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才
肉類菜肴在滿族菜譜中占主導(dǎo)地位,現(xiàn)在東北一些老字號的飯店,肉類菜譜都能見到過去滿族菜譜的影子。其中禽獸野味占相當比例,就是現(xiàn)在的一些名廚手藝也源于古老的滿族烹飪手藝。主要做法有“扒”“燒”“烤”“烀”“臠”等,其中“扒”是東北方言,意在燉煮肉食時,加火蒸發(fā)使水慢慢耗掉,使味更濃香,色調(diào)更美觀。這是滿族先人在長期狩獵中發(fā)明的一種野外烹飪法。它能使各種難熟的獸肉,如熊掌、鹿、狍、野豬的“蹄筋”成為宴席中的珍品。
晾肉:滿族先民在狩獵中,所獲獵物一時吃不完,便將肉切成薄片,放在陰干處風干,即成晾肉。晾肉多用野豬、鹿、狍子肉制成,后也用家豬外脊肉制,一般吃法是將晾肉切成細絲放鍋內(nèi)和少許白糖略炒后,用鮮湯沒肉,放入姜絲、蔥絲等調(diào)料,用文火燜至湯盡時,淋上香油即成。其色呈紫紅,甜咸適度,越嚼越有味,成為飯莊的一道名菜。
壇燜肉:滿族烹制野生動物的一種方法。相傳,攝政王多爾袞在承德喀勒河屯行宮時,常獵野羊、狍子、虎等各種野味,用壇燜制而食。近世滿族,常用腌好的豬肉塊裝入壇里,放入高湯沒過肉,加料酒、鹽、白糖,并在壇口放一小碗,內(nèi)放少許小米和水,將壇燒開后,文火燜燒,至壇口碗內(nèi)小米成粥狀即成,壇燜肉原汁原味,肥而不膩,濃香酥爛,深受老年人與兒童的喜愛。
烤鹿肉:滿族的傳統(tǒng)食品。在部落時代,滿族先民常在野外舉行盛大的柳祭、水祭、火祭、天祭,多用鹿茸血作為祭品,是時,烤生鹿就成了美餐。其實,烤鹿肉原是滿族先民的“天火肉”(用篝火燒的獸禽肉)的一種。鹿肉在今天已成珍品,但在滿族中,一直到清末還是一種常用肉類。
烤小豬:原是滿族先民祭天大典中一項供品,其做法是,用泥土將小乳豬整個包住,放在柴火上燒一夜,直到泥土成黑色,用木槌敲開,那時小乳豬滾圓焦黃,把蹄摘下,將腸掏空,把蔥、蒜等調(diào)味品放入肚中,直蒸到調(diào)料味道都進去,才算完成??拘∪樨i傳入宮里,成了清宮御膳中的烤乳豬。著名的北京全聚德烤鴨就是從烤乳豬移植過去的。
隨著清王朝的滅亡,滿族人漢化和社會進步,一些傳統(tǒng)的滿族特色肉類菜肴制作工藝也科學化,某些野味菜肴絕跡?,F(xiàn)代社會,雖然家家有冰箱,但鄉(xiāng)下滿族人每年春節(jié)殺的年豬,把一部分肥肉腌在壇子里,以備一年的吃用。其余的用來改善生活,款待來客。最習慣吃的是白肉、血腸、豬肉酸菜粉條。吃飯時,把做好的菜連鍋端上,桌下放一火盆,對準鍋底加熱?;鹈缧煨焐?,菜鍋嘟嘟作響,眾人盤膝圍坐,從鍋中直接夾菜,面前放一醬碟(放在火盆沿上)用來調(diào)味。這種不是火鍋勝似火鍋的傳統(tǒng)吃法,至今仍保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