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財富積累和分配的因素有哪些?長期來看,我們的貧富差距是擴大了還是縮小了?財富是否越來越集中到少數人手中?未來的經濟和社會將走向何方?……法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皮凱蒂在《21世紀資本論》中,對過去3個世紀以來歐美國家財富收入的豐富歷史數據進行了詳盡探究。
自英文版出版至今,《21世紀資本論》以學術專業(yè)性書籍而長期雄踞亞馬遜暢銷書排行榜。其結論在經濟學界引起了轟動,它讓馬克思主義理論再次流行起來。那就是,如果不采取行動,資本主義就會自我毀滅。換句話說,全球財富和收入差距的擴大其實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常態(tài),只有在全球范圍內征收財富稅才能縮小貧富差距。
托馬斯·皮凱蒂
盡管我們身處世界各地,但大家要面對同樣的問題——調和經濟效率、社會公平與個人自由之間的矛盾,防止全球化及貿易、金融開放帶來的利益被少數人獨占,阻止自然資源發(fā)生不可逆轉的衰退。
中國讀者初讀時可能會覺得事不關己,甚至以為目前歐美這種日益增長的對不平等現狀的擔憂僅限于發(fā)達國家,這些富國的煩惱與中國相去甚遠,中國的要務是全力以赴發(fā)展經濟,保持20世紀80~90年代以來的迅猛勢頭,改變貧困人口的命運。
但是,盡管經濟增長與趨同的速度令人驚嘆,不能因此忘記貧富不均問題在各國都存在,而且在未來數十年里中國存在的不平等問題會日趨突顯,因為經濟增長終究會不可避免地放緩。根據官方公布的數據,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以往收入差距很小——不過這些數據不見得完全可靠。某些中國大學近來進行的調查顯示國內財富不平等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據估算,20世紀90年代及2000年初中國財富不平等的程度與瑞典相當,到2010年則上升到了接近美國的水平,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目前誰也說不準,但至少足以肯定這個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不能繼續(xù)置之不理。
至于資本/收入比,即一個國家的全部資本(土地建筑、專業(yè)勞動力、產業(yè)及金融資本之和減去負債)和國民收入之比,現狀如何?這方面關于中國的可用數據可靠性較低。但若干因素——非常高的存款率和投資率,以及過高的房價——讓人覺得,發(fā)達國家最近數十年來出現的資本/收入比升高的趨勢目前中國也存在。目前還在進行當中的對中國國民資本存量及其變化的估算似乎證實了這一趨勢,但還存在一些明顯的特殊性,主要與中國公共資本比重大有關。當前在發(fā)達國家,國民資本幾乎全部為私人資本:全都占90%以上,有些國家甚至超過100%,比如意大利的公共資本為負,也就是說其公共債務超過了公共資本,因此私人資本的比例增大。前蘇聯(lián)國家也是如此,20世紀90年代初花費巨大的氣力將幾近全部的公共資本轉給了私人持有者。
從這一點來看,中國是一個極大的特例,因為眼下在中國,公共資本似乎占國民資本的一半左右(據估算約占1/3~1/2)。如果公共資本能夠保證更均等地分配資本所創(chuàng)造的財富及其賦予的經濟權力,這樣高的公共資本比例可以促進中國模式的構想——結構上更加平等、面對私人利益更加注重保護公共福利的模式。中國可能在21世紀初的現在最終找到了公共資本和私人資本之間的良好妥協(xié)與平衡,實現真正的公私混合所有制經濟,免于整個20世紀期間其他國家所經歷的種種波折、朝令夕改和從眾效應。
然而,這種看問題的方式可能過于樂觀或幼稚,或兩者皆有。每種模式都始終在經歷不斷的重建、持續(xù)的再創(chuàng)造,不能僅因為它還在發(fā)展就有理由繼續(xù)存在。自2000年以來,中國的私人資本比重躍升,可能已經超過了前文所估算的公共資本在國民資本中所占比重。而且,雖說國民資本中的公共資本在健康醫(yī)療、基礎設施等行業(yè)有著明顯的優(yōu)勢,而在產業(yè)和金融領域,公共資本的情況就不那么清晰了。公共資產——至少以傳統(tǒng)的國有形式存在的公有資產——有時候既沒有帶來效率也沒有帶來公平,更沒有帶來權力的民主分享,甚至在某些情況下被所謂管理者挪用和不法占用。
目前中國政府正大舉反腐。腐敗算得上是最不合情理的一種財富不平等,把反腐作為當前要務是完全必要的。不過,若以為腐敗是導致極為不公的財富不平等和財富過度集中的唯一根源,就想得過于簡單了。其實私人資本的積累和分配過程本身就具有使財富集中的強大推動力。從長期來看,資本收益率(特別是頂級資本的收益率)明顯超過經濟增長率。兩者之差導致初始資本之間的差距一直延續(xù)下去,并且可能造成資本的高度集中。
當然,腐敗和市場操縱讓個別人牟利會加劇這種不平等,但不是唯一的因素。要扭轉這種趨勢,必須建立一整套公共機制,使資本為整體利益服務,包括在各個行業(yè)中發(fā)展各種新型資產和新型的參與性治理,還包括對收入和資產實行累進稅制。
(文章摘自本書中文版自序,標題為編者所加)
讀書
《21世紀資本論》
推薦指數:★★★★★
作者:托馬斯·皮凱蒂 著
出版:中信出版社
托馬斯·皮凱蒂
法國著名經濟學家,巴黎經濟學院教授,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研究主任,主要研究財富與收入不平等。
1971年生于法國上塞納省,18歲進入法國高師,學習數學和經濟學。1993~1995年,在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院任副教授。
2000年,在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擔任研究主任。2002年,榮獲法國最佳青年經濟學家。2006年,聯(lián)合創(chuàng)立了巴黎經濟學院,并擔任第一任院長。后在法國總統(tǒng)競選中,擔任社會黨候選人塞格琳·羅雅爾的經濟學顧問。2007年至今,在巴黎經濟學院執(zhí)教。
驅動社會經濟和生活的發(fā)生變革的力量
《第二次機器革命》
作者:埃里克·布萊恩約弗森 等
出版:中信出版社
數字化技術在給我們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給各種職業(yè)帶來永久性、顛覆性的改變。未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將同人類社會發(fā)展形成歷史性交匯,工程科技進步和創(chuàng)新將成為推動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引擎。
《逃離不平等:健康、財富及不平等的起源》
作者:安格斯·迪頓
出版:中信出版社
發(fā)展導致了不平等,不平等卻時常有益發(fā)展,比如它會為后進者指明發(fā)展方向,或者刺激后進者去迎頭趕上。但不平等也時常會阻礙發(fā)展,因為既得利益者為了維護自身地位,會破壞追趕者的發(fā)展道路。
《制造繁榮:美國為什么需要制造業(yè)復興》
作者:加里·皮薩諾 等
出版: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金融危機后,再工業(yè)化成為了美國的戰(zhàn)略選擇,這成為全球熱議的話題。新技術革命蓄勢待發(fā),政策革新層出不窮。在這種背景下,制造業(yè)對于美國經濟發(fā)展具有何種意義?美國到底應該以哪種方式支持制造業(yè)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