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
摘 要:作為一門集知識、體驗和操作于一體的課程,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這一課程中運用快樂教學法,不僅有利于提升教學效果,更有利于大學生環(huán)境適應、情緒調節(jié)和自我管理等方面能力的提高,進而實現(xiàn)自我健康全面的發(fā)展。
關鍵詞:快樂教學;大學生心理健康;以人為本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33-0194-02
2005年教育部、衛(wèi)生部、共青團中央發(fā)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當中指出:要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隨著這項教育課程的廣泛開展,課程的教學方法也成了人們研究的熱點,本文主要探討快樂教學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以期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一、什么是快樂教學法
快樂教學法,是運用直觀、激勵、藝術等手段,創(chuàng)設富有興趣的教學情境,吸引穩(wěn)定學生的注意力,激勵學生在愉悅的心境中去學習新知識、發(fā)展智能的一種教學方法[1]。在快樂教學中,師生雙方沉浸在愉悅的教育情境之中,不受外界期望和壓力的干擾,充分享受課堂教學中的輕松、自由、融洽、和諧和溫暖。它通過賦予學生一個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間,激發(fā)其學習興趣,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營造和諧的學習樂園。
“快樂教學法”以人本理論和情商理論作為理論基點,主張發(fā)掘學生的精神動力,以實效愉悅的教學方法作為中介,以一種全新的理念來審視新時期的教學關系和完成教學任務。具體來說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把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置于最重要的地位,把學生主動性的建立、創(chuàng)造性的培養(yǎng)作為中心任務;二是重新定位教師的角色,實現(xiàn)教師角色是學生學習資源的提供者、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者、學生學習新環(huán)境的開發(fā)者、學生學習的評價者、終身學習者和教學的研究者的統(tǒng)一;三是加強與學生的心靈溝通,將教學過程的藝術性、愉悅感作為具體過程的內在指導尺度和改進原則[2]。
二、為什么要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中運用這一方法
(一)當代大學生的特點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生理上的漸趨成熟與心理上的尚未成熟使得大學階段成為其人生心理變化最激烈迅速的時期。由于心理發(fā)展不完善,當面臨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等問題時,往往不知所措。另一方面,社會的急劇變革也劇烈沖擊著正在成長中的大學生們,使其在學業(yè)、經(jīng)濟、就業(yè)等方面不堪重負。這些矛盾和沖突若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疏導,就會形成心理障礙。緩減上述一系列壓力和矛盾,完善學生的人格,幫助他們幸福、快樂地健康成長正是廣大高校普遍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目的所在。
當代大學生心理發(fā)展正在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他們要求獨立,但仍依賴父母和老師;喜歡交往,但缺乏相應的技巧;期望值高,但實際能力欠缺;情緒強烈,但穩(wěn)定性偏低。稍遇挫折便灰心喪氣,心理素質脆弱。鑒于以上特點,在大學生心理課程學習過程中運用快樂教學理念有助于營造良好的氣氛,通過正面鼓勵,增強其解決問題的信心和勇氣。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特點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它不同于心理學理論課程,教學的重點不是引導學生死記硬背概念和定義,而是一門集知識、體驗和操作于一體的課程,目標在于促進大學生環(huán)境適應、情緒調節(jié)和自我管理等方面能力的提高,實現(xiàn)自我健康全面的發(fā)展。
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預期的教育效果,必須讓學生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從個體的直接經(jīng)驗出發(fā),通過“認知—體驗—領悟”(即用自我的身心系統(tǒng)處理來自外界的各種刺激,產(chǎn)生相應體驗,進而達到自我領悟)進行自我教育,并將知識內化為實際行動,滲透到學習和日常生活中。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營造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不強加給學生結論,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充分的心理體驗,才能有效地鞏固課堂學習效果。
由此可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是一個提供學生自信、快樂、充實、成長的過程,大學課堂擁有自由、開放、懷疑與思辨的學術氛圍,是實行快樂教學法的最好場所,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也獲得應有的滿足和快樂。
三、新理念下快樂教學法的應用
“快樂教學法”之所以受到教育學者的諸多關注,不僅因為它是一種全新的教學設計思想,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可操作性,是具有廣泛意義的教學方法。它的精髓歸納起來就是八個字:全面激勵、快樂進取。大學階段是人生快樂感最敏感的時期,大學生勇于自我挑戰(zhàn)性,創(chuàng)造性也最強,教師通過設計充滿挑戰(zhàn)性的課堂教學,能很好地達到快樂教學的目的。
(一)注重情感投入,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情感具有動力和催化作用,研究表明:在愉快情緒的作用下,人的智力活動會更敏捷、更有成效。教與學的過程就是情感交流的過程,教育家矛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要讓學生享受認知帶來的快樂,滿足學生的認知需要,幫助學生體驗發(fā)現(xiàn)知識的快樂[2]。在一個民主、平等、團結的師生關系中,教師的自身言行,往往傳遞給學生親切、鼓勵和尊重的信息;教師的滿腔熱情、和藹可親、積極樂觀會深深感染著學生;教師言語的機智、幽默、激勵、溫情,會讓學生感到聽課是一種精神享受、寓教于樂。
師生關系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教師對學生的影響是直接的,學生對于教育過程更多的是追求它的真誠性,這樣,教師在教學中對于自身經(jīng)歷的巧妙利用,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過平等溝通交流,以過來人的身份用自己真實而深切的經(jīng)歷,為學生提供參考,不僅拉近了和學生的距離,更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
(二)討論式教學,在參與中接受教育
大學生思想基本定型,對教師的看法,不再是中學時的畏懼與盲從,而是主動交流與敢于懷疑,對一些問題的看法亦具有比較獨立與基本的價值取向。在課堂上,教師根據(jù)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和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討論,主動開展與學生的課堂交流,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進行思維的撞擊,只要學生敢于發(fā)言,哪怕是一點點的見解,老師也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會使學生感到擁有認知的成就感,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從而增強學習興趣。
(三)案例分析法,從真實中受到啟發(fā)
案例分析法作為一種開放式、互動式的新型教學方式,它是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的要求,選擇若干個案例,組織學生認真研讀、深入分析、討論交流、觀點碰撞,從中找出需要解決的心理問題,分析心理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最后歸納提煉,再延伸到實際生活中的一種教學方法[3]。教師在此過程中是設計者和激勵者,通過引導學生結合教學內容,對案例進行分析、討論、思考和歸納,幫助其領會有關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增加其對心理問題的識別、判斷和調適能力,掌握和靈活運用相關的知識和技能。
(四)情景模擬法、任務驅動法,在參與中體驗快樂
體驗過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在情景模擬過程中通過有針對性的設計情景,以心理劇、心理小品等方式,讓學生扮演情景角色,模擬情景過程,學生在高度仿真的情景中不自覺地運用已有的經(jīng)歷和心理結構去理解感受情景,從而生成其對事物獨特的情感感受、領悟和意義,有利于學生高級心理機能的形成和發(fā)展。這種方法因其操作性、趣味性、實效性,深受學生歡迎。
任務驅動法中,教師由“主角”轉變?yōu)椤芭浣?,學生在具有明確目標的“任務”驅動下,通過主動利用學習資源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xié)作學習。教師必須根據(jù)心理健康課的具體內容,精心設計出一個個實際“任務”,比如收集職業(yè)理想名言、撰寫個人成長分析報告等,讓學生在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親身體驗、自我踐行,掌握知識,方法和技能,實現(xiàn)知行合一。
(五)團體心理素質訓練與拓展
團體心理素質訓練與拓展將理論與實踐很好地結合起來,通過激發(fā)學生的個人潛能,提高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生能夠更深切地領會心理健康知識,啟發(fā)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更好地掌握心理調適方法與技能。這一方法有利于在實踐中實現(xiàn)學生和學生、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了解、相互溝通,并在實際的接觸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作為一門集知識、體驗和操作于一體的課程,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快樂點”時間的把握。筆者在每次課的一開始都會和學生做互動,筆者說:同學們好。要求學生回答:好—,很好—,非常好—。通過這種方式,給予學生積極的心理暗示,營造快樂輕松的氛圍。一節(jié)課一般是45分鐘,學生不大可能自始至終一直保持良好的聽課狀態(tài),所以,在前半節(jié)課,趁學生注意力集中,著重講解理論知識,而后半節(jié)課,學生注意力有所松懈,可適當運用快樂教學法。當然,我們并不能一味用時間來限制“快樂點”的發(fā)揮,在講解每個知識點的同時,運用語言藝術也會激發(fā)學生的“樂學”情緒。與此同時,快樂教學的實施也必須以豐富多彩的“快樂”素材為基礎,教師可通過留意大學校園及身邊的案例、關注電視網(wǎng)絡熱點等渠道獲取豐富資料。
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令人愉快和幸福的過程,教育的強大魅力就是讓人因獲得知識而自信、因感受自己的成長而快樂、因贏得教育者的贊賞而熱愛學習[4]。在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中運用快樂教學法,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有利于學生幸福感的提升,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和成長。
參考文獻:
[1]賈振霞.快樂教學法在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巴音郭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2):36.
[2]趙祥輝.大學英語“快樂教學法”實踐及理論探析[J].考試周刊,2007(25):31.
[3]李允,李如密.培養(yǎng)認知能力教學生學習[J].中國教育學刊,1999(4):33.
[4]倪海珍.案例分析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教學與管理,2012(2):137.
(責任編輯:石 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