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青
(西北師范大學西北少數(shù)民族教學發(fā)展研究中心,甘肅 蘭州 730070)
在人類文化中,藝術較早發(fā)展起來,具備了自身的核心理論和完整體系。藝術與武術的源頭存在著很多的相似性,其中某些特質是同源的。根據(jù)生物進化論的觀點,基因是決定進化的先決因素,“社會文化進化”理論也與此相同??ㄎ鳡栐凇度苏摗分蟹治鋈祟惿鐣械纳裨?、宗教、語言、藝術、歷史、科學等領域后,得出前三者存在著穩(wěn)定化趨勢,保留著濃厚的傳統(tǒng)特質,而后三者卻表現(xiàn)出強烈的變革和創(chuàng)新,每個時代都有所重大的發(fā)展和變化的結論[1]??ㄎ鳡枦]有涉足人類的體育,更不可能研究武術,體育和武術在創(chuàng)新、開拓、發(fā)展和變化方面表現(xiàn)得非常突出,競爭促使它不斷超越自我和對手,相關運動技術日新月異。因此,追求創(chuàng)新和超越是藝術和武術共同的基因。相近的基因其進化的程度會根據(jù)后天的變異,或突變等外緣因素影響和作用產生分歧、分野、分類、分層。然而,武術始終沒有“進化”成能夠與藝術抗衡的文化形態(tài)。目前,武術學科所以落后于藝術學科,應該是后天環(huán)境綜合影響所致。
武術學科“進化”程度有限,關鍵問題在于內緣性變異力量不足,外緣性的作用難以發(fā)揮作用。后天的環(huán)境影響多為外緣性條件影響因素,它們必須通過內緣性變化產生實質性的改變,所以本文認為武術學科的發(fā)展滯后主要原因應該歸結于內緣性的障礙。
從武術的“進化”歷程看,它從初期的身體活動,到“進化”成型的身體行為,僅僅局限于人體,較少突破人類肢體行為的桎梏。如果說武術起源或發(fā)展初期,人類的所有身體活動都是武術的源頭或宿體,那么在這個階段,武術這種類型的身體活動是一種生物有機體的隨意肢體動作,是生物的本能運動能力,或者是基于本能基礎上的肢體活動,此時武術的技術和動作多是以簡單實用的自衛(wèi)、進攻內容,這些內容在生物界普遍存在,可以說是本能活動。當這些身體活動轉變?yōu)槿擞幸庾R的肢體動作、以鍛造人的后天運動能力為主體的特殊身體活動來完成人類特定目標的行為后,才成為人類獨有的肢體文化表達方式——武術。這個階段的武術,將原始的本能技擊動作進行了演化,出現(xiàn)了更加合理、有效的方法,還大量地使用只有人才能擁有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和使用工具的能力,比如兵器的使用。武術在初步形成階段,首先發(fā)展起來的恰恰是劍、矛、戈、鉞等兵器,隨后是拳術和套路,這充分說明武術處在被人化過程之中。身械之間、技擊動作之間的動作連接,以及為了便勤手足增強攻防實效而反復地習練方式,形成了相應的套路,都是武術“進化”的歷程。人類的身體活動與身體行為的區(qū)別還可以從狩獵與射擊競賽、跑步與百米競賽等例子中,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的差異,前者是身體活動,后者是身體行為。在人類文明早期,人與人的搏斗,幾乎沒有地域、民族、國家間的區(qū)分,但凡是人類對搏斗的技術總結,各個族群都有,只是表現(xiàn)形式,稱謂各異而已。然而發(fā)展到后來,只有中國產生了武術。這就是中國人在總結搏斗技術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加入了中國文化元素。比如“君子無所爭”,在禮讓三先等“智”和“仁”措施后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表現(xiàn)出“勇”。由此武術與西方搏擊術大為不同,表現(xiàn)出獨一無二的融套路、功法、搏擊于一體的特色。然而,無論“進化”程度如何,武術始終糾纏于肢體行為之中不能自拔,時至今日我們看到的武術依然是以肢體行為為主體的運動,使用的器械依然是冷兵器時代的刀槍劍戟,缺少超越肢體行為的文化表現(xiàn)。而西方體育在進化過程中,卻不斷地提升自身的文化,使之成為人體文化,并超越肢體成為社會文化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體育變革、升華為競賽活動,將體育納入到人的本質力量挖掘體系之中,成為人們發(fā)現(xiàn)人類的能力和潛質,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載體。藝術也從開始的記述手段,發(fā)展成為人的意識表達和價值實現(xiàn)的載體。武術缺乏自覺地提升意識,面對武術的失落,即使有馬良的新武術、長拳運動、競技武術、武術進學校等等變革也沒有將武術提升至文化層面。武術依然保守地將缺失了社會生存背景的技擊作為永恒的本質,維持在“打”與“被打”的肢體行為狀態(tài),這與原本具備的超越與創(chuàng)新基因相去甚遠,更與時代脈絡難以吻合。武術只有走出肢體行為的桎梏,奔向人體文化的殿堂才會有“進化”的可能。
武術學科沒有形成人類不可替代的文化層面價值,很少系統(tǒng)地升華出形而上的精神。遺傳學大師西奧多修·朶贊斯基曾坦言:“人類的基因在人類進化中已經把他的頭把交椅讓給全新的、非生物學的或超有機體的動因——文化?!痹谌祟惿鐣?,藝術作為文化強音始終左右著一個民族的精神,正如謝林所言:美是“有限地呈現(xiàn)出來的無限”。求美、趨善驅使著一個民族的文明進程。但是,缺乏文化含量的武術只是階段性地影響了人們的尚武崇義、懲惡揚善意識或精神。這種上古時代的精神存在局限性,時過境遷其價值便失去了應有的光芒,難以得到世人持久地認同。特別是武術“進化”過程中,將曾經注重文而化之的“道”,逐步讓位給武而導之的“術”,恰好顛倒了文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使武術越發(fā)失去了被普遍認同的文化魅力。我們回到體育界進行同質比較,可以看到西方體育在“進化”過程中,逐步凝練出“更高、更快、更強”的精神,影響著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日本的空手道、韓國的跆拳道,其“術”遠不及武術之“術”,但其“道”卻遠超武術之“道”。武術學科至今也沒有凝練出類似的精神。西方體育的價值觀已經滲透于社會,成為現(xiàn)代人的一種價值追求。武術暗含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精神沒有得到充分體現(xiàn)和凝練,武術沒有升華出左右國人或世人意識的形而上的思想。作為武術特有的中國式倫理標志性“產品”——武德也僅僅剩下了“抱拳禮”,僅此一點不足以被世人認同而影響社會風尚。所以,在武術學科發(fā)展過程中,武術精神的凝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武術學科應該遵循“由技至道”的文化發(fā)展之路。
其實,武術在中國濃郁的文化底蘊孕育下,蘊含著深厚、獨特的精神價值,比如“健身修心、德技雙馨、成己兼善”便是武術的精神所在。所謂“健身修心”恰好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下,天人合一、以人為本在武術中的特化,為世間少有的主客合一的文化表現(xiàn)。從事武術活動,不僅能夠強健有機體,更能磨練人自強不息的意志,充分體現(xiàn)人的主體地位和價值。所謂“德技雙馨”是指在道德人本、尚義尊利指導下,通過武術使人在道德水準和競技能力兩方面都得到均衡發(fā)展,達到一個至真、至善、至美的成己及人的境界。所謂“成己兼善”強調的是每個個體在完善自我的同時,更要以群體和國家的利益為重。“文化價值是優(yōu)化、提升人的生命存在的價值,是促進人‘更是人’的價值?!保?]在經歷了自然、宗教、經濟價值洗禮后,這種關注人本價值的,尚未被普遍認同的武術精神是中國對人類文化的貢獻,是值得不斷提煉、完善和推廣的普世文化精神。
武術學科缺乏歸納自身理論,沒有形成獨特的核心理論,更缺乏完善的理論體系。武術學科中很多理論是采借而來,與武術實踐融合程度有限,自身很少產生獨立的理論,沒有形成核心支柱型的理論體系。特別是其中關鍵的基礎問題尚未得到很好解決,如武術的本質、概念尚不明了。假設,武術是以技擊為本,那么技擊的原理何在?技擊的核心理論是什么?是否能夠運用運動生物力學的原理去解釋所謂的“氣沉丹田”。技擊的現(xiàn)實社會存在背景何在?一種事物的本質應該是決定該事物與它事物區(qū)別的主因,那么武術技擊與自由技擊的區(qū)別是什么?在此基礎上,如何給武術進行界定?一系列的問題有待于人們去探尋。人們普遍認為武術充分借助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陰陽、五行、八卦等理論,建立了自身的理論體系。可是,這些理論沒有很好地解釋武術原理。比如,相生相克的理論并沒有揭示武術攻防技術原理,僅僅是一種牽強附會的表述。要知道人是活的,徒弟絕不是在師傅教授某一招法時的“木頭人”,他會在受到攻擊時本能地躲避或還擊?;逎奈湫g拳譜、秘笈很難全息地展示武術技術,更難以表現(xiàn)武術的技術運動機制,卻使武術學科蒙上了玄虛和神秘的陰影。對于這些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往往沒有得到應有的質問。恰如國人很容易忽視“數(shù)是什么?”,而在古希臘,畢達哥拉斯學派給出了“數(shù)”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數(shù)沒有形體,而且本身不運動變化,故是更高一級的“實在”[3]。凡事必須追本溯源,將事物結構探究明白,人類文明進化實際上是一個不斷澄清、證明存在客觀構成要素的歷程。被中國武術大談特談的“氣”,卻始終未知“氣”為何物,1779年英國化學家普里斯特利發(fā)現(xiàn)“氣”中的主體成分之一是“氧”。在中國文化中,所謂的探究僅僅停留在宏觀層面。汪茂和在《中國文化概論》中精辟地分析了中國傳統(tǒng)科技思維受制原因時講到:“中國古代的科學中也的確形成了一些杰出的理論,如天人學說、元氣學說、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等,但這些理論是功能普適型的理論,普適于天地萬物以及人事和人身。這種高度普適性的理論,雖也可以用來籠統(tǒng)地、模糊地解釋一些自然現(xiàn)象,可當它一旦成為一種以不變應萬變的律條時,也就成了人們對自然界進行具體的、有分析的探討的束縛力量,最終成為人們深刻認識事物本質、形成科學性專門理論的障礙?!保?]因此,我們認為武術學科并未能夠借助傳統(tǒng)文化構建自身的理論體系,從中得益的僅是相關個別拳種的發(fā)展,整個武術學科受益不大,反而成為學科發(fā)展的屏障。
在自然科學高度發(fā)達和普及的今天,這種缺失科學理論支撐的學科已經缺少了生存空間。假使武術的屬性已經衍生為健身娛樂,那么武術對人體健康影響的生理指標是什么?在擁有廣泛可選健身項目的今天,民眾們?yōu)楹我x擇武術進行健身,必然會追問習練武術增進健康的科學原理是什么。不能科學地回答這類問題,如何吸引更多的人群習練武術,武術沒有了廣泛的社會基礎,自然難以實現(xiàn)文化傳承,更無從談及武術學科的“進化”。另外,武術學科內部發(fā)展極不平衡。在武術學科中,技術體系較為完善,各門各派,技術體系龐雜,各種技術均有一套自身的習練方式和方法,不過缺乏較為統(tǒng)一的具有武術技術體系中普適性的基本功、基本技術的練習模式。更為嚴重的是理論體系的失衡。在武術理論中人文理論成分遠遠重于自然學科理論。這種失衡不利于全方位地指導武術運動實踐,影響著武術學科的“進化”。體育理論中,已經擁有了建立在運動人體科學基礎上的,可以揭示體育運動運行規(guī)律的自然科學理論體系。而作為體育文化組成部分的武術卻止步于自然科學門前。武術這門特殊的學科必須借鑒這些人類文明成果的結晶,結合自身的實際,發(fā)展專門學科的完整理論體系。可惜的是,現(xiàn)在學界、武術界尚無這種意向。至少時至今日尚未看到《武術生理學》、《武術心理學》、《武術訓練學》等內容。更為嚴重的是,武術學科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難以提供成熟理論充實人類知識體系。正是由于這種匱乏,嚴重地制約著武術走向全球。
由于武術缺少全面的文化積淀,缺少必要的文化能量,武術學科的主體表現(xiàn)過于單一,未形成順應社會發(fā)展的新型系列文化形態(tài)。武術,尤其是傳統(tǒng)武術還僅僅局限于人類的肢體行為,沒有形成超越肢體行為的文化延伸,沒有能夠很充分地與其他文化相融合,形成新型的系列文化形態(tài)。如具備很強防疾治病價值的武術,沒有與中醫(yī)學、預防醫(yī)學融合成為康復武術、預防醫(yī)療武術。具備審美表演意識的武術,戀戀不舍競技場,沒有與藝術深入地結合,形成舞臺上的競藝武術。具備良好教育功能的武術,沒有特殊體系化與西方體育抗衡構成學校體育的學校武術。具備適應性廣泛的武術,恰恰沒有關注到代表時代脈搏的青少年的志趣,沒有適合于青少年的青少年武術等充分表現(xiàn)出武術學科的單一性。藝術早已突破了自身文化疆域,實現(xiàn)了藝術的跨文化融合,比如藝術與建筑的結合使遮風避雨的房舍成為永久的藝術作品,大凡蘊含了藝術成分的事物才會擁有更廣闊的空間和發(fā)展前景,如藝術與教學的結合使單純、枯燥的傳道授業(yè)解惑成為教學藝術。西方體育也突破了自身的疆域,實現(xiàn)了跨文化的融合。比如西方體育與建筑文化融合的競賽場館設施,西方體育與學校教育融合的學校體育都是成功的范例。總之,武術是一項越來越遠離人群和社會的活動內容,這種發(fā)展趨勢非??膳隆T诋斀裆鐣?,武術已經不再是人們普遍的、迫切的社會需求。曾幾何在冷兵器時期,武術是人們經常使用的“工具”,人們自覺地習練武術,為的是保家衛(wèi)園。后來在余暇生活單一的年代,武術演變成“玩具”,人們通過武術來達到娛樂的目的。時過境遷,如今可供選擇的文化產品異常豐富,武術難以成為人們無法割舍的唯一“器具”。究其根本是武術缺少全面的文化積淀,自身的文化能量不足難以產生文化能量優(yōu)勢。相對而言,藝術表現(xiàn)形式中的琴棋書畫樣樣皆通至今依然是衡量一個人高雅品質和素養(yǎng)的基本準則,博得社會成員的普遍青睞。當一種文化具備了強大文化勢能之時,它會借助這種勢能實現(xiàn)文化延伸。中國唐代的文化以其優(yōu)勢延伸到周邊諸多國度,今日美國文化以其優(yōu)勢延伸至全球。武術學科擁有良好的文化基因,在世人眼中武術是中國文化的標志,武術本應該成為中國人個個精通的人體文化,武術應該成為作為中國人的一種自豪。武術現(xiàn)在需要將自身固有的優(yōu)勢再充分融匯其他學科、領域優(yōu)勢基礎上,不斷地實現(xiàn)武術學科文化的延伸,將武術充分地滲透到其他文化之中,形成順應社會發(fā)展潮流的新型系列文化形態(tài),特別是再次回到、融入到人們的生活方式之中,才能有一個真正地發(fā)展。比如在城市化趨勢下,改造源自于鄉(xiāng)村的武術,使之“變異”后融入城市、城鎮(zhèn)民眾的生活方式之中,消除空間的障礙,實現(xiàn)武術的城市、城鎮(zhèn)空間的文化延伸[5],提供更廣的空間實現(xiàn)上述預防醫(yī)學武術、競藝武術、學校武術、青少年武術等專業(yè)領域的文化延伸發(fā)展。
武術學科在長期的發(fā)展歷程中,日漸形成了鮮明的文化生態(tài)性,正是這種文化生態(tài)性使武術學科固守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難以超越學科疆域的封閉,最終導致武術學科退化。武術學科要完善學科體系,必須實施文化適應、文化延伸戰(zhàn)略,突破文化生態(tài)性的制約,充分利用武術學科良好的文化基因,在大融合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前所未有的一統(tǒng)化、現(xiàn)代化和科技化等外緣性影響因素進行全方位的文化、學科融合,實現(xiàn)武術學科的“進化”。
目前,武術學科要根據(jù)社會進程表現(xiàn)出的全球一統(tǒng)化的生產方式,尋求在新的生產結構背景下的生存模式。當人類普遍步入工業(yè)化、后工業(yè)化階段后,生產方式日趨一統(tǒng),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工業(yè)化的重要基地之一,這樣的生產方式必然會帶來文化模式的趨同。成功一統(tǒng)化的結晶是人類文明成果,是可供文明共享的寶貴資源。因此,需在保持本土文化核心價值基礎上,以文明自覺的心態(tài)接受普世生產方式,以及由此帶來的文化模式,實施必要的文化轉型[6]。在體育領域,西方競技體育的運行模式極大地影響著中國的民族體育,武術學科受到成功的外緣性因素影響和作用出現(xiàn)變異應該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從歷時角度看,武術始終沒有拒絕接受和采借外緣性因素,從胡服騎射到倭刀改良,從流派林立到長拳獨秀,融會貫通、和而不同便是武術學科的一種穩(wěn)定特質。在信息流通便捷的時代,武術學科更應該充分采借普世的文明成果,為我所用,而非閉關自守,更不能倒退。
一統(tǒng)化的生產方式影響著人類的生活方式,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行為。曾經在體能社會階段對生產力發(fā)揮重要作用的身體活動,到了智能社會后無奈地讓位于腦力活動,身體行為的社會地位隨之下降,這種社會變遷使武術喪失了“突變”的社會條件。但也正是這種生產方式導致了人的機械化、人的異化,普遍出現(xiàn)了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文明病”。人類一統(tǒng)的健康需求呼喚身體行為,呼喚人體文化,恰是武術存在和復興的機遇所在。武術具有獨到的健身養(yǎng)生等生命塑造結構和功能,是人類追求健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充分利用這個機遇,汲取人類一統(tǒng)化文明成果,不斷健全、改造武術學科的健身養(yǎng)生體系,不斷提升武術學科健康理論體系,構建《武術預防、康復醫(yī)學》、《武術休閑理論與實踐》、《武術生活方式理論與實踐》等學科延伸結構,以增進人類健康,提高人力的健康資本為契機,實現(xiàn)武術學科的發(fā)展。
武術學科要充分地借助現(xiàn)代化的意識力量,促進武術學科建設。第一,現(xiàn)代化的開放意識能夠給武術文化提供更加廣闊的視野,以便于實現(xiàn)多元學科的交融,構建和完善武術學科體系。第二,現(xiàn)代化的進取意識能夠充分利用各種現(xiàn)代化手段促進傳統(tǒng)文化的時代適應,實現(xiàn)武術學科的社會空間拓展。第三,現(xiàn)代化的創(chuàng)新意識能夠更有效地實現(xiàn)文化延伸,增強武術學科的生存根基。
在現(xiàn)代化中最為突出的是類意識,類意識是人類共同的價值取向?!叭?,按其實踐本性來說,就是一種類存在物。”[7]在人類歷史中,出現(xiàn)過諸如西方的民主、中國的民本意識等亞類意識,這些意識是基于一定范圍內的群體意識,缺乏現(xiàn)代開放的視野,未從人類這種類存在物角度去審視人類文化。因此,絕對化的文化相對性即使在突破了自然、人為屏障后依然桎梏著人類的思想和眼界。直至現(xiàn)代化階段,人類才真正地認識到人類的類共同性。在此,“健身修心、德技雙馨、成己兼善”的武術精神作為中國的核心價值,是有益于人類文化、文明的類價值,需要進一步凝練和廣泛推廣,使之成為人類的普世價值。所以,通過類意識能夠有效地克服武術學科根深蒂固的、狹隘的師徒意識、幫派意識、民族主義意識,使武術學科以人類文明共享意識為原則進行學科發(fā)展和傳播。比如可將君子式競爭的武術以文化生活的方式推廣至人類社會生活中,使之成為強健人類體質的人類體育生活方式有機構成,通過富含禮教、仁愛、社群和責任等文化品質豐富人類精神文化。
武術學科在科學技術的幫助下,可以有效地將定性為主體的文化類型向著定性與定量相融合方向“進化”。曾是以經驗為主導的肢體行為接受科技文化的能力有限,步入現(xiàn)代社會后自然表現(xiàn)出自身科技含量不足,該因素限制了武術變異力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充分借助科學技術及其力量,武術學科不僅可以揭示神秘的人體文化之規(guī)律,更能得到科學的合理指導而進一步地發(fā)展,實現(xiàn)武術文化時代“突變”。實現(xiàn)武術學科科技化的途徑十分廣闊,關鍵在于武術群體應打開神秘、玄虛的藩籬,接受科學的洗禮??茖W研究者們應該主動地、負責任地去拯救正在隕落的民族文化珍寶。
由于武術學科以往很少與科技結合,留下了巨大的時空,這正是武術學科體系實現(xiàn)科技化的基礎。如果能夠很好地借助科技力量,武術學科可以得到超越自然時間、空間的科技化時空加速和擴容發(fā)展[8]。實現(xiàn)武術學科與科技融合的途徑可以三個層面同步實施。第一,構建武術學科理論體系的科學知識結構體系,使武術學科具備人文、自然學科交織融合的武術學科群。目前亟待創(chuàng)建的是武術自然科學理論體系,如《武術原理》、《武術生理學》、《武術心理學》等學科內容。第二,強化武術學科技術體系的身體行為運行科學規(guī)范,使武術學科技術體系具備更加合理科學的教學、訓練體系。尤其是傳統(tǒng)武術的科學化教學與訓練體系的構建。第三,加強武術學科的文化傳承科技手段的運用,使武術學科借助先進科技,以科學、合理、衛(wèi)生的人體文化傳遞為主體的傳承方式進行廣泛傳播。充分發(fā)揮科技力量,全方位地運用科技成果,利用網絡武術、武術文化手機視頻等進行深度傳播。
武術學科“進化”程度雖然不高,但是武術擁有良好的文化基因,具備良好的發(fā)展?jié)撡|。目前需要全社會高度關注、呵護、扶持中華民族文化瑰寶。武術界在促進武術學科“進化”的緊迫任務是廣泛地借鑒和融合其他學科的有益成分,將其轉化成為促進武術學科的“進化”養(yǎng)料,凝練、構建、完善武術學科技術、理論體系,以求持續(xù)地、務實地發(fā)展武術學科。
[1][德].恩斯特 - 卡西爾.人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308.
[2]孫美堂.文化價值論[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84.
[3]趙鑫珊.人類文明之旅[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585.
[4]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39.
[5]陳青.民族體育跨文化融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355-361.
[6]謝文郁.文明對話模式之爭:普世價值與核心價值[J].文史哲,2013(1):15-21.
[7]卞幕東.人類本性的“類”哲學探究[J].求索,2001(6):84-86.
[8]景天魁.時空社會學:一門前景無限的新興學科[J].新華文摘,2013(20):149-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