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儉
【摘要】本文從通識教育角度探討了大學高級英語選修課“美國影視解讀”的實踐意義。建議大學英語選修課的建設應以語言教學為媒介,通過設計具有針對性、系統(tǒng)性和連貫性的文化價值觀的導入培養(yǎng)學生建立對異質(zhì)文化的統(tǒng)整的認識,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和文化視野,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綜合文化素養(yǎng),從而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英語影視教學 價值觀 通識教育
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 7)指出,“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zhì)教育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設計大學英語課程時也應當充分考慮對學生的文化素質(zhì)培養(yǎng)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大學英語高級選修課的建設應結(jié)合《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從通識教育的角度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將文化知識和語言知識有機結(jié)合, 教會學生學會欣賞和包容異域文化,能兼收并容異質(zhì)文化中的精華為己所用。
一、 跨文化交際選修課程對原版電影的選擇
一直以來,原版電影以其豐富的文化氛圍,大量真實、生動的英語語料,鮮活的畫面被認為是最好的英語學習的輔助材料之一。但長期以來,由于對原版電影的認識和教學方法上的缺陷,教學效果并不盡如人意。“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是影視課變成影視欣賞課,雖然在看完片子以后教師提出些問題讓學生回答,或者對某些內(nèi)容做些講解、復述,但多數(shù)學生認為他們只在語感、聽力、生活用語等方面有少量提高?!边€有的學生感到看片子時很熱鬧,但只是了解大意,看完后大腦里留下的內(nèi)容不多,印象不深。原版電影介入教學過程效果不佳,其根本原因是教師教學缺乏科學性,沒有調(diào)動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教師只是“放映者”,而學生是“觀賞者”,教師、媒體與學生之間缺少必要的轉(zhuǎn)換為目標語語境的過程。
為了盡可能讓班上的每個同學都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上課之前,教師就根據(jù)本節(jié)課的計劃授課內(nèi)容,有意識的選擇一些可作參照的好影片,所謂好影片應該符合三個標準:1)總體來講,語言難度適合學生現(xiàn)階段的英語水平;2)內(nèi)容上要具有文化對比的典型意義,使學生能夠通過對比,體會文化差異帶來的不同感受;3)內(nèi)容健康。原版電影中所提供的生動場景和文化氛圍中給學生帶來對異質(zhì)文化的迥然不同的感受,同時為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提供了舞臺,通過設計以電影情節(jié)為背景的場景練習為加深學生對文化差異的理解創(chuàng)造條件。對原版電影的使用有兩種方法。1.劇本再創(chuàng)作。簡單介紹人物和劇情,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以中國文化為背景,創(chuàng)作劇本并分角色飾演。放映原版影片片段,對比劇中人物語言和情節(jié)的異同,討論差異產(chǎn)生的原因。2.同期配音練習。先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由組長分配角色,選取段落,置電影放映于靜音模式,先向?qū)W生介紹上下文的背景,再開展兩人或多人的漢語言語境下的配音模仿。將某一小組的模仿活動向全班進行演示,或者進行臺上表演,充分展示他們的才華,并讓其他同學當評委,討論異質(zhì)文化背景下的語言產(chǎn)出。3.影片觀賞與對比討論。請學生于課前查找有關價值觀背景的知識和有關資料,課堂放映預先設定好的課程教學計劃選取的片段,讓學生切身感受到由于價值觀不同而產(chǎn)生的不同的語言導出和行為導出。并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分析其表象的內(nèi)部原因,并以此為話題開展具體的某一價值觀的橫向比較。
以上作法能較好地調(diào)動學生的參與熱情,他們不再以“觀眾”或“聽眾”身份坐在教室里消極地接受知識,而是以“主要演員”的身份出現(xiàn)在教室這個舞臺上,成為教學過程中的的真正主體。利用原版電影片段的對比模仿,能夠使學生以一種輕松愉快的方式參與教學活動,使對價值觀的理解能夠在一個立體,生動的層面上進行,學生在被模仿對象的故事情節(jié),生動的畫面,優(yōu)美的語言和音響效果的感染下,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能很快消除心理障礙,進入到情景和角色中去。仿佛自己就是故事片中的主人公。更為重要的是這樣的參照模仿給學生提供了一種自我表現(xiàn)的機會和氛圍,極大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使對異國價值觀的理解不再停留在一個靜止的層面上,難以感受,只能想象,從而難以深刻地挖掘出語言背后所隱藏的價值觀。興趣是發(fā)展學生智力的原動力,是學習動機的重要心理部分。興趣可以使學習者從要我學轉(zhuǎn)變?yōu)槲乙獙W,從苦學轉(zhuǎn)變?yōu)闃穼W。誘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學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
二、創(chuàng)造真實情景下的文化語言環(huán)境
正如Cook所說:Without sufficient and appropriate examples of the target language, the students will get nowhere(“關于目標語的充分的和恰當?shù)呐e例,將使學生對目標語的學習不再茫然”)。毫無疑問,多角度的對比模仿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適當?shù)哪繕苏Z文化的范例。
跨文化交際課將美國文化中的價值觀分成四組,即個人主義、成功意識、家庭愛情友誼觀及宗教信仰觀來進行比較和分析。
本文以個人主義為例來加以說明。個人主義是美國文化中深受重視的一個重要的價值觀。美國著名學者羅伯特。貝拉和其他四位學者在他們撰寫的《心靈的習性》一書中說:“個人主義是美國文化的核心….我們自己及我們社會的一些最深層的問題,也是同個人主義密切相連的。我們并不是說美國人應該擯棄個人主義,因為那將意味著放棄我們最深刻的民族特性。”上課之前,我請同學們回去搜索關于個人主義這個概念在中西方文化當中的對比,認識到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在西方的價值體系中不是自私自利的代名詞,不是集體主義的對立面,而是一種自力更生,自我完善,通過在個人奮斗過程中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褒義詞,是美國人性格的一部分。所以當同學們在欣賞美片比如“真實的謊言”“碟中諜”時,對于男主在沒有外援,沒有男二號的陪襯下,完全靠自己理想化的神人力量來實現(xiàn)不可能的任務時,充分理解這樣的人物設計是滿足美國大眾對自身“個人主義”價值觀的認同和期許的。在個人主義的價值觀范疇里還包含了一條重要的觀點:個人的尊嚴和權(quán)利不可剝奪。課前,我請學生們了解本杰明富蘭克林,了解杰弗遜,了解“獨立宣言”。所以在課堂觀賞電影“費城故事”前,同學們已經(jīng)了解到作為美國人民的光輝代表本杰明的人生經(jīng)歷以及他“相信自己是自己的救世主”的價值觀,他對于美國一代又一代人的影響;了解到個人權(quán)利意識是杰弗遜和他的共和主義給美國后代留下的精神遺產(chǎn);了解到獨立宣言中杰弗遜提到的平等觀和他的理想:把人人生來平等的自然權(quán)利管變成人人平等的現(xiàn)實。再來看1994年在全美國社會引起巨大反響的電影“費城故事”(Philadelphia)。故事講述的是主人公安迪因為突出的專業(yè)素質(zhì)和業(yè)績得到所工作的單位上層賞識,并予以重用。但升職后不久,老板發(fā)現(xiàn)了他患有艾滋病的情況,找借口解雇了他。由湯姆漢克斯主演的這位男主人公克服由艾滋病帶來的種種不便和歧視,堅持尋找律師并最終得到律師的理解和支持,將曾經(jīng)所任職的公司告上法庭,堅持主張他的個人權(quán)利:雖然患有疾病,但作為一個人,應享受與他人平等的生命、追求幸福的權(quán)利,公司的行為是對人的尊嚴的踐踏。打官司的道路艱難且漫長,但主人公堅持不懈,直到失去生命的最后一刻。影片以官司的勝訴為結(jié)局,向美國社會和人民傳達了一個重要的信息:人可能患重病或有其他殘疾,但人的尊嚴不可受辱,個人權(quán)利不可剝奪,個人應不惜一切代價維護自己的權(quán)利。
這部影片的教學任務有三點:1)了解美國歷史上的重要文獻“獨立宣言”的文字意義和社會意義以及這部文獻對美國人價值觀的影響;2)了解深植于美國人價值觀里的:個人權(quán)利不可剝奪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3)影片中的語言表達的特點與美國英語里的俗語、俚語的使用以及語言特點如何體現(xiàn)人物性格。觀影前的文獻收集和學習,課堂的討論以及與國內(nèi)情況的比較研究極大的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觀影后的觀后感寫作圓滿的完成了教學任務1和2,通過原版電影導入異質(zhì)文化中的價值觀讓學生在學習中了解并理解文化差異,引導學生正確地看待本民族的文化,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通過教師對音像資料中出現(xiàn)的英語中的流行用語(包括習語,俚語,諺語)等進行專業(yè)講解,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因地理環(huán)境不同,風俗習慣不同,飲食喜好不同而產(chǎn)生的目標語中流行用語與本族語的不同。通過借助原版音像資料這一媒介,有效地指導學生對原汁原味的英語進行模仿,欣賞。學習一種語言,不僅要掌握語音、語法、詞匯和習語,讓學生充分了解文化是如何影響語言,而語言又是如何反映文化。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以全面地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讓通識教育的理念貫穿課程教學的始末。在觀影過程中,選擇“庭審”等適中語速和能夠體現(xiàn)人物個性的片段讓學生模擬,配音,并反復對比劇中人物的表現(xiàn),讓學生對比異同,充分利用課堂時間,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自我引導,自我體會,讓整個西方文化的導入隨著對電影的欣賞細致入微的融入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每節(jié)課學生都感覺意猶未盡,對語言的文化的討論也熱烈和積極。完整和全面的達到教學效果3。
影視英語選修課,作為一門開設并不普及,教材相對缺乏,老師大多在獨自摸索,教學模式及方法少之又少的英語選修課,卻具有豐富的通識教育意義和開發(fā)的潛力。英文電影為我們提供了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和文化背景, 根據(jù)語言學的理論,話語的語音、語調(diào)及人的肢體語言構(gòu)成了人類的輔助語言之一。而在中英兩種語言中,語音語調(diào)及肢體語言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對這種差異的認識將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輸入語言,正確輸出語言。另外,通過教師對音像資料中出現(xiàn)的英語中的流行用語(包括習語,俚語,諺語)等進行專業(yè)講解,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因地理環(huán)境不同,風俗習慣不同,飲食喜好不同而產(chǎn)生的目標語中流行用語與本族語的不同。通過借助原版音像資料這一媒介,有效地指導學生對原汁原味的英語進行模仿,欣賞。學習一種語言,不僅要掌握語音、語法、詞匯和習語,而且還要知道操這種語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觀察世界,要了解他們?nèi)绾斡谜Z言來反映他們社會的思想,習慣和行為,也就是要懂得他們“心靈的語言”。教師可以通過實例分析,導入異質(zhì)文化概念,讓學生充分了解文化是如何影響語言,而語言又是如何反映文化。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以全面地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讓通識教育的理念貫穿課程教學的始末。
三、本課程的通識教育意義
《美國影視解讀》高級英語選修課的教學內(nèi)容包含豐富的多學科知識, 能夠在幫助學生夯實本學科知識基礎,貫徹通識教育的理念,啟發(fā)、引導學生對異質(zhì)文化的思考和對其它學科的興趣。本選修課的開設不僅僅是對學生英語語言技能的再強化,更是從多角度培養(yǎng)了學生批判性思維和認識問題的能力, 對他們深刻地理解文化,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樹立健康的道德規(guī)范,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和人格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曼麗.通識教育——一種大學教育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2]陸建平.《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的人文優(yōu)勢[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