗教改革的先河。西歐宗教改革以降,基督教民眾化﹑現(xiàn)代化和民主化的浪潮席卷全世界。后來各個國家的宗教改革,特別是各國基督教改革運動無不受歐洲宗教改革的影響。
歷史表明,猶太教孕育了基督教,基督教脫胎于猶太教?;浇痰母母锉厝粫|發(fā)猶太教的改革運動。事實上,基督教的改革深深地影響著猶太教的改革進程。
殖民時代以來,猶太教的改革也排上了議事日程。在當時的美國,英國國教徒的宗教傳統(tǒng)還比較強大,他們秉承的是英國國教的等級制度。對此,猶太人是反對的。同時,美國猶太人也反對英國長老會以宗教會議形式來管理自身。隨著信仰基督教新教的英國清教徒進入美國,他們把宗教改革和逃離英國“國教”迫害的清教徒思想傳到了北美大陸。這些清教徒秉承英國伊麗莎白時期“清教徒運動”的基本思想?!八麄儗τ鴩探虝炔勘A舸罅康呐f教禮儀十分不滿,要求‘清洗一切不符合《新約》的舊教禮儀,宣傳加爾文的‘絕對預定論,自稱是上帝選民,反對驕奢淫逸,提倡勤儉清潔,一切行為合乎新教倫理?!盵4](P197)雖然來到美國的清教徒主張教會組織的平民化,國家和政府不得干預教會,信徒有權決定自己的教義﹑教規(guī)和禮儀。事實上,清教徒和猶太人在美國不僅相安無事,而且彼此認同,互通有無,在很多方面進行不同程度的溝通借鑒,互相學習。源于對《圣經》的頂禮膜拜,特選子民的心理優(yōu)越感,對宗教迫害的深刻反感,他們很快達成共識,共同推動各自的宗教改革。所以,清教徒的宗教改革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了猶太教在美國的改革進程。此外,歐洲和美洲許多基督教的新教徒也紛紛來到美國,給猶太人帶來最新的宗教改革的思想。新教徒和猶太人共同相處,互通聲息。新教徒帶來的宗教改革的思想對猶太教的改革運動有著直接的影響。
猶太教的古老傳統(tǒng)在新的時代怎樣適應現(xiàn)實生活以及猶太人對現(xiàn)實生活的期待,成為猶太教改革的內在動力。同時,古老的猶太教自身的律法體系在改革的語境中怎樣適應美國的新生活,簡化紛繁蕪雜的教規(guī)程序,使猶太教更具有世俗的生命力,成為猶太教改革運動的重要考量。自殖民時代起,美國猶太教形成自己獨特的生活體系,“會堂-社區(qū)”模式成為了猶太教的領導方式,對維持和保存猶太生活具有重要意義。會堂的領導甚至主宰對猶太教徒的“絕罰”——將猶太人驅逐出會堂,剝奪他們任何榮譽和參與宗教活動的一切權利。更可怕的是,會堂有時還拒絕為那些違背了宗教義務或者為會堂所拒絕的人舉行猶太葬禮。這些人在會堂制度下真可謂是“死無葬身之地”。由此可以看出,猶太教這種“會堂-社區(qū)”的權威體制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基督教古老的教皇和教會體系,會堂對社區(qū)的管理類似教會對教區(qū)的管理。這種權威體系在美國一樣遭到挑戰(zhàn)。這種會堂統(tǒng)治模式本身也受到猶太人自身的質疑。在獨立戰(zhàn)爭結束以后,美國猶太人越來越迫切希望對這種模式進行革新?!皶镁拖窠烫靡粯?,在后革命時代的幾十年中,我們看到日益嚴重的宗教躁動﹑來自下層和傳統(tǒng)公共權威的挑戰(zhàn)以及按照美國的價值合法地表達宗教異議的呼吁?!盵5](P47)因此,在19世紀20年代,猶太教革命推翻了會堂-社區(qū)權威,并由此改變了美國猶太教的形式。此前,每一個社區(qū)建立一個傳統(tǒng)的賽法迪會堂,猶太教革命以后,這種傳統(tǒng)終結了。很快, 原先一個社區(qū)只有一個會堂的模式得到了糾正。相反,一個社區(qū)出現(xiàn)多個會堂。人們擁有自由選擇會堂的權利。會堂的領導人由以前的固定不變變成可供選擇的對象。會堂成員當中沒有所謂的“等級”。會堂里祈禱次數(shù)明顯減少?!霸谶@些努力中,我們看到了這個時代在美國宗教歷史中所有為我們熟知的主題:復興主義﹑對權威的挑戰(zhàn)﹑一種新的組織形式﹑反精英主義和激進的民主化?!盵5](P57)
會堂的多元化解構了傳統(tǒng)美國猶太人的會堂與社區(qū)之間的親密關系?!皶玫纳鐓^(qū)”模式起而代之?!叭魏螁我坏臅枚疾辉儆心芰Υ碜鳛橐粋€整體的社區(qū)。事實上,會堂越來越體現(xiàn)出美國猶太生活的多樣性——他們象征和促進了分化。為了將猶太社區(qū)聯(lián)結起來并履行其現(xiàn)在被私化的功能,必須出現(xiàn)一種新的全國性組織,而目前在功能上受到限制的會堂已經不再能夠組織起新的﹑能夠超越宗教分歧的全國性組織?!盵5](P61)那么,猶太教怎樣才能建立全國性的組織呢?猶太人借鑒了基督教公會的模式來改革自身的管理體系。因此,全國性猶太組織應運而生?!跋2畞泶壬茀f(xié)會”之類的慈善機構和“約子之言”的兄弟會組織迅速成長起來?!暗?9世紀40年代,美國猶太社區(qū)的機構在組織上顯現(xiàn)出猶太民族作為一個整體的聯(lián)邦制類型,并在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之間謹慎地尋求平衡。美國猶太教也同樣表現(xiàn)出美國宗教類型的相似性。猶太人,他們當中許多是年輕人,不滿美國猶太生活的‘既定狀態(tài),他們受到周圍世界的影響,擔心猶太教不能延續(xù)下去,除非它進行變革。他們已經制造了一場推翻會堂-社區(qū),并以比以前更民主更自由更多樣化和更具競爭力的猶太教取代單一猶太教的宗教革命……美國猶太教正是由于這場革命成型。它持續(xù)影響著后來半個世紀以至更長的時間內的美國猶太教?!盵5](P61)
二、啟蒙運動、時代精神與猶太教改革
時代的主流思想,特別是源于歐洲的18世紀流行的啟蒙運動對猶太教改革思想運動的影響不可忽視。啟蒙運動的大本營在法國。啟蒙思想家著書立說,積極地批判專制主義和封建愚昧,宣傳自由、平等和民主。這場持續(xù)近一個世紀的思想解放運動,完成了啟迪蒙昧﹑反對愚民﹑開啟民智的歷史任務。啟蒙思想家將自己視為大無畏的文化先鋒,引導人們擺脫傳統(tǒng)教義、非理性和專制統(tǒng)治,要求建立一個以“理性”為基礎的社會。他們用政治自由對抗專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對抗宗教壓迫,用“天賦人權”的口號來反對“君權神授”的觀點,用“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來反對貴族的等級特權。
在啟蒙運動中,一批先進的思想家對天主教會展開猛烈抨擊。啟蒙運動對天主教會的批判繼承了歐洲宗教改革的精神,延續(xù)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路徑。這種批判精神對于處在改革前夜的美國猶太教來說是迫切需要的。猶太教急需擺脫宗教壓迫,完成對自身權威體系的挑戰(zhàn)和革新,啟蒙運動恰好給予了理論上的支撐。
在西歐的德國,“德國啟蒙主義者的政治觀點不像某些英國和法國的‘哲學家的觀點那樣,具有直截了當?shù)氖浪谆瘍A向,以及自然科學的色彩。德國的啟蒙運動保持了對古典的形而上學中宗教含義的興趣,并且以關注藝術哲學為標志,這兩個主題在最卓越的啟蒙主義者摩西·門德爾松的作品中表現(xiàn)得非常突出”[6](P550)。門德爾松擔當了猶太教啟蒙運動的先驅,他追求的目標是沖破“隔都”的禁錮,把猶太人改造為真正的歐洲人,并適應宗主國的社會、文化和環(huán)境,最終把猶太人引向政治解放的大道。他把希伯來《圣經》翻譯成德語,他和啟蒙時代偉大的作家萊辛保持良好的關系,還主辦雜志宣傳他的思想。他還著述了他的名作《耶路撒冷》。在該書中,他強調,教會和國家應該各司其職,但是它們都是為了一個目標:人民生活福祉的改善。他主張政教分離,雖然國家對思想和信仰等屬于精神領域的事物無能為力,但也應努力去消除對上帝﹑天命和靈魂不朽的褻瀆和不敬,因為這些信仰對維護和保持現(xiàn)有的道德秩序是必不可少的。他認為教會無權管理財產和工資之類的事物。
在對待猶太教本身的問題上,門德爾松始終在傳統(tǒng)猶太教和啟蒙思想之間游移,而且試圖保持兩者的平衡。他試圖從理性和哲學的角度來考察猶太教?!伴T德爾松認為,猶太教沒有任何可以超越理性之外并必須為其信徒無條件信仰的教條。在神學和宗教領域,猶太教為思想﹑解釋和判斷的自由留下余地;因此,它所要求的并非是教義的統(tǒng)一,而是行動上的一致性。它通過一系列戒律和法令,試圖把神的意愿強加于人的心靈,并促使個人去尋求一條最終導向靈魂拯救的行動之路?!盵7](P50)門德爾松認為,猶太教精神是教義的自由和行動的一致。他主張通過實踐來踐行宗教教義。猶太教律法僅僅對猶太人有約束力,并不意味著唯有這些律法才是全人類真正的信仰。他認為,只有那些以理性為基礎的倫理真理以及適用于全人類的行為和經驗才是靈魂拯救所必不可少的。他不主張宗教信仰的融合,也不主張宗教同化。在他看來,“宗教應是一個思想和意見自由的精神王國,它是不可能為宗教融合所必須達到的妥協(xié)和遷就找到立足之處的。因此,不同的宗教團體之間的和平共處和相互尊重,才是最為可取的做法。如果猶太人的民權解放必須以宗教同化為代價的話,那么,猶太人寧愿放棄這種解放。即使只有少數(shù)人拒絕放棄他們的信仰,他們也應該聯(lián)合起來維護自己的權力”[7](P54)。因此,門德爾松因為崇尚理性的啟蒙思想被廣泛認為是猶太教啟蒙運動的集大成者。門德爾松和他弟子的努力,掀起了波瀾壯闊的猶太教啟蒙運動,使得猶太教重新審視自身,在理性和科學的基礎上進行改革轉型。因此在啟蒙運動的燭照下,猶太教走向世俗﹑科學和理性的“哈斯卡拉”運動在歐洲全面展開了。
美國猶太教改革運動在思想源流﹑行動方式和實踐結果等各方面都深受歐洲猶太教啟蒙運動的影響。猶太教在美國的改革運動可以說是“哈斯卡拉”運動在美國的“翻版”,因為“哈斯卡拉”運動是“一種以剛剛萌芽的改革為典型的觀念形態(tài),因為像哈斯卡拉那樣的運動通常是在一個種族集團或民族開始為侵蝕它圣神生活方式的經濟或社會發(fā)展所影響,以及出現(xiàn)了深受發(fā)達民族的知識﹑期望和生活方式的影響的知識分子以后產生的。這一新的領導層最初將自己視為世界主義的‘人,因為他們感覺到自己的同胞已經落后于時代并亟需趕上時代……”[6](P562-563)。美國的猶太人改革派領袖感到,他們絕對不能在猶太教的古老傳統(tǒng)上自我陶醉,面對美國現(xiàn)代思想文化和政治經濟的巨大沖擊,猶太教必須進行必要和快捷的自我調整,才能跟上“美國時代”的步伐。
猶太教改革肇端于西歐,成型于美國,其中的原因不言而喻。美國是一個新生的資本主義國家,沒有封建殘余。美國崇尚自由主義的價值觀,任何事物在美國都具有極大的可塑性和發(fā)展?jié)摿?。美國平等自由的價值觀使很多猶太人思考和踐行對猶太教的改革。其他國家可能是“天不變,道亦不變”,美國卻可能是“天不變,道亦可變?!?/p>
在19世紀早期的美國,據(jù)《人民與國家:美國歷史》的作者稱,是“改革年代的美國”[8](P326)。的確,這時期的美國社會發(fā)生了急劇的變化,農業(yè)社會向工業(yè)社會轉型,西進運動突飛猛進,疆域面積迅速擴大。一切事物都處在激烈的變化當中。當時的時代精神影響著每一個美國公民。在美國革命和革命后的年代,美國人,包括猶太人,更關心的是國家的命運和自己的前途,以及現(xiàn)實社會中的種種問題。這就要求人們重新審視宗教,使宗教精神世俗化,更貼近大眾,符合人民的需求和現(xiàn)實的需要。在此背景下,猶太教改革運動應運而生。
三、宗教環(huán)境與猶太教的調適和回應
猶太教的改革運動在美國這樣一個擁有獨特的宗教環(huán)境的國家里生根發(fā)芽是有其可能性的?!霸诿绹?,歧視﹑迫害和以前許多年來大多數(shù)流散中的猶太人所面對的挑戰(zhàn),并不比其他一些歷史因素顯得更加有意義,這些因素是民主﹑政教分離﹑自愿主義。從法律強加的反猶束縛中解放出來,將世俗的‘啟蒙觀念滲入猶太人的傳統(tǒng)宗教文化當中,這些都是歐洲猶太史的中心議題,但在美國猶太人的歷史中卻遠沒有占據(jù)中心地位。驅逐﹑集中營和種族根除當然也沒有成為美國猶太史的一部分。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任何地方,有一種情況都達到了幾乎相同的程度,那就是猶太教必須適應由美國新教徒的宗派特性﹑自由市場競爭的規(guī)則﹑自由的理想和多樣性的現(xiàn)實所形成的美國宗教環(huán)境?!盵5](導言,PXVII)美國寬松的宗教環(huán)境由來已久,美國自建國以來,一直秉持宗教自由的理念。早在1779年,托馬斯·杰弗遜就起草了《宗教自由法案》,宣布所有人自由選擇宗教職業(yè)和宗教信仰,任何人都不能被迫經常性參加和支持任何宗教信仰,所有人在宗教問題上都可以自由地持有自己的觀點并為自己的觀點辯護,絕不可以隨意減少﹑擴大或影響宗教信仰者的民事能力。此外,還禁止設立國教,禁止法律剝奪每個人的宗教自由活動。[5](P32)此后,猶太人和美國總統(tǒng)喬治·華盛頓進行了一次著名的通信,這是紐波特的希伯來會堂寫給總統(tǒng)的信。在該信件中,猶太人贊揚了新政府“慷慨地賦予了猶太人一切道德和良知的自由以及作為美國公民所享有的豁免權”,并感謝上帝“恩賜了民權和宗教自由權”,猶太人在憲法保護下正在享受著這些權利。在回信中,總統(tǒng)確認了他十分贊同托馬斯·杰弗遜的觀點,并認為宗教自由是一種自然權利。因此,在當時的美國,任何對宗教的改革活動都是受到法律保護的,沒有人和機構有可以壓制宗教自由改革的權力。猶太教的改革思想運動只有在美國這樣的環(huán)境里面才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當然,美國宗教平等的大氛圍提供了猶太教改革運動的沃土。同時,猶太教自身也主動適應美國的生活和環(huán)境。美國的宗教環(huán)境整體上是自由的,但是,主流宗教的威力也威脅著其他宗教的發(fā)展。美國19世紀早期流行的“福音派運動”試圖拯救一切民眾,強迫和引誘他們皈依基督教,從而使整個國家走向“基督化”?!案R襞伞毙陆掏綗o孔不入,抓住一切機會向異教徒傳教,甚至要他們改宗。面對“基督化”的浪潮,很多猶太人回絕這樣的傳教,他們要么回避,要么厭惡,要么批評。但是也有少數(shù)猶太人改宗信仰了基督教。這給猶太人很大的震驚和警醒。因此,對猶太教存亡的擔憂成為了刺激猶太教變革的重要因素?!案F則變,變則通,通則久?!逼扔诨浇痰臄D壓,猶太教的有識之士不得不振臂一呼,領導猶太教走上變革的道路。猶太教之所以變革和轉型,還與自身的發(fā)展有關。殖民時代以來,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來到美國,也給美國帶來了各式各樣的“猶太教”。美國猶太人在教規(guī)﹑教義﹑律法和日常行為諸多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甚至演變?yōu)閿骋夂蛯?。怎樣整合和回歸猶太教,也成了很多猶太有識之士的考量。這一切都需要通過變革猶太教來達到目的。正是來自猶太教自身和外部的壓力促成了猶太教的變革。
另外,猶太教改革運動也是在當時流行的自然神論的沖擊下而實現(xiàn)的一個回應性的調整和改革運動。自然神論是17世紀到18世紀的英國和18世紀的法國出現(xiàn)的一種哲學觀點,主要是回應牛頓力學對傳統(tǒng)神學世界觀的沖擊。自然神論由17世紀英國思想家赫爾伯特始創(chuàng),著名代表有托蘭德、哈特利、普里斯特利、洛克、牛頓等人,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等人也都具有一定的自然神論傾向。赫爾伯特率先提出自然神論,是想證明人類對上帝的信仰是合乎理性的,不需要來自《圣經》中神的啟示。他主張基督教是自然宗教,但基督教有一些信仰的確已經超出了自然宗教,自然神論者把這些視為迷信的教士爭取信眾之作,不予采納。這種論點亦被許多宗教改革者提醒并強調,以對立于帶有文化慣性的宗教迷信。自然神論者反對“預言”的應驗和“神跡”作為上帝存在的理據(jù)。
自然神論反對蒙昧主義和神秘主義,否定迷信和各種違反自然規(guī)律的 “奇跡”;認為上帝不過是“世界理性”或“有智慧的意志”;上帝作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自然神論認為,雖然創(chuàng)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規(guī)則,但是在此之后不再對這個世界的發(fā)展產生影響。上帝在創(chuàng)世之后就不再干預世界事務,而讓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規(guī)律存在和發(fā)展下去;自然神論宣稱,神造了世界卻不照管護理這個世界,任其發(fā)展。他們主張用理性宗教或自然宗教代替天啟宗教。
自然神論者推崇理性原則,把上帝解釋為非人格的始因的宗教哲學理論。自然神論者認為,自然界是一架由第一原因或上帝推動的巨大機器,它始終按照自己的不變的規(guī)律運轉著。他們反對基督教會所宣揚的具有人格的上帝及其對自然規(guī)律和社會生活的干預,而把上帝看作一種作為“世界理性”的非人格的存在物。
在美國,托馬斯·潘恩等人倡導的自然神論顛覆了傳統(tǒng)的神學和教會的信條,最終必然導致崇尚理性的自然宗教,動搖了包括基督教和猶太教在內的所有宗教的神學基礎。托馬斯·潘恩的觀點頗能代表自然神論者的觀點:“我相信一個上帝,沒有其它的”,但“我不相信猶太教會、羅馬教會、希臘教會、土耳其教會、基督教和我所知道的任何教會所宣布的信條。我自己的心靈就是我自己的教會”。[9](P121-122)依來修·帕爾默說:“路德和加爾文對羅馬教會的權力和荒謬信條,特別是這個教會的統(tǒng)治者羅馬教皇,進行了雷電般的攻擊……直到最后,通過合乎規(guī)律的進展,人類心靈發(fā)現(xiàn)道德原則建立在一個比這些教派的宗教狂熱更加扎實的基礎之上。社會上的部分人士正是通過這種方式再一次獲得了關于自然宗教的真正觀念,或者說,關于那個可算為純潔而又簡單的自然神論的真正觀念。”[9](P144)
在自然神論面前,猶太教的神學基礎也受到極大的沖擊。猶太教關于上帝的全知全能,對人類命運的全能操控,猶太人為上帝的特殊選民等核心教義,在自然神論面前,都顯得荒誕不經。而掌握自然神論的理論家又在美國思想界舉足輕重,很多猶太人對他們也甚為敬畏。猶太教的有識之士認為,只有對猶太教進行變革,猶太教才能在美國這樣復雜的宗教環(huán)境和激烈的思想挑戰(zhàn)中獲得新生。當然,猶太教的改革并不是迎合或轉向自然神論。面對自然神論的沖擊,猶太教必須摒棄某些已經過時的原教旨的成分,革除神秘主義,在神性與理性之間找到某種平衡。事實上,猶太教的改革是按照理性的路徑進行的。這種理性的改革設計,相當一部分來自于自然神論的沖擊。1857年,改革派領袖懷斯出版了改革派的祈禱書《美國的禮儀》,主張刪除某些傳統(tǒng)的祈禱文。1885年,改革派拉比會議通過了《匹茲堡綱領》,該綱領宣稱:“我們承認摩西律法為具有道德約束力的法律,將堅持那些升華和圣潔我們生活的各種儀式,同時拋棄那些與現(xiàn)代文明不適應的陳規(guī)陋習……我們認為猶太教是一個進步的宗教,一個理性的宗教,其道德規(guī)范適合未來社會的發(fā)展。”[10](P124)
結 論
美國猶太教改革運動是多重因素合力的結果,是“國際大氣候”與“國內小氣候”結合使然,是時代精神與自身革命的結合??v觀猶太教在美國的改革運動,我們可以說,在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時代,新教思想深刻影響了猶太教的改革。在國內,美國秉持的自由主義和宗教寬容為猶太教在美國的改革運動提供了現(xiàn)實的可能性。啟蒙運動作為時代精神是猶太教改革的原始動力,美國猶太教改革是猶太教“哈斯卡拉”運動的承續(xù)和發(fā)展,其根本指向是理性、民主和現(xiàn)代化。當然,基督化浪潮和自然神論的崛起在某種程度上也構成猶太教改革的倒逼機制。所有這些因素一起促成了美國猶太教的改革運動。
參 考 文 獻
[1] Thomas Aquinas. Summa Theologiae: Questions on Go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2] 威爾·杜蘭:《馬丁·路德時代》,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
[3] 理查德·塔納斯:《西方思想史》,吳象嬰等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1.
[4] 王美秀等:《基督教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5] 喬納森·D.薩納:《美國猶太教史》,胡浩譯,鄭州:大象出版社,2009.
[6] 羅伯特·M.塞爾茨:《猶太的思想》,趙立行、馮瑋譯,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4.
[7] 魯達夫斯基:《近現(xiàn)代猶太宗教運動》,傅有德等譯,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0.
[8] 瑪麗·B.諾頓等:《人民與國家:美國歷史》,波士頓,1986.
[9] 涂紀亮:《美國哲學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
[10] 徐以燁主編:《宗教與美國文化》(第二輯),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 王雪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