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立面與透視:文藝復(fù)興時期意大利城市的街道

      2014-12-02 04:14:58劉耀春
      關(guān)鍵詞:佛羅倫薩世紀街道

      劉耀春

      (四川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四川成都 610064)

      街道是城市的基本構(gòu)成要素之一,也是塑造城市景觀的重要因素,街道的形態(tài)和發(fā)展最直觀地表現(xiàn)了城市居住者和管理者的城市空間意識。中世紀盛期是意大利城市迅速發(fā)展的時期,那時城市規(guī)劃的意識尚不發(fā)達,城市的發(fā)展具有很強的自發(fā)性和隨意性,結(jié)果城市的街道通常雜亂無章,房屋建造在狹窄和彎曲的街道兩旁。①E.Garin,Science and Civic Life in the Italian Renaissance,New York:Doubleday& Company,1969,p.22.到文藝復(fù)興時期,隨著意大利城市建設(shè)和城市社會文化的發(fā)展,街道也隨之發(fā)生變化,這主要體現(xiàn)為:(一)注重街道的平整和鋪砌,尤其是連接重要公共活動區(qū)域的街道,同時開始重視街道的規(guī)整和筆直;(二)注重裝飾性的立面街道開始興起;(三)在文藝復(fù)興晚期還出現(xiàn)了“透視式筆直街道”。本文將把這些變化置于當(dāng)時的社會文化場景中進行細致考察和分析。

      一、街道的平整和鋪砌

      1000年到1348年期間是意大利城市發(fā)展的黃金時期,如佛羅倫薩就數(shù)次增擴,其第三道城墻(1284年完工)圈定的城區(qū)面積非常大,以致城內(nèi)大片土地長期閑置,直至19世紀才被居民填滿。隨著城市的快速擴張,街道也隨之發(fā)生變化,表現(xiàn)之一就是街道開始被劃分為不同等級:公共街道(viam publicam,通常是連接城市重要公共建筑和城門的通道)、街區(qū)街道 (via vicinale)和私家小道(via privatorum)。其中,公共街道因其功能及象征意義的重要性而最受市政當(dāng)局關(guān)注,許多城市明確規(guī)定公共街道要比街區(qū)街道寬,如1342年佩魯加的城市章程中就規(guī)定街區(qū)街道的寬度最低不少于2.4米,而公共街道則不少于3米,還明令禁止私人侵占公共街道。②David Friedman,“Palaces and the Street in Late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Italy,”in J.W.Whitehead and P.J.Larkham,eds.,Urban Landscapes: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London:Routledge,1992,pp.69-71.此外,城市政府還開始對公共街道進行平整和鋪砌。按照佛羅倫薩編年史家焦瓦尼·維拉尼 (Giovanni Villani,c.1276-1348)的記載,早在1250年佛羅倫薩城就開始鋪砌路面了。不過,被平整和鋪面的最初主要是公共街道以及重要的廣場,佛羅倫薩的市政府廣場就分別是在1347年和1351年完成了平整和鋪面的。

      與此同時,街道兩旁建筑物的材質(zhì)逐漸發(fā)生變化,中世紀意大利城市街道兩旁的房屋大多為木構(gòu),很容易引發(fā)火災(zāi),出于防火的需要,城市建筑逐漸用磚石取代木頭作為建材:最初是木材建筑占主導(dǎo),進而是木頭和磚石混合建筑,最后磚石建筑一統(tǒng)天下。①Juergen Schulz,The New Palaces of Medieval Venice,University Park: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04,p.6.15世紀佛羅倫薩著名的人文主義者和建筑師阿爾貝蒂 (Leon Battista Alberti,1404-1472)記錄了這一變化:“誰能否認整個意大利正在熱火朝天地展開一場汰舊換新的競賽呢?我們兒時所見的一些全用木料建造的城市都搖身一變成了大理石之城?!雹贚.B.Alberti,On the Art of Building in Ten Books,trans.by J.Rykwert,et al.,Cambridge,Mass.:MIT Press,1988,p.257.這種趨勢在15世紀后期和16世紀進一步增強,例如,統(tǒng)治波洛尼亞的本提沃利家族就吹噓他們把該城從一座木頭城變成了石頭城。③Naomi Miller,Renaissance Bologna,New York:Peter Lang,1989,p.40.威尼斯也經(jīng)歷了類似的演變,里亞爾多橋的命運就是這一過程的見證,它原本是一座木橋,在16世紀早期的一場大火中焚毀后,威尼斯政府用磚石將其重建,并沿用至今。街道兩旁的磚石建筑增強了城市的堅實感,但最重要的變化并非街道兩旁建筑材料的變化,而是逐漸興起的街道美學(xué)意識。

      1200年以后,意大利城市精英的美學(xué)意識日益發(fā)展,其表現(xiàn)之一就是他們開始強調(diào)要提升城市街道的秩序和美學(xué)效果,尤其是連接公共建筑 (市政廳和大教堂)和公共活動區(qū)域的街道。他們努力將公共街道建設(shè)得筆直、順暢,這既是為了便利城市居民的社會文化生活,同時也為了美化城市,為城市增光添彩。④E.Guidoni,“Pulchritudo Civitatis:Statute e Fonto non Statutarie a Confronto,”in Michael Stolleis,et al.,La Bellezza della Città,Tübingen:Max Niemeyer Verlag,2004,pp.73-78.在美化城市領(lǐng)域,托斯卡納地區(qū)的城市堪稱先驅(qū)。14世紀,佛羅倫薩的城市章程明確規(guī)定要在一座城門和金匠們的奧爾圣米凱萊教堂 (Or San Michele)之間建造一條絕對筆直的道路,以“提高佛羅倫薩城的美麗和實用性”。⑤A.Grafton,Leon Battista Alberti:Master Builder of the Italian Renaissance,New York:Hill& Wang,2000,p.279.此后,筆直的街道逐漸被認為是美麗的城市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不過,總的來說,中世紀晚期的意大利城市中新建的寬敞街道并不多,大多數(shù)街道仍然蜿蜒、促狹,街道兩旁的建筑外墻也是光禿禿的,鮮有裝飾,這一時期繪畫中所描繪的城市街景就表明了這一點。街道“臉面”的實質(zhì)性變化是伴隨著15世紀城市精英興建私人宮邸的熱潮而出現(xiàn)的。

      二、私人宮邸的興起與“立面”街道的塑造

      在中世紀晚期和文藝復(fù)興早期,意大利城市最顯著的景觀特征是高聳林立的碉樓。這些碉樓是城市“豪門”(grandi)或“豪強” (magnati)即移居城市的鄉(xiāng)村土地貴族所建,是他們的據(jù)點和堡壘。⑥P.Jones,The Italian City-States:From Comune to Signoria,Oxford:Clarendon,1997,pp.305-306.這些“豪門”或大家族通常在城市的某一街道或區(qū)域聚族而居,碉樓不僅是他們自衛(wèi)和打擊對手的據(jù)點,還是他們相互競爭、展示地位和勢力的標(biāo)志。有的碉樓高達幾十米,堪稱中世紀的摩天大樓,如佛羅倫薩最高的碉樓為75米,而波洛尼亞的阿西內(nèi)拉碉樓高達97米。1180年,佛羅倫薩約有100多座碉樓,⑦L.Martines,Power and Imagination:City-States in Renaissance Italy,Baltimore: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8,pp.33,35-36.13世紀錫耶納的碉樓多達56座。⑧D.Waley,Siena and the Sienese in the Thirteenth Century,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p.6.阿爾貝蒂指出:“即使最小的城鎮(zhèn)也建造碉樓;不建碉樓的大家族似乎是不存在的。碉樓的森林在各地涌現(xiàn)?!雹酇lberti,On the Art of Building in Ten Books,p.257.(見圖1)

      從14世紀中葉起,隨著許多城市開始打擊“豪門”,碉樓逐漸衰微,而與此同時,隨著城市顯貴家庭生活方式的變化,修建私人宮邸 (Palazzo/Town House)的熱潮逐漸興起。[10]布魯克爾:《文藝復(fù)興時期的佛羅倫薩》,朱龍華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5年,第21-22頁。14世紀中期以前的宮邸首先注重安全和防衛(wèi)功能,多為粗石建筑,樸素而堅實,其外觀類似要塞,換言之,這些府邸不過是生活功能較強的碉樓。但二者之間還是有一個明顯的差異,碉樓的外墻往往無任何裝飾,而私人府邸的臨街立面開始注重設(shè)計和簡單的裝飾。[11]Friedman,“Palaces and the Street in Late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Italy,”pp.86-92.早期私人宮殿的底層通常是開放式拱廊,用作店鋪,而高層用于居住并有伸向街道的露臺,14世紀錫耶納畫家羅倫澤蒂的《好政府的寓言》中所描繪的錫耶納街景就表明了這一點。在佛羅倫薩,私人宮殿臨街的主立面底層通常為樸素?zé)o華的粗石面并有朝向街道的店鋪;高層部分則以磚石建造并有裝飾性的窗戶,該城的達維齊宮 (Palazzo Davizzi)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 (見圖2)。①達維齊宮 (Palazzo Davizzi)即今天的達旺扎蒂宮 (Palazzo Davanzati)。

      圖1 圣吉米涅亞諾鎮(zhèn)

      圖2 達維齊宮

      在修建私人宮邸時,臨街立面的設(shè)計和裝飾日益受重視,在14世紀,“立面”(faccia)或“臨街立面”(faccia dinanzi)這兩個術(shù)語開始頻頻在文獻中出現(xiàn)。早在13世紀晚期,錫耶納市政府要求市政廳廣場周圍的建筑盡可能地風(fēng)格一致,隨后這一要求逐漸擴展到該城的主要街道,如市政府明令禁止建造伸向街道的露臺,并要求建筑設(shè)計盡可能與立面風(fēng)格一致。佛羅倫薩市政府也禁止修建伸向公共街道的任何凸出物 (sporti),并對朝向公共街道的墻面做了明確規(guī)定,如1363年的一則法令認為洗禮堂周圍街道的一些建筑物的凸出物損害了廣場的外觀和美,要求業(yè)主將其拆除,并規(guī)定臨街的墻壁修建成至少高9.8米的“美麗墻壁”(muro pulcro)。②Friedman,“Palaces and the Street in Late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Italy,”pp.93,96-106,89-90.

      從15世紀早期開始,隨著城市經(jīng)濟逐漸從“黑死病”的打擊中恢復(fù)過來,城市顯貴掀起修建奢華府邸的熱潮,佛羅倫薩僅15世紀就修建了約100座私人宮殿。③R.Goldthwaite,“The Florentine Palace as Domestic Architecture,”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Vol.77,No.4,1972,pp.981-989.更重要的是,這次浪潮還受到“文藝復(fù)興運動”(復(fù)興古典文化的運動)的強烈影響,新修的私人宮殿開始采用古典建筑風(fēng)格的元素,獨具特色的古典化街道景觀遂由此發(fā)展起來。④關(guān)于文藝復(fù)興的定義,筆者遵循的是英國藝術(shù)史家貢布里希 (Ernst Gombrich)和文化史家彼得·伯克(Peter Burke)的見解,即把文藝復(fù)興理解為一個“復(fù)興古典文化的運動”。參見劉耀春:《布克哈特與意大利文藝復(fù)興——對〈意大利文藝復(fù)興時期的文化〉的再思考》,《四川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1年第1期。最早采用古典建筑元素的私人宮邸是美第奇宮(見圖3),它由佛羅倫薩的統(tǒng)治者老科西莫·德·美第奇 (Cosimo de'Medici,1389-1464)委托建筑師米凱羅佐·米凱羅齊 (Michelozzo Michelozzi,1396-1472)設(shè)計建造。美第奇宮的立面設(shè)計明顯借鑒了佛羅倫薩“市政府大樓”(Palazzo della Signoria),這兩座建筑皆坐落在街道拐角處,其底層依舊采用傳統(tǒng)托斯卡納宮殿建筑常見的粗石立面,但第二層和第三層則采用墻面裝飾,凸顯了“臨街立面”的裝飾效果。⑤Friedman,“Palaces and the Street in Late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Italy,”pp.97-99.這種粗石面建造的立面是托斯卡納人的發(fā)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也主要在托斯卡納地區(qū)流行,直到16世紀,建筑師桑索維諾才把這種設(shè)計引入威尼斯。參見瓦薩里:《意大利藝苑名人傳·巨人的時代》(下),劉耀春等譯,武漢:湖北美術(shù)出版社,2003年,第394-395頁。另外,美第奇宮的新穎之處還在于采用了古典建筑元素,即古典式檐口及連排對稱的半圓拱窗戶。總之,美第奇宮既保持了傳統(tǒng)佛羅倫薩宮殿建筑的“堅固性”(solidity),又著意追求“華貴性” (magnificence)。此后,越來越多的城市顯貴開始效仿美第奇宮修建“古代風(fēng)格”(all'antica)的府邸,特別是通過古典式的建筑“臉面”(fa?ade)來展示其權(quán)力、地位和審美趣味。①C.Burroughs,The Italian Renaissance Palace Fa?ad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pp.104-105.

      圖3 美第奇宮

      圖4 魯切拉伊宮的正立面

      圖5 斯特羅奇宮

      阿爾貝蒂設(shè)計的魯切拉伊宮 (Palazzo Ruccelai,1446年動工,見圖4)通常被視為第一座嚴格意義上的古典風(fēng)格宮邸,它與米凱羅佐設(shè)計的美第奇宮有顯著的差別,美第奇宮較多沿襲了托斯卡納偏好粗石立面的建筑傳統(tǒng),而魯切拉伊宮最先把古典柱式運用到宮殿的主立面,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創(chuàng)舉。②Peter Murray,The Architecture of the Italian Renaissance,London:Thames and Hudson,1969,pp.74-76.它的主立面分為三層,底層使用的是多里克柱式,中間一層是愛奧尼柱式,最上面一層是科林斯柱式。這些古典柱式并非真正的柱子,而僅僅發(fā)揮著裝飾性的功能。阿爾貝蒂設(shè)計魯切拉伊宮時,正在撰寫他的《論建筑》,這座宮殿基本上遵循他在《論建筑》里提出的準(zhǔn)則,充分展示了阿爾貝蒂對古代建筑原則的吸收和運用。③Christoph Frommel,The Architecture of the Italian Renaissance,trans.by Peter Spring,London:Thames and Hudson,2007,p.32.

      1489年動工修建的斯特羅奇宮 (Palazzo Strozzi,見圖5)同樣氣勢非凡,它擁有托斯卡納式的粗石立面和一個古典式的庭院,在外觀上更接近美第奇宮而非魯切拉伊宮。建筑風(fēng)格的選擇顯然是深思熟慮的產(chǎn)物,其中大有深意,斯特羅奇家族不僅把它作為展示家族實力的一種象征,而且隱含著與美第奇家族暗中較勁的味道。④F.W.Kent,“‘Più Sperba de Quella de Lorenzo’:Courtly and Family Interest in the Building of Filippo Strozzi's Palace,”Renaissance Quarterly,Vol.30,No.3,1977,pp.311-323.

      在15世紀的佛羅倫薩,私人宮殿不僅在建筑風(fēng)格和品味、在結(jié)構(gòu)和功能上也發(fā)生了一些新變化。特別是新修宮殿的底層不再設(shè)有店鋪和開放式敞廊,而是加以封閉,變成了城市顯貴純粹的私人居住和生活空間,不再具有商業(yè)功能;⑤Fabrizio Nevola,“Home Shopping:Urbanism,Commerce,and Palace Design in Renaissance Italy,”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ans,Vol.70,No.2,2011,pp.153-174,esp.,p.165.同時宮殿內(nèi)開始修建古典風(fēng)格的庭院,這是先前的私人宮邸所不曾具備的。無需贅言,私人宮邸取代碉樓是城市街道景觀的一個革命性的變化,受“文藝復(fù)興運動”的影響,越來越多的私人宮邸的臨街立面開始采用古典建筑元素,街道景觀也日益“古典化”。⑥關(guān)于15世紀“古典式宮殿”的深入研究,參見G.Clarke,Roman House-Renaissance Palac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當(dāng)然,具有“古典化立面”的街道在意大利各個城市出現(xiàn)和發(fā)展的節(jié)奏各不相同。⑦米蘭在接受古典風(fēng)格上顯得遲緩,15世紀修建的一些重要公共建筑依舊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哥特式風(fēng)格,而非最新的古典風(fēng)格;熱那亞遲至16世紀中期才開始大規(guī)模接受古典風(fēng)格。

      在威內(nèi)托地區(qū),興建碉樓之風(fēng)遠不及托斯卡納地區(qū)盛行,威尼斯城市顯貴主要通過建造豪華的宮邸炫耀其地位、權(quán)勢和趣味。威尼斯的“街道”主要由水道及水道兩邊狹窄的步行街構(gòu)成。事實上,水道才是威尼斯真正的“街道”,逼仄的步行街只是水道的附屬品。水道兩旁房屋鱗次櫛比,構(gòu)成了威尼斯獨特的“街道”景觀。在威尼斯,大大小小的水道縱橫交錯,其中,貫穿全城的反S形“大水道”是威尼斯水道體系中最重要的一條,該水道也是威尼斯貴族的宮邸密集的地段。威尼斯的私人宮殿最初采用哥特式風(fēng)格,“黃金宮”(Ca'd'Oro)和佛斯卡里宮 (Ca'Foscari)便是威尼斯“華麗哥特式”(gotico fiorito)最杰出的代表。①關(guān)于威尼斯的“華麗哥特式風(fēng)格”,參見Richard Goy,Building Renaissance Venice,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6,pp.18-19.與堅實、質(zhì)樸的佛羅倫薩宮殿相比,采用華麗哥特式風(fēng)格的威尼斯宮邸顯得富麗堂皇,其外立面尤其華麗。

      15世紀中期以后,威尼斯也逐漸受到“文藝復(fù)興”的影響,從16世紀開始,公共建筑和私人宮邸逐漸采用古典風(fēng)格,如建筑師桑索維諾 (Jacopo Sansovino,1486-1570)設(shè)計的多爾芬宮 (Palazzo Dolfin,1538年動工興建)和科爾內(nèi)爾宮 (Palazzo Corner,1545年前后動工,見圖6)以及桑米凱利(Michele Sanmicheli,c.1487-1559)設(shè)計的格里馬尼宮 (Palazzo Grimani,1556年開始建造,見圖7)。古典風(fēng)格在其“臉面”,即主立面的設(shè)計和裝飾中表現(xiàn)得最清楚,如格里馬尼宮主立面的底層采用了古羅馬式凱旋門的設(shè)計。這些豪華的古典式宮邸主導(dǎo)了所在水道的藝術(shù)格調(diào)和景觀,表達了這一時期城市貴族崇尚古典的趣味。②D.Howard,The Architecture History of Venice,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2002,pp.180-190.

      圖6 科爾內(nèi)爾宮的主立面

      圖7 格里馬尼宮的主立面

      在羅馬,修建古典風(fēng)格宮邸的風(fēng)尚從16世紀早期開始變得流行,小安托尼奧·達·桑加羅(Antonio da Sangallo the Younger,1485-1546)設(shè)計的巴爾達西尼宮 (Palazzo Baldassini,1513年)、拉斐爾設(shè)計的布朗卡尼奧宮 (Palazzo Brancanio,1519年)和佩魯齊 (Baldassarre Peruzzi,1481-1536)設(shè)計的馬西莫宮 (Palazzo Massimo,1532年)堪稱這一風(fēng)尚的代表。③Henry Millon,ed.,Italian Renaissance Architecture:From Brunelleschi to Michelangelo,London:Thames and Hudson,1996,p.195.不過,在16世紀羅馬,最重要的家族宮邸當(dāng)屬小安托尼奧·達·桑加羅設(shè)計的法爾內(nèi)塞宮 (Palazzo Farnese,1515-1559),它的主立面設(shè)計借鑒了佛羅倫薩的魯切拉伊宮。法爾內(nèi)塞宮在規(guī)模和氣勢上堪比王宮,它使得羅馬城中的所有私人建筑黯然失色。

      隨著文藝復(fù)興運動的深入,越來越多具有古典化立面的宮殿在意大利城市里出現(xiàn),成為文藝復(fù)興運動“日?;钡纳鷦芋w現(xiàn)。④伯克:《歐洲文藝復(fù)興:中心與邊緣》,劉耀春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年,第191頁。到16世紀,不僅單個宮邸的臨街墻壁注重設(shè)計和裝飾效果,而且整條街上所有建筑物的立面都被視為一個整體,力求營造審美效果的多樣性和一致性 (unity in the variety),這幾乎成為后來所有意大利城市街道遵循的美學(xué)原則。①Friedman,“Palaces and the Street in Late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Italy,”p.93.

      此外,15世紀的城市管理者和規(guī)劃者還日益關(guān)注街道的筆直和順暢,這些屬性也被視為增強街道的實用性和城市美感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一些主要城市都開始將舊有的狹窄小巷拓展成寬闊大道,尤其是拆除伸向街道的陽臺、門廊、拱廊。波洛尼亞在1428年對廣場進行拓寬和美化,1496年又將主要街道兩旁的破舊建筑拆除,使主街道變得寬敞和美麗。此外,波洛尼亞的城市街道修建了綿延幾十公里的拱廊,構(gòu)成了該城街道景觀的一個顯著特征。②Miller,Renaissance Bologna,pp.33-35.在15世紀,建筑師朱利奧·羅馬諾則將曼托瓦的一些城區(qū)及其街道進行了擴建。③J.Burckhardt,The Architecture of the Italian Renaissanc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pp.168-170.另一方面,城市政府委派專門的官員整頓和管理城市街道的秩序,強化對街道、廣場等公共空間的控制,1403年,錫耶納政府專設(shè)了一個“市容辦公室”(ufficili de l'ornato),其職責(zé)是使城市建筑的外觀和風(fēng)格協(xié)調(diào)一致,尤其是通過控制建筑立面增強城市美。④Guidoni,“Pulchritudo Civitatis:Statute e Fonto non Statutarie a Confronto,”p.78.羅馬和威尼斯分別設(shè)立了“街道管理員” (maestri delle strade)和“水道管理員” (Savii delle Acque)。從16世紀開始,許多城市,如波洛尼亞、米蘭、那不勒斯、羅馬、都靈和威尼斯等對街道的管理日趨專業(yè)化。⑤C.F.Black,Early Modern Italy:A Social History,London:Routledge,2001,p.70.

      三、城市規(guī)劃與透視性街道的發(fā)展

      到16世紀,除了平整、鋪砌街道以及塑造風(fēng)格協(xié)調(diào)一致的裝飾性立面,以城市主要建筑和主街道為核心的全局性街道-建筑綜合體開始出現(xiàn),即“透視性街道”。這種街道的發(fā)展深受15世紀以來建筑和視覺藝術(shù)領(lǐng)域里線性透視法理論的影響,并與16世紀日益發(fā)展的城市規(guī)劃思想和實踐密切交織在一起,它顯示了城市精英意欲進一步控制并塑造理性、有序的城市空間的努力。15世紀建筑理論家構(gòu)想的“理想城”,其核心要素之一就是寬闊和筆直的街道體系,但這種構(gòu)想在當(dāng)時僅限于圖上作業(yè),直到16世紀才變成一種實踐。

      在修建新式的透視街道方面,羅馬走在了意大利城市的前列。為了迎接1500年的禧年慶典(jubilee),教皇亞歷山大六世下令修建了一條連接圣天使城堡和梵蒂岡宮的亞歷山大街 (Via Alessandrina),這是自古羅馬帝國衰亡以來在羅馬修建的第一條筆直的街道。⑥C.L.Frommel,“Papal Policy:The Planning of Rome during the Renaissance,”The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Vol.17,No.1,1986,pp.39-65,esp.,p.50.此后,教皇朱利烏斯二世又委派建筑師布拉曼特修建了兩條筆直的大街:朱利亞街 (Via Julia)和倫加拉街 (Via Lungara),這兩條街道分別位于臺伯河兩岸,走向幾乎是平行的。朱利亞街靠近人口稠密的老城區(qū),新修的司法大樓 (Palazzo dei Tribunali)就位于這條大街上;倫加拉街位于郊區(qū),兩旁坐落著許多城市顯貴的別墅。教皇利奧十世任職期間又修建了利奧街 (Via Leonina),即今天的里貝塔街 (Via di Ripetta)。這樣,在短短20年內(nèi)羅馬便建成了四條筆直的大街。⑦關(guān)于這四條筆直街道更詳細的論述,參考Linda Pellecchia,“The Contested City:Urban Form in Early Sixteenth-Century Rome,”in Marcia B.Hall,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Raphael,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pp.64-84.

      1527年,羅馬遭到神圣羅馬帝國軍隊的洗劫,此后的一段時間羅馬的城市建設(shè)一度停頓,直到16世紀中后期教皇們才又開始大規(guī)模的修建。其中,保羅三世在位期間修建了“人民廣場”及從此處延伸至城市核心區(qū)的三條筆直街道,即著名的“三叉街”(tridente):利奧街 (靠近臺伯河,通向美第奇宮和梵蒂岡)、科爾索街 (Via del Corso,直通羅馬城的心臟卡皮托爾山和威尼斯廣場)以及巴布伊諾街 (Via del Babuino,通向今天西班牙臺階所在的地區(qū))。這種輻射式街道體系隨后被巴黎、圣彼得堡和華盛頓等大城市效仿。⑧C.Rowe and L.Satkowski,Italian Architecture of the 16th Century,New York: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2002,p.289.1574年,教皇格雷高利十三世頒布的《公共工程章程》 (Quae Publice Utilia)中明確包含了拓寬街道和拉直街道的內(nèi)容。①L.Benevolo,The Architecture of the Renaissance,Vol.1,trans.by J.Landry,London:Routledge,2002,pp.570-572.此外,教皇西克圖斯五世任職期間也修建了一些新的筆直街道。在梵蒂岡圖書館有一幅16世紀末繪制的羅馬城景觀圖,畫中除宏偉的公共建筑,最醒目的就是那一條條筆直的街道。

      在16世紀的佛羅倫薩,科西莫·德·美第奇 (Cosimo I de'Medici,1519-1574)公爵逐漸確立了絕對主義體制。他委托阿雷佐的畫家和建筑師瓦薩里 (Giorgio Vasari,1511-1574)將共和國時期的市政廳 (即“長老會議宮”)改造成其家族的私宅 (即“舊宮”,Palazzo Vecchio,相對于該家族在1549年購買的新宮皮蒂宮而言),另外,又委派他設(shè)計和建造了一處新的辦公場所,即著名的烏菲齊宮 (Uffizzi,這個詞在意大利語里的意思是“辦公大樓”)?!盀醴讫R宮”的主體是兩座對稱的四層大樓,其底層是聯(lián)排柱廊 (Loggia),供行人或等候聽差的官員們使用。兩排大樓之間是筆直的烏菲齊走廊 (Corriodoio,見圖8),全長140米,寬18米。②L.Satkowski,Giorgio Vasari:Architect and Courtier,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pp.56-59.兩座大樓瀕臨阿爾諾河的一端則由一個大拱廊連接在一起,從而形成一個倒U字形的完整結(jié)構(gòu)。③這個瀕臨阿爾諾河的敞廊是烏菲齊走廊的收尾部分,也是難度最大的部分,正如瓦薩里所指出的,“在我完成的所有建筑物中,巨大建筑物 (指“烏菲齊宮”)向外延伸至阿爾諾河的那個敞廊 (Loggia)是最困難的,也是最危險的,因為這個敞廊實際上懸架在阿爾諾河之上”。參見W.Lotz,Architecture in Italy 1500-1600,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5,p.166.后來,科西莫公爵又委托瓦薩里把“舊宮”和新購買的皮蒂宮 (位于阿爾諾河的對岸)連接成一個整體,瓦薩里為此修建了一條連接這兩條宮殿的狹長走廊 (約1.6公里),即瓦薩里走廊。瓦薩里走廊是一個高架通道,它的低層是開敞的,供普通民眾穿行,而它的頂層是封閉的,是美第奇家族專用的通道,這一點充分反映了君主們偏好隱秘的行事風(fēng)格。關(guān)于瓦薩里走廊的政治功能,參見劉耀春:《意大利城市政治體制與權(quán)力空間的演變 (1000-1600)》,《中國社會科學(xué)》2013年第5期。站在“烏菲齊走廊”的任何一端都能感受到強烈的規(guī)整和秩序感,這條街道可以說是新君主專制權(quán)力與文藝復(fù)興建筑美學(xué)原則完美結(jié)合的典范。

      圖8 瓦薩里設(shè)計的“烏菲齊走廊”

      圖9 加萊西設(shè)計的“新大街”

      熱那亞的“新大街”(Strada Nuova,見圖9)是繼“烏菲齊走廊”之后又一條新式透視性街道。熱那亞是一個逼仄的港口城市,城市由多個“街區(qū)”(albergo)構(gòu)成,每個“街區(qū)”的核心是一個家族廣場和貴族私人府邸拱衛(wèi)的教堂。1528年,熱那亞人趕走法國人重建共和國,一些貴族提議拆除法國人統(tǒng)治的象征——城堡,并在附近修建貴族府邸,這一提議得到熱那亞政府的支持。1550年,熱那亞總督下令在熱那亞城的空地修建一條新街道,以緩解該城的擁擠。7名貴族組成的委員會負責(zé)拆除舊建筑等相關(guān)事宜,而負責(zé)工程修建的是建筑師加萊亞佐·阿萊西 (Galeazzo Alessi,1512-1572)。④G.Gorse,“A Classical Stage for Old Nobility:The Strada Nuova and Sixteenth-Century Genoa,”Art Bulletin,Vol.79,No.4,1997,p.311.最后建成的“新大街”長225米,寬7.5米,從1558年到1570年,該街道兩旁先后興修了11座貴族宮邸,成為一條名副其實的“宮邸街”。這些宮邸嚴格恪守街道的邊緣線,因此這條大街顯得非常規(guī)整。①Lotz,Architecture in Italy 1500-1600,pp.130-133.這條由一座座華麗的宮殿連綴而成的筆直街道不但具有透視效果,而且是熱那亞顯貴們展示財富、地位、權(quán)力和趣味的舞臺。

      17世紀的英國游客拉塞爾 (R.Lassels)認為“新大街”“在美觀和建造上超過我在歐洲各地所見過的所有街道,假如這條街道按照相同的模樣再延長一些,它可能被稱為世界的王后街 (queen street)”。②Peter Burke,Varieties of Cultural History,Cambridge:Polity Press,1997,p.115.這條街道也給17世紀荷蘭藝術(shù)家保羅·魯本斯 (Paul Rubens)留下了深刻印象,促使他撰寫了《熱那亞的宮室》,向荷蘭城市精英盛贊意大利城市顯貴的華麗宮殿。在18世紀,這條著名的街道仍然被視為全歐洲最美麗的街道之一。③Rowe and Satkowski,Italian Architecture of the 16th Century,pp.290-292.

      在16世紀的意大利,這種強調(diào)整體透視效果的筆直街道雖然并不多,但它們預(yù)示了未來歐洲城市街道發(fā)展的前景:筆直、通暢、對稱和裝飾性立面成為未來新街道修建的指導(dǎo)性原則。到巴洛克時期,意大利和歐洲其他主要國家的城市,尤其是首都和地區(qū)首府紛紛修建寬闊筆直的街道,④芒福德:《城市文化》,宋俊嶺等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9年,第105-109頁。這些壯觀的筆直大道使城市景觀日趨整體劃一。

      四、結(jié) 語

      以上對文藝復(fù)興時期街道發(fā)展進程的考察表明,街道的變化是與社會結(jié)構(gòu)、文化觀念和技術(shù)變革的變化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首先,中世紀晚期和文藝復(fù)興時期的城市街道的發(fā)展,尤其是立面街道的興起,與城市社會結(jié)構(gòu)的變化,特別是精英階層的日益貴族化密切相關(guān)。在中世紀和文藝復(fù)興早期的城市里,不同階層往往混居在同一條城市的街道上,美國學(xué)者布魯克爾曾指出:“文藝復(fù)興時期佛羅倫薩的一大特色是它的每個城區(qū)和街坊在社會和經(jīng)濟方面都顯得混雜而非劃一。城內(nèi)沒有任何部分是清一色專為富人所居,也沒有盡是窮人的貧民窟區(qū)。每個街區(qū)都有宮室與茅棚,大紡織作坊與零售小店,教區(qū)小教堂與大修道院,它們雜然并存,蔚為壯觀。從那時到今天,我們都可見到高級邸宅的底層租與商賈工匠作為店鋪,富有的銀行家和工業(yè)家與鞋匠、石匠、紡織工和娼妓同住一條街上。這種情況是佛羅倫薩市區(qū)擴展漫無計劃的結(jié)果,也是它社會傳統(tǒng)的一大特色?!雹莶剪斂藸?《文藝復(fù)興時期的佛羅倫薩》,第24頁。這種在城市空間里的雜居狀態(tài)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文化史家雅各布·布克哈特 (Jacob Burckhardt,1818-1897)所說的中世紀社會的“集團性特征”(corporate identity)。⑥Jacob Burckhardt,The Civilization of the Renaissance in Italy,London:Penguin Books,1990,p.98.但隨著城市精英的日益貴族化,城市精英修建的奢華宮邸日益主宰街道景觀,一座座奢華宮邸連綴而成的大街成為他們展示財富、權(quán)勢與審美品味的“門面”,威尼斯的“大水道”和熱那亞的“新大街”就是兩個代表性的例子。隨著城市精英生活方式的日益貴族化,城市社會階層在空間上的區(qū)分也日益明顯:上層越來越聚集在寬闊美麗的新街道,下層則擁擠在昏暗、促狹的小巷。熱那亞的“新大街”就充分顯示了城市精英竭力與普通民眾在居住空間上區(qū)分開來的努力。隨著城市里寬闊筆直的街道不斷擴展,顯貴與下層之間的隔閡也日趨擴大,這一趨勢與16和17世紀意大利城市精英階層的貴族化和宮廷化傾向是一致的。⑦H.G.Koenigsberger,“Republics and Courts in Italian and European Culture in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Past and Present,No.83,1979,pp.32-56.

      其次,文藝復(fù)興時期城市街道的發(fā)展與美學(xué)意識的興起息息相關(guān)。自中世紀晚期以來,意大利的建筑和城市美學(xué)意識不斷發(fā)展,許多城市的章程和文獻記錄中都表達了對建筑美和城市美的關(guān)注,美麗的街道和宏偉的公共建筑被視為城市榮耀的重要組成部分。從15世紀開始,隨著古典文化的復(fù)興,古代的建筑理論,尤其是古羅馬作家維特魯威的《建筑十論》開始產(chǎn)生影響。人文主義者和建筑師阿爾貝蒂在《論建筑》中首次對城市的街道秩序和審美效果進行了理論探討,并最早闡述了筆直的街道對城市的實際益處和象征意義。他指出:“如果城市是高貴和強盛的,那么,它的街道應(yīng)當(dāng)是筆直和寬闊的,應(yīng)具有宏大和莊嚴的氣勢?!雹貯lberti,On the Art of Building in Ten Books,p.106.不過,他并非一味地為直線性街道唱贊歌,他認為城市的主街應(yīng)為直線,主街之外的一些次要街道可以是蜿蜒曲折的,這樣有助于增強美感。不過,當(dāng)時意大利的絕大多數(shù)建筑理論家更青睞筆直的街道。他還強調(diào)指出:“城市里的道路,除了被適當(dāng)?shù)劁佋O(shè)路面和徹底地打掃干凈之外,有相同外部輪廓的門廊理應(yīng)優(yōu)雅地連成一線,而房屋也要沿著線路和高度與它相匹配?!雹贏lberti,On the Art of Building in Ten Books,p.262.在阿爾貝蒂看來,美麗的街道必須具有三個要素:整潔、兩邊的房屋處于同一條線上且高度一致、房屋應(yīng)有對稱和風(fēng)格一致的立面。其中,街道的立面裝飾和幾何規(guī)整性尤其受到文藝復(fù)興時期建筑師的重視。在塑造街道的立面方面,宮殿發(fā)揮了決定性作用,威尼斯的“大水道”和熱那亞的“新大街”將注重立面裝飾的街道美學(xué)原則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最后,文藝復(fù)興時期城市街道的發(fā)展也與一些實際需求的變化有關(guān)。在16世紀,馬車出現(xiàn)并成為城市顯貴偏愛的交通工具,這對舊有的街道系統(tǒng)提出了挑戰(zhàn)。為便于車輛行駛,對逼仄、蜿蜒的街道進行改造,使其筆直和通暢日益迫切。此外,強調(diào)快速調(diào)遣軍隊的軍事需求也進一步強化了筆直街道的建設(shè)。③芒福德:《城市發(fā)展史》,宋俊嶺、倪文彥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5年,第386-388頁。

      總之,從中世紀晚期到文藝復(fù)興時期,意大利的城市街道逐漸形成一種新的形式和美學(xué)原則:筆直規(guī)整和注重立面裝飾。羅馬的四條筆直街道、佛羅倫薩的“烏菲齊走廊”和熱那亞的“新大街”都體現(xiàn)了這一街道美學(xué)原則,它們是城市街道設(shè)計和建設(shè)史上的里程碑。自文藝復(fù)興時期以降至20世紀早期,強調(diào)街道的筆直寬闊和通暢與注重街道立面風(fēng)格和裝飾的協(xié)調(diào)一致,成為歐洲城市共同遵循的美學(xué)原則。④中外建筑學(xué)家都不約而同地意識到了歐洲城市的這一美學(xué)特征,意大利著名的建筑和城市美學(xué)家馬可·羅馬諾認為,注重街道建筑立面的協(xié)調(diào)性裝飾是西方城市的顯著特征之一,他指出,光禿禿的北京胡同和注重立面裝飾的西方城市街道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參見Marco Romano,La Città Come Opera d'Arte,Torino:Einaudi,2008,pp.8-18.中國學(xué)者趙辰把“立面”(fa?ade)原則理解為西方建筑的基本原則,也是中西建筑分殊的關(guān)鍵點。參見趙辰:《“立面”的誤會》,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7年,第118-132頁。同樣,日本建筑學(xué)家蘆原義信也指出,注重建筑的外部空間是西方建筑的一大特色。參見蘆原義信:《街道美學(xué)》,尹培桐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第32-41頁。歐洲建筑在20世紀早期放棄了注重立面裝飾的建筑和街道美學(xué)原則,轉(zhuǎn)而采納現(xiàn)代主義的建筑風(fēng)格。

      猜你喜歡
      佛羅倫薩世紀街道
      佛羅倫薩:古韻悠悠的“歐洲藝術(shù)中心”
      華人時刊(2023年9期)2023-06-20 08:31:20
      世紀贊歌
      熱鬧的街道
      佩魯吉諾&拉斐爾:到佛羅倫薩去吧!
      20世紀50年代的春節(jié)都忙啥
      走進佛羅倫薩——繡球的歐洲藝術(shù)之旅 下
      走進佛羅倫薩——繡球的歐洲藝術(shù)之旅 上
      1999,世紀大閱兵
      My School Life
      熱鬧的街道
      临夏市| 辉南县| 寿光市| 铜鼓县| 波密县| 荆州市| 班玛县| 宁蒗| 靖西县| 广汉市| 麻城市| 锦州市| 麟游县| 西畴县| 旅游| 修文县| 温州市| 阿瓦提县| 钟山县| 岳阳县| 镇赉县| 平安县| 云和县| 广安市| 辉县市| 罗平县| 宜丰县| 库尔勒市| 冕宁县| 青神县| 台东市| 诏安县| 黎城县| 莱阳市| 临澧县| 同江市| 靖远县| 九台市| 昭苏县| 旺苍县| 龙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