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華
(三峽大學體育學院,湖北宜昌 443002)
在標槍的教學過程中,一直以來有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各有所長。
趙洪波等在《領會教學法在標槍技術教學中的應用》中提出依據(jù)領會教學法的特點及標槍項目的技術特征,將領會教學法應用于標槍技術教學過程,有利于學生提高擲標槍技術水平,有利于學生掌握擲標槍技術的概念、原理等理論知識,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領會教學法主要由嘗試動作、分析討論、講解原理、歸納要點、實際練習等幾個步驟組成,每一步精心設計,力求達到最好的效果。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優(yōu)點是不僅讓學生學習技術,而且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可以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孫中明等在《對標槍技術教學中合理運用運動技能遷移理論的研究》中提出在標槍的教學訓練中,教師應掌握技能遷移的規(guī)律,以促進學生正確而迅速形成運動技能,實現(xiàn)技能遷移,防止技能干擾。應該發(fā)揮老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應該使教學內容科學化,科學的編排教學順序,運用合理的教學方法,正確處理內容之間的橫向聯(lián)系。這種方法的優(yōu)點是可以縮短學生掌握動作的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勞毅等在《“結構-定向”理論在標槍技術教學中應用的試驗研究》中指出,通過對比試驗和高速攝影及影片解析等方法,獲取客觀的指標進行定量分析,研究運動心理定向對掌握運動技術和提高專項成績的作用。合理的專項心理結構-定向有利于發(fā)揮助跑速度,促進專項技術和專項成績的提高;在標槍技術投擲步和最后用力教學中,應注意培養(yǎng)“大-?。^大-最小”助跑節(jié)奏的心理定向。結果提示,在技術教學中,應重視正確的心理結構-定向培養(yǎng)。運用“結構-定向”理論指導標槍技術教學,有利于學生學習和掌握正確的運動技術,能有效地提高標槍運動成績。
汪鴻等在《擲標槍最佳程序教學步驟模型的研究》中試圖對標槍技術教學的手段進行動態(tài)、多維、模糊數(shù)學分析和綜合評判,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最佳程序教學模型的設計。實踐表明,優(yōu)選的教學手段正確,模型實踐效果良好,現(xiàn)階段標槍技術教學中,忽視了對助跑和最后用力后身體平衡技術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應引起重視和加以完善。這個模型運用建模的方式為教師的教學過程提供了有力的參考。
朱永兵在《程序教學法在體育教育專業(yè)標槍技術教學中的應用》中將標槍技術內容分成:握槍與持槍練習;助跑練習;最后用力練習;標槍出手后的身體平衡練習四個階段,學生只有完成第一階段的學習才能進入第二階段的學習,依次向下推進,否則就停留在沒有完成那個階段繼續(xù)學習,直到學成為止。他指出在標槍教學中運用程序教學法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有助于提高教師教學的積極性,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有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縱觀這么多的標槍教學方法,大家的注意力都放在怎么去提高學生的動作質量,怎么去提高學習效率,怎么去努力使動作標準化。其實,標槍技術的好壞最終還是要通過距離的遠近去衡量。我們可以以投擲距離為引導去提高學生的成績和動作質量。
以距離為引導,我們采用變化動作模式為練習方法。很多教師注重對學生的這一個投擲動作不斷的重復練習,逐漸標準化,然后使之定型,最后讓其用定型的動作去完成每一次投擲。在幫助學生學習投擲動作程序的過程中,采用什么樣的練習結構,提高學生的投擲能力,是我們一直面臨的基本問題。采用不斷重復練習,也就是固定練習動作模式,其效果不如變化練習動作模式好。變化練習是在訓練過程中執(zhí)行一種動作任務多種動作方式的練習序列,它的優(yōu)勢在于可以提高動作參量化的能力,促進學生完成不同力度、速度、幅度和方向的動作。
采用兩組不同人數(shù)相等的受試者在不同的條件下練習。一組受試者采用固定練習,完成一類動作包括的許多動作方式中的某一種動作方式(比如20、30、40 米投擲距離中的一種)。另一組受試者采用變化練習,完成投擲距離中的全部目標距離,即20、30、40 米。兩組受試者練習的數(shù)量完全相同,都完成120 次投擲,區(qū)別在于,固定組只將三種距離中的一種距離動作模式練習了120 次。而變化組每一種距離的動作模式各練習了40 次。研究結果表明在前幾次練習中固定練習的動作比變化練習好。但當進行一個新動作的轉換練習時,比如要求35 米的投擲距離,采用變化練習的實驗組的動作表現(xiàn)普遍優(yōu)于采用固定練習的實驗組,采用變化練習實驗組的動作表現(xiàn)更加出色。在后期的實驗中,當要求進行最遠距離的投擲時,變化練習組投擲的平均距離比固定練習組遠,而且動作的表現(xiàn)也好于固定組。
表1 固定組和變化組練習結果對照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固定組的平均成績低于變化練習組的平均成績,且在動作完成的質量上,變化練習組也好于固定練習組。在進行最遠距離的投擲上,最明顯的區(qū)別是變化組的完成動作明顯優(yōu)于固定組的完成動作,且在最遠距離上,變化練習組高出5.77 米,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在投擲距離接近自己的最高水平時,再多投出1 米都是很難的,而變化組的同學比固定組的同學多投出了5 米,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這個實驗充分說明了變化組的教學方法在實驗過程中起到了明顯的作用,對于學生的完成動作質量和投擲距離都要明顯幫助。
對這些研究結果的一種解釋是,人在動作練習過程中獲得了動作綱要,而變化練習促使了這些動作綱要的形成和發(fā)展。因此,采用變化練習的人在執(zhí)行新動作任務時,比采用固定練習的人動作表現(xiàn)更加有效和出色,同時也使他們的發(fā)力更為合理,能投的距離更遠。變化練習提高了動作產生的可變性和適應性,能夠使練習者運用他在變化練習中學到的動作經(jīng)驗,成功地完成以前他們沒有練習過的相似動作。
在這一系列的變化練習過程中,動作綱要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每一次投擲,練習者把他專門選擇的用力大小與標槍的實際飛行距離聯(lián)系起來,隨著練習的進行,這種練習過程就形成一系列動作綱要的基礎,支配著練習者用力大小與標槍飛行距離之間的因果關系。練習者每一次的練習,都是對動作綱要的進一步豐富和更新。當他進行千百次的練習后,自然就建立起一系列關于用力程度與投擲距離之間牢固和穩(wěn)定的動作綱要。當投擲者需要投出40 米的距離時,他就使用投擲動作綱要,來估計用多大的力量才能把標槍投到需要的距離。當需要投到自己的極限距離時,練習者就會知道自己的體能是否能達到這個距離,不行的話就要加強體能練習來達到這個距離。
從上述實驗和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第一,變化練習相對與固定練習有助于提高動作完成的質量,有助于提高投擲成績;第二,變化練習有助于從正面激發(fā)自己的運動潛能,有助于形成穩(wěn)定的動作綱要,從而有助于練習者形成穩(wěn)定的狀態(tài);第三,變化練習可用于平時的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投擲水平。
[1]趙洪波,朱立新.領會教學法在標槍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11).
[2]孫中明,孫 瑩.對標槍技術教學中合理運用運動技能遷移理論的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8(6).
[3]勞 毅,王保成.“結構-定向”理論在標槍技術教學中應用的試驗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7(4).
[4]汪 鴻.擲標槍最佳程序教學步驟模型的研究[J].四川體育科學,2004(3).
[5]朱永兵.程序教學法在體育教育專業(yè)標槍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內江科技,2011(4).
[6]劉衛(wèi)東.標槍技能學習中表象訓練法的實證研究[J].喀什師范學院學報,2007(11).
[7]曹亞萍.標槍動作技術教學中常用的幾種輔助練習方法[J].田徑,2007(4).
[8]姜繼權.對標槍教學方法的研究[J].甘肅高師學報,2005(5).
[9]張英波.動作控制與學習[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