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桂蘭
《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和人類反思
◎楊桂蘭
杰羅姆?大衛(wèi)?塞林格(Jerome David Salinger,1919年—2010年),美國著名作家,代表作《麥田里的守望者》引領(lǐng)了美國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的新潮流,被稱為“二十世紀美國文學的經(jīng)典作品”。短篇小說集《九故事》是杰羅姆?大衛(wèi)?塞林格繼《麥田里的守望者》后的又一力作,其中收錄了作者創(chuàng)作的《逮香蕉魚的最佳日子》《就在跟愛斯基摩人開戰(zhàn)之前》《笑面人》《特迪》等九部短篇小說,被公認為世界當代經(jīng)典短篇小說集之一。在小說集《九故事》中,作者運用其特有的文學語言對故事中的人物進行想象的刻畫,尤其是在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早熟、敏感的青少年形象。這些孩子擁有著各自不同的性格,對于世界和人生也有著自己與眾不同的看法,作者杰羅姆?大衛(wèi)?塞林格通過對他們進行詳盡、細膩的描述來向讀者展示青少年的世界與成人世界的不同,從而對人類、人類成長與發(fā)展、社會發(fā)展、倫理道德進行深刻的反思。本文正是通過解讀《九故事》中杰羅姆?大衛(wèi)?塞林格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來探索作者對于人類、生命的等諸多問題的深刻思考。
在文學藝術(shù)作品中,人物形象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常常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塑造來突出作品的主題;通過對人物性格、行為等方面特點的描述來串聯(lián)故事情節(jié),豐富作品內(nèi)容。杰羅姆?大衛(wèi)?塞林格早在其小說《麥田里的守望者》中,就成功地塑造了中學生霍爾頓?考爾菲德的人物形象,并通過霍爾頓?考爾菲德這一人物形象來展現(xiàn)青少年的成長歷程和內(nèi)心世界,在讀者中引起了強烈的共鳴。在短篇小說集《九故事》中,作者杰羅姆?大衛(wèi)?塞林格同樣注重于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并希望可以通過對人物的塑造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在小說集《九故事》中,杰羅姆?大衛(wèi)?塞林格還塑造了很多早熟的青少年的人物形象,每一個人物都因為所處的社會、家庭生活環(huán)境和自身經(jīng)歷的不同而擁有自己獨特的性格。他們常常會有一些不被人理解的,怪異的行為,而讀者又恰恰是從這些行為中得到了重要的啟示。
杰羅姆?大衛(wèi)?塞林格的小說集《九故事》并非只是九個短篇小說的單純的集合,而是將九個短篇組成一個充滿寓言性的整體。在小說集中,作者對小孩子的人物形象進行了細致、準確的塑造,從而將孩子的世界與成人的世界進行對比,以此來揭露和批判成人世界的污穢不堪,同時闡述關(guān)于生命的人生哲理。例如,《逮香蕉魚的最佳日子》中,青年西摩最后自殺,其對于生命、生活的希望都與小女孩兒西比爾有關(guān),西比爾就像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棵救命稻草,當西摩感受到成人世界的復雜與不純凈,并且無法繼續(xù)容忍時,只能選擇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希望以此來得到解脫。而在《特迪》中,杰羅姆?大衛(wèi)?塞林格筆下的孩子卻是因為擁有超于常人的智慧和領(lǐng)悟力,先于其他孩子看透了未來將要面對的成人的世界,而在最后選擇接受自己所預(yù)見的死亡。
在杰羅姆?大衛(wèi)?塞林格的《九故事》中,小孩子遠比大人們要智慧,小孩子們的世界里存在著諸多的“可能性”,而成人的世界中卻因為充斥了太多社會約定俗成的“倫理道德”而變得死氣沉沉。評論家布拉德伯利所著《美國現(xiàn)代小說論》一書對《九故事》表達了這樣一種看法:“(作者)把兒童的世界看成是真實的世界,而成人的世界則只是一個正從內(nèi)部毀壞的、把人類之愛永遠犧牲于卑劣的骯臟處所。”《九故事》中早慧的特迪也表示,“他們似乎無法按我們的本來面目來愛我們”。在《九故事》中,這些早熟又敏感的孩子在用他們的方式來逃避、排斥成長,他們因為成長而不安,成人的世界讓他們內(nèi)心充滿恐慌。
綜上所述,在小說集《九故事》中,作者杰羅姆?大衛(wèi)?塞林格通過對小孩子的性格、行為等方面進行描寫,成功地塑造了作品中一系列早熟、敏感的青少年人物形象,并以此來突出作品的中心主旨,表達自己對于所謂的成人世界的不滿和鄙夷。與此同時,杰羅姆?大衛(wèi)?塞林格在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節(jié)安排、情感表達等方面的杰出表現(xiàn)也為我國文學發(fā)展做出了良好的啟示。
【參考資料】
[1]杰羅姆?大衛(wèi)?塞林格.九故事.浙江文藝出版社.2003.1
[2]杰羅姆?大衛(wèi)?塞林格.弗蘭妮與祖伊.人民文學出版社.2007.9
[3]楊仁敬.美國后現(xiàn)代派小說論.青島出版社.2004.5
(作者單位:通化師范學院)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