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慧俐
(咸陽師范學院 文學與傳播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從漢字甲骨文“姓”、“氏”的結構看姓、氏的起源及社會意義
柯慧俐
(咸陽師范學院 文學與傳播學院,陜西 咸陽 712000)
姓氏的發(fā)展源遠流長,姓氏文化蘊籍豐厚,是中國古代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姓”與“氏”是一回事。但是事實上,在上古時期,“姓”與“氏”是不同概念。下文將從“姓”與“氏”的字形結構角度出發(fā),試分析姓、氏的起源及社會意義。
甲骨文;姓氏;社會意義
姓氏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標志之一。在今天,一說到姓氏,大多人都會認為“姓”與“氏”是一回事。的確,很久以前,“姓”和“氏”的所指就是相同的,姓就是氏,氏就是姓。比如:姓王,就可以說“王氏”,“李氏”也就指的是姓李?!冬F(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也是如此。然而,在上古時期,也就是先秦時代,姓與氏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它們是有區(qū)別的。要了解“姓”與“氏”的關系,就需要先了解這兩個字的結構。
“姓”在《說文·女部》的解釋:“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稱天子。從女從生,生聲”,意思就是說:“姓”氏人出生時的那個種族的代號,這與現(xiàn)代理解大致上是相同的。但是,我們現(xiàn)代人一般都是從父姓的。而“姓”這個字從結構上看卻從“女”從“生”,也就是說這個字的本意是與“女”字有關的。這與我們現(xiàn)在的習俗不相符合的。
任何一種語言和文字一定都是反映某種社會形態(tài)的產物,它反映了一定時期內的文化意識形態(tài)。因此,作為我國最早的成系統(tǒng)漢字——甲骨文當然也反映的是我國上古時期的文化意識?!靶铡睆呐畯纳?,從字的結構上看,人類最初的姓應該并不是從父的,而是從母的。這是因為:“姓”是源于母系氏族社會。所謂的“母系氏族社會”即指在這個階段,人類實行的是群婚制,一個男子可以有許多“妻子”,同理。一個女子也可以有多個“丈夫”,男女雙方都沒有固定的配偶。在此制度下產生的結果是子女與父親的關系不確定。因此《莊子·雜篇·盜跖》上說:“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痹谥覆恢傅那闆r下,只能按母系來確定人的血緣身份,這就是母系社會。在母系社會,為了方便交際,每個以母系為紐帶的群體都必須有一個不同于其他氏族的符號,這就是姓。
此外,關于“姓”來源于母系社會,還可以從很多文獻中找到旁證。東漢班固《白虎通義·姓名篇》記載:“禹姓姒氏,祖以薏生;殷姓子氏,祖以玄鳥子也;周姓姬氏,祖以履大人跡生也。”這段文字是說,禹的母親吞吃了薏苡(車前子),于是受孕生下了禹,所以夏人為姒姓;商族祖先契的母親簡狄吞食了玄鳥(燕子)的卵而受孕,生下了契,故商人姓子,表明與燕卵有關;周人祖先稷的母親姜女原踩上了巨人的足跡而受孕,生下了后稷,故周人為姬姓。后人也多贊同班固之說。
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看,姓的產生是源于母系氏族社會。在當時群婚制婚姻形態(tài)下,民知其母,不知其父,氏族是由同一始祖母生下的后代所組成的,因此姓也是全氏族所共有的,是氏族人群血緣關系的標志。至于“感天而生子”之類傳說,不過是到了男性中心社會,給男性首領制造一個神奇的故事,以增添其權威罷了。中國現(xiàn)存的姓近6000個,其中直接由女性氏族傳承下來的古姓雖僅有幾十個,但它們作為女性中心社會的文化殘痕,在探求中國姓氏產生的歷史中具有特殊的作用。
正因為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會,不同的姓表示著不同的女性祖先,所以古文獻中所見到的最古老的一批“姓”,大多是從“女”的,如黃帝姓姬,神農姓姜,虞舜姓姚,夏禹姓姒……
綜上所述,姓源于母系氏族社會,是整個氏族的稱號,為同一血緣的人所共有。
上文說到“姓”是同屬一個族群的符號,但是它既是整個氏族的稱號,那么,隨著人口的增多,時間一長,同屬一姓的人也就越來越多。這個時候就出現(xiàn)了“氏”。
“氏”,從字形上看,它像“水之支流形”。圓點為指示,強調支流在此。所以說“氏”是姓的分支。當一個氏族分為若干分支散居在不同的地方后,每個地方又有了自己標志,這就是“氏”。同一個氏族,其姓是表示來源于同一女性始祖,說明其血統(tǒng)關系,因而不變。但一個氏族由于種種原因可分為許多支系,分居不同地方,為表示與其他同姓支系的差異,各支系另立標志符號,即是氏。從歷史上看,氏的形成最初往往是某一男性因功受封而遷居某地,后代即以此為氏,實即以氏紀先祖之功。因此,氏以表功勛而顯示出男性中心的特征,這與姓以女性為中心有著根本的不同。如:楚國公族,羋姓,同一個羋姓之下,又分為熊氏、昭氏、屈氏、景氏等。這樣,姓就成了舊有的族號,氏則為后起的各個分支的稱號或標記。
氏在先秦時期不僅具有同姓各支系的區(qū)別作用,而且還用來表明家庭出身與社會地位,它是貴族用以別貴賤的符號,因此在貴族中男性多稱氏而不稱姓,以表明其身份。這一點對女性姓氏稱謂上也有極大影響。先秦時期,姓對女子是十分重要的。因為在“同姓不相婚”的情況下,姓具有定血緣、別婚姻的作用。因此,當時的未婚女子雖有名,也要稱姓而不言名。但出嫁之后,成為男子的附屬,其姓前則要冠以丈夫的氏或其他稱號。如春秋齊國大夫棠公之妻為姜姓,就稱棠姜;衛(wèi)國大夫孔文子之妻為姬姓,則稱孔姬。鄭武公之妻為姜性,武公死后,其妻則稱武姜,將丈夫謚號“武”冠于姓前。這種習俗影響深遠,一直到現(xiàn)代。
從氏的產生及可變的特點探尋其深層次本質,應當說是與土地及財產的再分配和繼承密切相關。當某一支系始祖有了自己的土地和財產后,為向世人表明其所屬,于是另立氏以別之,避免外人侵占,這實際上是為自己的財產打下姓氏的印記。眾所周知,由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演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即是男性掌握了財產分配權,而女性失去了這種權力。女性無權過問財產的分配與繼承,也就無權在財產上標明自己的姓氏,甚至連女性本身也成了男性的財產,這即是女子出嫁后,其本姓前要冠上男性姓氏稱號的原因。
正因為氏與財產相關聯(lián),所以到了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戰(zhàn)國時期,貴族沒落,地位下降,許多平民財產增加,實際地位升高,因此平民為財產的所屬關系及表明地位升高,也就立氏,與貴族同。到秦漢時期,由于社會的變化,家族的繁衍遷徙,姓已難考,于是便以氏為姓,姓氏合一,即別婚姻,又明財產,成為一代之制,后世沿用至今。
氏是在姓的基礎上分化出來的,因而,它比姓的產生要晚得多。一般認為,氏產生于父系氏族社會。袁庭棟就說:“最初的‘氏’,大體上應當是各個父系氏族的稱呼或標識,也可以是該氏族的男性首領的稱呼。我國最早的一些‘氏’,如軒轅氏、神農氏、伏羲氏、燧人氏、陶唐氏等,雖有神話傳說的成分在內,但確也反映了一些歷史真實——他們都是父系氏族階段出現(xiàn)過的最有名的‘氏’。
綜上所述,“姓”是母系社會時期的產物,是區(qū)別不同氏族的標志,它有明血緣、別婚姻的作用,這對人類的進步有重大意義。而“氏”是在“姓”的基礎上的產物,它有別貴賤的作用。氏在最初本是同姓各部落的名稱,到了周代,氏的產生就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聯(lián)系了起來?!靶铡迸c“氏“反映的不僅僅是幾筆寫成的符號,更重要的是,在姓氏的背后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姓氏一直是代表中國傳統(tǒng)的宗族觀念的主要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以一種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在中華民族文化的同化和國家統(tǒng)一上曾起過獨特的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1]暴希明.漢字文化論稿[M].鄭州大學出版社,2009年.
[2]班固.白虎通·姓名[M].中華書局,1985年.
[3]田亞岐,倪景杰.我國姓氏的起源與發(fā)展[J].西安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
[4]常敬宇.漢語詞匯與文化[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5]漆小東.字說中國文化[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年.
H12
A
1005-5312(2014)23-0134-02
咸陽師范學院 2012年人才引進項目(12XSYK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