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語言演變視角下日耳曼民族的語言態(tài)度研究——以盎格魯撒克遜人為例

      2014-12-03 12:28:20
      貴州民族研究 2014年8期
      關鍵詞:盎格魯拉丁語諾斯

      張 威

      (長春師范大學,吉林·長春 130032)

      一、引言

      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民族。從歷史上看,日耳曼民族的分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語言——英語又是比較典型的經過復雜演變過程而最終形成的語言,這非常有利于我們從語言演變的視角研究語言態(tài)度。

      在開始研究之前,有必要給語言態(tài)度下個定義。我們不妨首先來回顧一下前人有關語言態(tài)度的研究成果。費雪曼和阿根伊斯討論了傳統(tǒng)上對立的兩種對語言態(tài)度的定義:第一種是從精神性的角度定義的,認為語言態(tài)度是“精神上的愿望”;另一種從行為學的角度定義,認為語言態(tài)度是“明顯的行為或反應”[1]。愛德華認為語言態(tài)度是“對一種語言的贊同或不贊同的意向”,這種“意向”包含了對某種行動的感覺、思想和傾向的集合。[2]顯然,這個定義涵蓋了前面所說的精神和行為這兩方面的定義。許多語言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普遍認同的一個觀點是,語言態(tài)度是比較穩(wěn)定、不容易改變的。他們認為,一旦一個人形成某種語言態(tài)度,它就自然而然地扎根于此人的個性當中,對他整個語言表達方式產生影響。[3]游汝杰,鄒嘉彥認為語言態(tài)度是“人們對某種語言的價值和行為傾向”,他們認為決定語言態(tài)度的因素有三個方面:第一,社會地位;第二,使用此語言的必要性;第三,語言感情傾向。[4]綜合前人的研究發(fā)現,語言態(tài)度實際上可以歸結為對是否使用某種語言的意愿和傾向,而影響這種意愿或傾向的因素是復雜的。

      目前國內對語言態(tài)度的研究,有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分析的,也有從語言學習和使用的角度調查研究的。本文別開生面地以語言演變的歷史為背景,從已經發(fā)生的史實中尋找語言態(tài)度的身影。

      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語言演變開始于5世紀,依次經過古英語、中古英語時期,最終演變?yōu)楝F代英語,在演變進程中分別受到了拉丁語、希臘語、古諾斯語、法語、荷蘭語、葡萄牙語、西班牙語和其他許多非歐洲國家語言的不同程度的影響,以至于現代英語已經成為一種完全孤立的語言,與同屬于日耳曼語系的其他語言大相徑庭。下面我們按照語言演變的順序依次分析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語言態(tài)度。

      二、盎格魯撒克遜人在語言演變過程中的語言態(tài)度

      (一)盎格魯撒克遜人對凱爾特語的態(tài)度

      5世紀,盎格魯撒克遜人占領了不列顛,將原住民凱爾特人驅逐到了偏遠地區(qū)。我們發(fā)現,凱爾特語并沒有對古英語產生很大影響,并且這些極其有限的影響一方面只發(fā)生在地位較低的詞匯上,另一方面主要集中于不列顛島的地名,比如“Thames”,“Wight”等。[5]我們知道,這主要是由于盎格魯撒克遜人此時的身份是統(tǒng)治者,是上層階級,他們往往不屑于從底層的被壓迫者那里學習。在后面的研究中我們將會發(fā)現,這符合歷史的一般規(guī)律。

      (二)盎格魯撒克遜人對拉丁語的態(tài)度

      盎格魯撒克遜人占領不列顛后,在羅馬傳教士的影響下接受了基督教。因為拉丁語是基督教教堂用語,因而在此時期一些跟教會有關的拉丁語詞匯進入古英語,這些詞包括apostle(傳教士),deacon(執(zhí)事),demon(邪念),pope(教皇),school(學校)等。然而,當時的古英語只由少數富人掌握,仍然很不完善,并未用于寫作,所有書籍都是用拉丁文寫成的。由于羅馬傳教士的影響,到阿爾弗雷德大帝統(tǒng)治時期,英格蘭已經成為歐洲的學術中心,人們從各地來到英格蘭學習。但是要閱讀書籍得首先學習拉丁語,非常不方便。阿爾弗雷德大帝于是命人將許多書籍翻譯成古英語,古英語真正用于寫作并廣泛流傳開始于此。歷史告訴我們,語言往往產生并首先流行于上層社會,此時所謂的語言態(tài)度也僅指上層社會的語言態(tài)度。盎格魯撒克遜人比較樂于接受教會中使用的外族語言,這表明一種神圣性和必要性。基于同樣的原因,盎格魯撒克遜人對之后諾曼底法語在教會中的使用也表達了積極的態(tài)度。

      (三)盎格魯撒克遜人對古諾斯語的態(tài)度

      9世紀前后,斯堪的納維亞的維京海盜侵入不列顛東北地區(qū),并在此定居,與盎格魯撒克遜人通婚,這使得斯堪的納維亞的古諾斯語成了不列顛北部的日常用語。后來,斯堪的納維亞人成了盎格魯撒克遜英格蘭的統(tǒng)治者,大量古諾斯語詞匯涌入古英語,對英語演變造成了較大影響。例如,古英語中第三人稱復數代詞都以/h/音開頭,而現代英語卻都以/音開頭(they,them,their),這是因為古英語中第三人稱復數代詞已全部被古諾斯語中的相應詞替換。有時,新借入的古諾斯語詞匯并沒有完全取代原來古英語的相應詞匯,而是與之并存,如古諾斯語skirt與古英語shirt是同義的,但這兩個詞卻都保留了下來。但是,跟凱爾特語和拉丁語對古英語的影響不同,由于古諾斯語跟古英語同屬日耳曼語系,發(fā)音和詞匯都比較相近,因此這一時期盎格魯撒克遜人對古諾斯語的使用主要表現在日常詞匯的混用,即將古諾斯語中的詞匯借來與古英語本有的同義詞相互混用,而不像之前對凱爾特語和拉丁語時那樣,僅限用對方的詞匯來補充自己本來沒有的詞匯(如吸收凱爾特語里不列顛島上的地名和拉丁語里的基督教會詞匯)。古諾斯語是作為統(tǒng)治階級的語言被吸收進古英語的,我們看到,盎格魯撒克遜人對古諾斯語是欣然接受的,不過這種接受僅限于一些日常用語,而并沒有像我們接下來將看到的對諾曼底法語那樣全方位地吸收。這一方面可能是由于盎格魯撒克遜人并不認為海盜出身的斯堪的納維亞人有比他們更先進的文化,因而不屑于吸收除了必需的日常用語之外的其他詞匯;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古諾斯語與古英語同屬日耳曼語系,相似度高,而且斯堪的納維亞人與盎格魯撒克遜人通婚,他們生活在雙語環(huán)境中,日常生活中雙語互用,而不需要專門從古諾斯語借入詞匯。

      (四)盎格魯撒克遜人對諾曼底法語的態(tài)度

      諾曼底公爵威廉姆統(tǒng)治英格蘭時期,諾曼底法語對英語產生了空前影響。在這一時期,英格蘭貴族統(tǒng)統(tǒng)使用法語,法語也成為英格蘭政府的官方語言,在法庭、議會、學校等場所廣泛使用。由于基督教會的高層職位都由威廉姆的親信擔任,法語在教堂里也獲得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諾曼底的藝術家、僧人、牧師、軍人、商人和工人等各行各業(yè)的一大批人都跟隨威廉姆公爵來到英格蘭定居,法語已然成為整個經濟社會的通用語。另外,由于威廉姆同時是法國諾曼底公爵,其統(tǒng)治領域橫跨英吉利海峽,這使得英法之間的貿易往來變得尤為密切,講法語的人儼然成了國際公民,而講英語者的活動范圍則只能局限于英格蘭的土地。文學是法語的專利,因而在這一時期并沒有很多法語文學詞匯進入英語。不過,與斯堪的納維亞統(tǒng)治時期不同,諾曼底法國擁有先進的文化,這使得英格蘭上層社會積極向統(tǒng)治階級靠攏,并以講法語為榮。

      英法關系破裂以后,英語取代法語作為議會和法庭的工作語言。突然之間,英格蘭的統(tǒng)治者們從法國人變成了英格蘭人,因此也不得不開始習慣于說英語。在碰到不會用英語表達的概念時,他們仍然使用法語表達。同時,希望躋身上層社會的英格蘭人也模仿他們使用法語。在這一時期,有約1萬個法語詞匯進入英語,其中四分之三的詞匯直到今天仍在使用。這些外來詞匯有來自政府部門的,如parliament(國會),minister(部長),territory(領土),council(委員會),power(權力)等;有來自金融行業(yè)的,如treasure(財富);有關于頭銜的,如duke(公爵),prince(王子),baron(男爵),noble(貴族)等;有來自軍隊的,如peace(和平),battle(戰(zhàn)役),lieutenant(中尉)等;有來自法律的,如judge(法官),jury(陪審團),court(法庭),accuse(指控)等;有來自藝術的,如tragedy(悲劇),comedy(喜?。琤allad(民歌),artist(藝術家)等;有來自醫(yī)學的,如surgeon(外科醫(yī)生);有關于烹飪的,如dinner(宴會),supper(晚餐),sauce(調味汁)等;有來自教堂的,如religion(宗教)。實際上,所有這些行業(yè)的名字本身也統(tǒng)統(tǒng)來自法語,包括government(政府),finance(金融),military(軍隊),law(法律),art(藝術),cuisine(烹飪)等。

      在這時的英格蘭,對英語和法語的使用體現了社會地位的高低。比如beef(牛肉),mutton(羊肉),pork(豬肉),venison(鹿肉)等表示肉食品的詞均來自法語,而cow(牛),sheep(羊),pig(豬),deer(鹿)等表示動物的名詞卻都是英語。這是因為吃肉的往往是講法語的上層社會的人,而蓄養(yǎng)牲畜的卻主要是下層社會的說英語的人。一種動物和它的肉居然用不同的詞來表達,這種情況在其他語言里是非常少見的。英格蘭雖然擺脫了法國的統(tǒng)治,卻仍保留了法國帶來的先進文化,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也自然而然地留傳了下來。在英格蘭,講法語一直是上流社會的象征。盎格魯撒克遜人為了迎合統(tǒng)治階級,也積極學習使用法語,這是此時期法語詞匯大量進入英語并得以留傳至今的根本原因。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語言態(tài)度是積極向統(tǒng)治階級的語言靠攏的。

      (五)盎格魯撒克遜人對拉丁語和希臘語的態(tài)度

      拉丁語是宗教和學術的首選語言。盡管諾曼底法語對英語的影響非常大,以至于將英語的詞匯量從35000擴充到了45000,但與接下來拉丁語對英語的影響相比又顯得相形見絀。

      在文藝復興時期,拉丁語是歐洲的標準教學語言,文學和修辭學方面的學者們都精通拉丁語。任何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都能熟練使用希臘語和拉丁語,并且常常選擇用拉丁語來書寫。比如,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就全部用拉丁文寫成的;約翰·彌爾頓、約翰·鄧恩這些稱得上是英語散文和詩歌大師的作家們也使用拉丁文書寫。而英語則備受詬病,被認為是粗鄙的、野蠻的,無法充分表達高雅的思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英語詞匯里缺乏語法、邏輯、修辭、算法、天文和地理等基礎學科的專業(yè)術語,而這些又是文藝復興時期文化人之間閑談的基本話題。另外,用英語寫成的文獻中也沒有值得稱贊的著作,因而無法充分證明英語也可以是一種“稱職”的學術語言。由于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特點是人們對古希臘羅馬時期的著作重新燃起興趣,而這些著作又都是用拉丁語或希臘語寫成的,因而拉丁語和希臘語自然而然為人們所熱衷。盎格魯撒克遜人在當時的大環(huán)境下不免對并不成熟的本族語言——英語產生不滿甚至厭惡之情。

      (六)盎格魯撒克遜人對巴黎法語的態(tài)度

      文藝復興時期,法語依然是很有地位的語言,是貴族階級之間以及情人之間的首選語言。不過這時的法語已經不同于威廉姆公爵時期的諾曼底法語,這時的法語叫做“巴黎法語”。英格蘭貴族孩子從小就開始上“有禮貌的”法語課,但此時已經是作為外語來學習了。法語在法庭中仍保留了一段時間,因為律師們并不希望他們的工作語言太容易被聽懂,以保證他們工作的“壟斷”地位。在受過教育的英格蘭人眼中,法語是“愛的語言”。

      (七)盎格魯撒克遜人對其他歐洲語言的吸收

      除了拉丁語、希臘語、古英語和法語,這一時期英語跟歐洲一些航海國家的語言也有比較廣泛的交流。實際上,早在中古英語時期,由于商品的進口,英語已經吸收了一些遙遠國家的語言,比如cinnamon(肉桂)來自希伯來語,musk(麝香)來自波斯語,lemon(檸檬)來自阿拉伯語,silk(絲綢)來自漢語,pepper(辣椒),sugar(糖),indigo(靛藍色),ginger(姜),sandal(檀香木)來自印地語,damask(錦緞)則是以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命名的。日益頻繁的貿易往來導致其他歐洲語言進入英語,特別是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另外,由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船隊往來于世界各地,他們在帶來全球各國的商品的同時,也通過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引入了許多非歐洲國家的語言,來自這些語言的詞匯首先進入西班牙語或葡萄牙語,再進入英語,比如yam(甘薯),cocoa(可可),canoe(獨木舟),hammock(吊床),hurricane(颶風)等。

      (八)盎格魯撒克遜人對殖民地語言的態(tài)度

      隨著英國的持續(xù)擴張,盎格魯撒克遜人已經在美洲、印度、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和非洲建立了殖民地,英語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語言。除了在不列顛島上流行的幾種口音保持了相對穩(wěn)定外,各殖民地的英語都與當地語言有所交流,適應了當地語言讀音和詞匯的特點而發(fā)生演變。在印度的英語吸收了一些印地語:curry(咖喱),bungalow(平方),dungaree(粗棉布)等。在美洲的英語受當地土著語言影響,從中吸收了一些地名和動植物名,如hickory(山胡桃),Ohio(俄亥俄),Massachusetts(馬塞諸塞),Mississippi(密西西比),Connecticut(康涅狄格)等。但是,無論是在印度還是美洲,英語都幾乎沒有因受當地文化影響而吸收新詞匯,這跟之前對拉丁語、希臘語和法語的吸收形成鮮明對比。我們知道,入侵者的文化占據優(yōu)勢,因而就像羅馬人和盎格魯撒克遜人對凱爾特人統(tǒng)治時期一樣,此時英國人在殖民地上仍說著自己的母語,并不屑于向被統(tǒng)治者學習除了必需的地名和人名之外的詞匯。

      三、結語

      通過對盎格魯撒克遜人語言演變過程的詳細解讀,我們發(fā)現其語言態(tài)度具有極其復雜的特性。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語言態(tài)度受到文明程度、社會地位、使用人口多寡、經濟發(fā)展程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語言演變過程中,盎格魯撒克遜人無不表現出對先進文明、上層社會、使用人口占多數、經濟發(fā)展迅速的民族的語言積極接受的態(tài)度,以及對落后、低層、少數、經濟發(fā)展緩慢的民族的語言的排斥態(tài)度。語言態(tài)度對一個民族的語言使用和演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當一個民族的人對某種語言有積極的態(tài)度時,該語言才可能被此民族采用,并對此民族的語言產生影響。

      [1]Agheyisi R,Fishman J A.Language attitude studies:A brief survey of methodological approaches[J].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1970:139.

      [2]Edwards J R.Language attitude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among English speakers[J].Attitudes toward language variation,1982:20-33.

      [3]Berry J W,Kim U,Power S,et al.Acculturation attitudes in plural societies[J].Applied psychology,1989,38(2):185-206.

      [4]游汝杰,鄒嘉彥.社會語言學教程[Z].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83).

      [5]Tristram,H.L.C.(ed.).1997.The Celtic Englishes(Anglistische Forschungen 247).Heidelberg:Winter.

      猜你喜歡
      盎格魯拉丁語諾斯
      環(huán)球掠影
      世界博覽(2024年11期)2024-06-14 09:13:53
      拉丁語在東羅馬帝國消退緣于實際使用需求的減少
      論勃艮第公國對百年戰(zhàn)爭后期階段的影響
      德國歷史學派對“盎格魯—撒克遜”經濟學的批判及啟發(fā)
      以意大利傳教士為例淺談孔子思想在歐洲的傳播
      現代交際(2017年3期)2017-05-03 12:02:12
      被選中的史詩:《貝奧武甫》手稿經典化歷程考略
      “送花”
      金融危機背景下對“盎格魯-撒克遜”模式的重新審視
      探索(2009年3期)2009-08-17 03:34:08
      安德魯的拉丁語課
      女子文摘(2009年3期)2009-06-24 08:57:59
      “本”、“體”、“本體”詞源考
      滁州市| 永仁县| 肃北| 济南市| 金坛市| 准格尔旗| 临海市| 仙游县| 右玉县| 永清县| 伽师县| 板桥市| 罗甸县| 钟山县| 枞阳县| 屏东县| 河池市| 从江县| 开化县| 浦东新区| 五家渠市| 田阳县| 龙口市| 马公市| 镇雄县| 嵊州市| 钟山县| 西峡县| 林芝县| 张家界市| 长兴县| 句容市| 隆安县| 陇西县| 鄂托克前旗| 武穴市| 邢台县| 石城县| 安仁县| 安顺市| 银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