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實現(xiàn)中國夢視閾下群眾路線的當代價值*

      2014-12-03 11:51:42闞和慶
      理論月刊 2014年8期
      關鍵詞:群眾

      闞和慶

      (北京工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124)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xiàn),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边@鮮明地揭示出人民群眾不僅是中國夢的實踐主體,而且是這一宏大夢想的依靠力量和價值歸宿。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其基本內涵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中國夢的人民性、實踐性特質決定了它與群眾路線存在密切的有機聯(lián)系。群眾路線為實現(xiàn)中國夢確立了價值目標和力量源泉,提供了正確的工作方法和路徑。實現(xiàn)中國夢的根本就在于深入貫徹群眾路線,挖掘其時代價值,最大限度凝聚和發(fā)揮人民群眾的智慧、力量。

      一、“一切為了群眾”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價值歸宿

      評判人類政治文明發(fā)展進步的一個重要尺度,就是人類對于人的歷史主體性的理性、自覺認知程度。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主體地位和作用的發(fā)揮受制于物質生產條件及各種現(xiàn)實社會關系,現(xiàn)代社會化大生產極大地提高了勞動人民作為歷史主體的內在素質和精神能動性,凸顯了其在社會發(fā)展中的主體作用?!皻v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1]馬克思主義正是關于如何發(fā)揮人民群眾的主體性作用、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理論,而馬克思主義政黨本質上就是人民群眾實現(xiàn)、維護、發(fā)展自己利益的工具,其宗旨必須也只能是“一切為了群眾”?!耙磺袨榱巳罕姟钡膬r值觀還具有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根基,是對我國古代民本思想的揚棄和超越。從商周時期的“民惟邦本”思想、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民貴君輕”思想到明末清初的“民主君客”思想,盡管這些觀點論說本質上都是為了維護君權,是追求安邦固本的一種手段和策略,但其中也浸潤著古代先賢與統(tǒng)治者對治國理政的一種冷靜反思和理性精神,對我國現(xiàn)代政治文明發(fā)展不乏深刻的啟迪和借鑒價值。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進程中,我們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逐步形成了群眾路線,明確將“一切為了群眾”作為自身的價值追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的:“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黨在任何時候都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的這種性質和宗旨,既決定了黨的先進性,也決定了黨的純潔性?!保?]

      唯物史觀認為,得到歷史承認的多數(shù)人的利益決定著社會發(fā)展的基本方向。中國共產黨在90多年的輝煌奮斗史中形成了一個突出的領導經驗,即在歷史關鍵時期不失時機地提出能夠凝聚社會共識、鮮明反映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重大戰(zhàn)略任務,以推進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實現(xiàn)中國夢就是我們黨在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民族復興之際向人民群眾發(fā)出的號召與動員令,這一重大戰(zhàn)略凝聚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愿望和共識,是對人民群眾美好愿景的生動描繪,鮮明體現(xiàn)了“一切為了群眾”的價值理念,而中國夢的實現(xiàn)也依賴于對人民歷史主體性的確證和提升。

      中國夢是國家富強的夢,也是人民幸福的夢。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重要推動力。恩格斯曾指出:“在每一個人的意識或感覺中都存在著這樣的原理,它們是顛撲不破的原則,是整個歷史發(fā)展的結果,是無須加以論證的……例如,每個人追求幸福?!保?]人民幸福是中國夢的根本價值指向。人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也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動力源泉。經過30多年的改革發(fā)展,我國擺脫了共同貧窮,基本解決了初級民生問題,已進入民生升級版時代,人民群眾對未來的生活有著更高層次、更全面的追求,集中表現(xiàn)為追求平等發(fā)展的機會和權利、公正的收入分配、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全面的民生保障體系、健康的生活環(huán)境等方面。這些期望蘊含著無窮的奮斗潛力和創(chuàng)造活力。中國夢堅持“一切為了群眾”的價值追求,將國家民族的整體利益與每個中國人的具體利益融為一體,道出了社會各階層和群體的心聲,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實現(xiàn)中國夢的征程不可能一帆風順,在當前全面深化改革階段,各方利益博弈復雜而激烈,面對令人眼花繚亂的社會圖景,我們黨只有堅持“一切為了群眾”的價值追求,辨清大是大非,以增進廣大人民的福祉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才能獲得牢靠的政治優(yōu)勢和力量支持,領導人民最終實現(xiàn)夢想。

      實現(xiàn)中國夢的重大戰(zhàn)略還源于人民群眾對民族復興早日實現(xiàn)的真切期待。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過去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共同心愿。各個社會階層和群體,都能從民族復興的前景中感受到自身利益所在,都能從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中獲得幸福和尊嚴?,F(xiàn)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xiàn)這個目標。行百里者半九十。距離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近,越不能懈怠,越要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加倍努力。當前我國改革發(fā)展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國內外有各種社會力量和政治勢力企圖將我國的改革引向邪路或老路,這更要求我們黨必須始終貫徹群眾路線,堅定地站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秉持“一切為了群眾”的執(zhí)政理念,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深入推進改革,把握好改革發(fā)展的大方向,唯有如此,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不犯顛覆性的錯誤,讓人民群眾在改革發(fā)展中受益,如此才能為實現(xiàn)中國夢贏得牢靠的社會基礎和力量保障。

      二、“一切依靠群眾”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力量保障

      在人類思想史上,歷史唯心主義長期否認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發(fā)展的決定力量,抹殺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把神靈或英雄奉為歷史創(chuàng)造者。十九世紀中葉,馬克思恩格斯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立場出發(fā)去考察和說明歷史,系統(tǒng)批駁了神學史觀、英雄史觀等唯心主義史觀,提出歷史唯物主義即唯物史觀,科學揭示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指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和創(chuàng)造者,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社會變革和發(fā)展的決定性力量。恩格斯在講到歷史發(fā)展動力時,曾指出“如果要去探究那些隱藏在——自覺地或不自覺地,而且往往是不自覺地——歷史人物的動機背后并且構成歷史的真正的最后動力的動力,那么問題涉及的,與其說是個別人物、即使是非常杰出的人物的動機,不如說是使廣大群眾、使整個整個的民族,并且在每一民族中間又是使整個整個階級行動起來的動機”。[4]這就是說,人民群眾的意志、愿望、要求和實踐,反映著社會發(fā)展趨向,體現(xiàn)著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

      實現(xiàn)中國夢需要凝聚中國力量,而中國力量就是人民群眾的力量,人民群眾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主體。習近平指出,“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xiàn)”。只有把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調動起來,充分重視每個人追逐夢想的權利,讓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才能使中國夢的光明前景真正變?yōu)楝F(xiàn)實。離開了群眾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再好的藍圖規(guī)劃也只能是“紙上談兵”。

      “一切依靠群眾”是黨領導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重要經驗。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而深化。人民群眾處在社會生產生活和改革實踐的第一線,對問題看得最清楚,感受和體驗最深,也最期盼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提高社會生產效率和自身生活水平。馬克思曾指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實現(xiàn)什么東西。思想要得到實現(xiàn),就要有使用實踐力量的人?!保?]人民群眾在實踐中的創(chuàng)造和探索經驗,具有自發(fā)和樸素的特點,但卻是本真、鮮活和生動的,為黨和政府進行制度政策設計以及理論總結提供了珍貴而豐富的養(yǎng)料、素材。列寧曾說:“群眾不是從理論上,而是根據(jù)實際來看問題的,我們的錯誤就在于總是從理論上來看問題?!保?]可以說,人民群眾中蘊藏著極大的改革動力和豐富的實踐智慧。無論多么高明的理論家和政治家都不可能取代群眾實踐的作用。鄧小平曾指出,“我們搞四個現(xiàn)代化,因為經驗不足,會面臨多方面的困難?!@些問題,歸根到底,只有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充分走群眾路線,才能夠得到解決?!保?]改革開放之初,人民群眾的探索創(chuàng)造成果,諸如包產到戶、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農民工潮、村民自治等,曾推動了一次又一次制度創(chuàng)新,成為改革的“原動力”。歷史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fā)展,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fā)展,改革開放每一方面經驗的創(chuàng)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智慧?!保?]

      改革越是向前推進,遇到的阻力越大、難度越大。我國改革開放具有循序漸進、先易后難的特征,容易的問題基本上都已得到解決,但一些妨礙社會發(fā)展進步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仍根深蒂固存在。當前任何一項改革都面臨利益調整的阻力,遭遇體制弊端的掣肘。情況越是復雜、任務越是艱巨,越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不能閉門造車,也不能異想天開,應鼓勵基層群眾大膽探索,并深入進行調查研究,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如此才能最大限度釋放改革的紅利。正如劉少奇在黨的七大報告中強調的,“如果不向群眾學習,而自作聰明地從腦子中想出一套東西,或生硬地從歷史經驗與外國經驗中搬運一套東西,來啟發(fā)群眾與指導群眾,那是一定無用的?!保?]特別應當認識到,在當前我國利益分化嚴重的條件下,黨和政府尤其要警惕少數(shù)既得利益集團利用資本、特權綁架公權力和社會輿論,以“改革”之名,行一己和小集團之私,將廣大人民群眾邊緣化或虛擬化,干擾或主導改革的正確方向??偠灾鎸碗s的國內外形勢,實現(xiàn)中國夢必須相信、依靠人民的力量,突破階層和利益固化的藩籬,暢通黨與底層群眾的聯(lián)系渠道,唯有如此,才能充分激發(fā)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才能在逐夢征程上擁有不竭的前行動力。

      三、“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實現(xiàn)中國夢的正確工作方法

      如何增進、暢通與民眾的聯(lián)系,是任何執(zhí)政黨和政府都面臨著的基本命題。由于中國共產黨與西方政黨在現(xiàn)代國家建構和發(fā)展中的定位、功能不同,它們處理這一基本命題的方式和邏輯也有著鮮明的差異。西方政黨聯(lián)系民眾的內在邏輯和機制集中體現(xiàn)為“圍繞競選搞黨建”,政黨主要是作為利益群體的政治性組織而存在,其根本目的在于爭取、維系政權;而中國共產黨聯(lián)系群眾的邏輯和機制集中表現(xiàn)為先進性和群眾路線理論,即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具有宏大的價值追求和歷史使命,其宗旨在于實現(xiàn)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黨的領導和工作方法主要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西方國家治理模式的理論背景是建立在國家與社會二重對立基礎上的市民社會理論,而在中國,這種理論的適用度無疑是極為有限的,因為國家、社會的發(fā)展都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國家與社會之間存在復雜的關聯(lián),而非簡單的對立關系。西方政黨依靠選舉獲得社會認同,這種政治倫理關系帶有鮮明的契約性和功利性,中國共產黨則主要通過扎實有效的群眾工作并為人民帶來實際福祉獲得執(zhí)政的正當性。美國政治學家弗朗茲·舒爾曼對于當代中國國家與社會關系的理解就是:“黨領導國家,但黨扎根于社會之中,通過群眾路線的政治實踐,黨代表社會的意志,也就是人民群眾意志。于是,國家雖仍然存在,但國家不再是凌駕于社會之上,而是服務于社會。換句話說,通過黨,社會馴服了國家?!保?0]這種特殊的國家與社會關系主要是由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和行動機制建構而成。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指在黨的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深入群眾,把群眾的分散、無系統(tǒng)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分析和綜合,化為系統(tǒng)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做宣傳和解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的實踐中檢驗這些意見正確與否。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循環(huán)往復,使領導的認識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實現(xiàn)中國夢需要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而只有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才能充分調動、發(fā)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凝聚人民群眾的力量和智慧。從此意義上說,“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黨的領導方法和根本工作路線,也是實現(xiàn)中國夢提供了正確方法和途徑。

      首先,“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我們黨進行科學決策及保障政策有效落實的基本方法。實現(xiàn)中國夢的航程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作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只有在改革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具備充分的科學決策能力及政策執(zhí)行力,正確處理好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的關系,才能保障中國夢的實現(xiàn)。而無論是科學決策,還是推動政策的落實,都需要領導干部“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深入群眾和基層,與群眾打成一片,進行扎實細致的調查研究,尊重和吸收群眾的意見建議。之所以要“從群眾中來”,主要是因為群眾的實踐是我們黨認識的源泉,又是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力量;群眾的認識、經驗最接地氣,群眾的建議和意見中通常蘊含著解決問題的要害因素。共產黨人只有虛心地向群眾學習,善于總結、提煉群眾的經驗與訴求,才能形成科學的認識和決策。之所以要“到群眾中去”,是因為黨的政策主張只有轉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才有真正意義。群眾的自覺行動一般情況下不可能自發(fā)形成,需要組織和引領。黨只有深入群眾、組織群眾、啟發(fā)群眾,黨的政策主張才能得到群眾的理解和認同,進而變?yōu)槿罕姷淖杂X行動??梢钥闯?,與西方流行的各種公共參與模式相比,“群眾路線可以說是一種逆向參與模式;它所強調的是,決策者必須主動深入到人民大眾中去,而不是坐等群眾前來參與?!保?1]這已成為中國式民主的鮮明特色。

      其次,“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為實現(xiàn)中國夢提供了力量凝聚的保障。人民群眾中蘊藏著無窮的力量,但如果沒有先進的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和工作路線作指導,就不可能有效挖掘、利用這種力量,它往往處于壓抑和潛在狀態(tài),近代中國歷史的曲折發(fā)展充分證明了這一點?!皬娜罕娭衼恚饺罕娭腥ァ迸c民主集中制的原則息息相通,強調尊重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有利于保障干群之間的平等、和諧關系,為黨有效地把群眾組織起來,集思廣益、群策群力,順利貫徹黨的方針政策,提供了具體而有力的指引。領導干部只有與群眾打成一片,真誠、平等地對待群眾,才能贏得群眾理解、認同,減少干群之間的思想、心理距離,才能做好群眾工作,使群眾發(fā)揮出更大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能量。

      再次,“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為實現(xiàn)中國夢提供了可靠的領導和組織保障。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核心,必須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才能為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xiàn)中國夢的偉大目標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和組織保障,而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一個基本途徑就在于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劉少奇在《論黨》一文中曾深刻指出,黨的群眾路線“就是要使我們黨與人民群眾建立正確關系的路線”。[12]在深入群眾、與群眾打成一片的過程中,黨的各級領導干部能夠逐步樹立牢固的群眾觀點,增進對群眾的理解和與群眾的感情,使自身的思想心靈得到凈化,才干不斷提高,成為德才兼?zhèn)涞念I導者。人民群眾主要通過黨的領導干部的行動了解黨、認識黨、考察黨。只要黨的各級領導干部心里裝著人民,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誠心誠意為人民謀利益,黨的領導能力和執(zhí)政基礎就能夠不斷得到提高和加強,實現(xiàn)中國夢就獲得了強有力的領導和組織保障。

      四、實現(xiàn)中國夢過程中踐行群眾路線的著力點

      與30多年前相比,當前我國改革進入了“啃硬骨頭”、“涉險灘”階段,黨所面臨的長期執(zhí)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huán)境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但只要我們黨始終踐行群眾路線,堅定地與人民群眾站在一起,依靠群眾、服務群眾,就能夠激發(fā)、凝聚億萬群眾的力量,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zhàn),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一)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現(xiàn)實的民生問題為重點,滿足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增進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凝聚力、感召力

      民生連民心,民心聚民力。民生問題直接影響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及對黨和政府認同感。抓住了民生問題,就抓住了貫徹群眾路線的關鍵。貫徹群眾路線,開展群眾工作,應該從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xiàn)實的民生問題入手,下大氣力解決好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群眾是最講實際的,不解決群眾的實際問題,就難以取得群眾的信任,贏得群眾的支持和擁護。當前我國正處于新的戰(zhàn)略機遇期,經濟發(fā)展態(tài)勢良好。全國財政收入連續(xù)多年高速增長,且增速高于GDP增長,2013年達到12.91萬億元,表明國家積累了較為雄厚的財政實力,解決突出的民生問題正當其時。實行民生政治已成為黨在新時期最重要的意識形態(tài)。因此,我們必須千方百計幫助群眾解決最關心的現(xiàn)實問題,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不斷改進公共服務方式,在教育、住房、醫(yī)療、社會保障、就業(yè)方面不斷取得新進展。要始終堅持民生為先、民生為重、民生為本,堅持把有限的資源向困難群眾傾斜、向農村傾斜、向基層傾斜、向社會事業(yè)傾斜,不斷縮小收入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使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

      (二)不斷增進人民群眾對公共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和監(jiān)督權,激發(fā)人民群眾投身改革發(fā)展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

      目前我國的改革發(fā)展面臨著許多復雜艱巨的難題和任務,更應該深入踐行群眾路線,充分發(fā)揮人民群眾中蘊藏的智慧和力量。群眾路線是中國政治邏輯中民主的基本概括與本質。我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群眾在國家事務中的主體作用,聆聽人民群眾的探索經驗和建議呼聲,使人民群眾真切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激發(fā)人民群眾為民族復興努力奮斗的責任動力和創(chuàng)造能量。從黨的歷史經驗來看,貫徹群眾路線在實踐中往往容易局限于思想教育、組織要求層面,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和隨意性,缺乏制度和規(guī)范的保障。目前,我國正從權力社會轉向權利社會,群眾的權利意識逐漸增強,群眾的權益表達將成為社會常態(tài)。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應該將群眾路線的民主精髓長效化、常態(tài)化,探索通過制度建設保障群眾自身權益,特別是要實現(xiàn)群眾路線與民主政治的有機結合。鄧小平曾指出,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我們必須完善聯(lián)系和服務群眾的制度建設,暢通人民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渠道,諸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治協(xié)商制度、基層民主自治制度以及信訪制度、聽證制度、信息公開制度、民意調查制度等,保障人民群眾對公共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和監(jiān)督權,推動黨的民主執(zhí)政、科學執(zhí)政和依法執(zhí)政,為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創(chuàng)造健康的制度和機制環(huán)境。

      (三)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題加強黨的作風建設,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實現(xiàn)中國夢,關鍵在黨,關鍵在人。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黨的作風,關系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我們應當緊緊圍繞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內容,著力改進黨的作風,以優(yōu)良的黨風凝聚民心民力。牢固樹立群眾觀點是前提。當前有些部門做決策,往往過多地考慮本部門利益,或熱衷于聽取學術專家、業(yè)界精英的觀點看法,而忽視理解基層百姓內心最真實的想法與期待,最終不免引起群眾的不滿,這也是近些年我國社會矛盾和問題突出的重要原因之一。為此,應從完善考評機制和強化理想信念教育著手,引導黨員干部在思想和感情深處樹立群眾觀點,真正把人民群眾當主人、當先生,把政治智慧的增長、執(zhí)政本領的增強、領導藝術的提高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的實踐沃土中。提高做群眾工作的能力是關鍵。黨員領導干部應該探索、鉆研市場經濟條件下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guī)律,既要傳承優(yōu)良傳統(tǒng),更要有現(xiàn)代性思維。在當前改革的攻堅階段,舊的利益格局逐漸被打破,新的合理利益格局尚未形成,人們容易產生思想困惑、心理失衡、情緒波動。我們必須高度關注各階層和群體的思想心理動態(tài),善于運用說服教育、民主協(xié)商、服務引導的辦法處理各種社會利益矛盾。最大限度地尋求改革共識,集聚推進改革發(fā)展、實現(xiàn)中國夢的社會正能量。

      [1][5]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320.

      [2]習近平.扎實做好保持黨的純潔性各項工作[J].求是,2012,(4).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73,374.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04.

      [6]列寧全集:第 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03.

      [7]鄧小平文選: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0.

      [8]習近平.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深化改革朝著十八大指引的改革開放方向前進[N].人民日報,2013-01-02.

      [9][12]劉少奇選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53,348.

      [10]李北方.黨內不能形成貴族階層[J].南風窗,2014,(1).

      [11]王紹光.不應淡忘的公共決策參與模式:群眾路線[J].民主與科學,2010,(1).

      猜你喜歡
      群眾
      云治理”要貼近群眾
      多讓群眾咧嘴笑
      當代陜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8:22
      始終將群眾感受放在首位
      公民與法治(2020年3期)2020-05-30 12:29:56
      堅持艱苦奮斗,密切聯(lián)系群眾
      情牽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
      人大建設(2018年10期)2018-12-07 01:13:56
      “群眾來求助”等十六則
      為群眾美好生活執(zhí)著追求
      人大建設(2018年1期)2018-04-18 11:29:59
      決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
      人大建設(2017年3期)2017-07-21 11:01:18
      進化了的吃瓜群眾
      暢通“最后一公里” 解決群眾出行難
      學習月刊(2016年2期)2016-07-11 01:52:52
      屏东县| 前郭尔| 曲阳县| 民乐县| 定西市| 古丈县| 台中市| 绿春县| 和平县| 奉化市| 迁西县| 东平县| 民丰县| 德阳市| 富锦市| 日喀则市| 远安县| 吉隆县| 依兰县| 林西县| 栾川县| 靖州| 西峡县| 广平县| 胶南市| 酒泉市| 额济纳旗| 郓城县| 冕宁县| 龙胜| 崇阳县| 花垣县| 双桥区| 原平市| 望都县| 新泰市| 阳谷县| 四会市| 洪湖市| 安丘市| 依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