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蕾
阿炳原名化彥均,乳名為阿炳,1893年生于江蘇省無錫市東亭,杰出的民間音樂家。阿炳的父親是無錫一道士,母親是秦姓寡婦吳氏。吳氏以幫傭為生, 生下阿炳之后,因被習俗脅迫又回了秦家,在阿炳4歲的時候抑郁而死。阿炳的父親擅長演奏二胡、三弦、琵琶等民族間樂器。阿炳自幼對父親的演奏很感興趣,跟隨父親學了擊鼓、吹笛、拉二胡、彈琵琶等樂器演奏。16歲時,已成為當?shù)匾幻錾臉穾煛?1歲時得了眼病,多年的疾患纏身又無錢醫(yī)治,35歲的阿炳就雙目失明了。從此流落在街頭,靠拉二胡討飯度日,飽受人世間的艱辛和苦難。時值社會動亂,軍閥混戰(zhàn),日寇入侵中國,國民政府腐朽,廣大民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阿炳長期生活于社會的底層,有著鮮明的愛憎,他曾編演過許多樂曲,《二泉映月》就是阿炳的二胡曲代表作,還有《聽松》《漢奸的下場》《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1947年,阿炳肺病發(fā)作,臥床吐血,不得被迫停止了賣藝生活。解放后的1950年夏,中央音樂學院兩位專家采訪了病中的阿炳,那時他的琴藝已荒疏兩年,兩音樂專家在匆忙中錄下了阿炳所彈奏的《二泉映月》《聽松》等六首樂曲。阿炳還答應半年后可繼續(xù)錄制二三百首二胡曲??墒?,由于他長期遭受舊社會的折磨,竟于當年12月4日吐血去世了,終年57歲。阿炳之死以及他數(shù)百首樂曲的失傳,不能不說是中國音樂史上永遠無法彌補的重大損失。
《二泉映月》乃阿炳絕世佳作, 阿炳失明淪為流浪藝人后,阿炳的心境已變得很平和,他從來不跟人主動討錢,大家給多給少他從不介意,他親民眾、惡權貴,從不為錢財為權貴拉琴,無錫的民眾習慣了聽阿炳的琴聲,更喜歡他用樂器模仿鳥叫和各種聲音,若是兩天沒見他街上拉琴,人們就會問:阿炳怎么沒有來呢?阿炳在日復一日的演奏中,多了一首優(yōu)美動聽而又攪得人心里隱隱作痛的曲子,誰也不知道這曲子叫什么,依稀能聽出他對生命的感悟,對逝去歲月的反思,以及對艱辛坎坷的生活的嘆息。1950年中央音樂學院曹安和教授在民間音樂的“搶救”性采風中,專程趕到無錫收集民樂,本來這次她們帶來的任務是錄制無錫道教音樂。錄完這些音樂后,友人黎松壽堅持請他們?nèi)ヤ洶⒈臉非?,等拉完一曲,楊蔭瀏教授輕聲問這曲子的名字,阿炳說沒有名字,楊教授說曲子沒有名字不行,要想一個。阿炳接著說,那就叫《二泉印月》吧,楊教授認為“印月”與廣東音樂《三潭印月》有抄襲之嫌,不夠好,無錫有映山湖,就叫《二泉映月》吧,阿炳當即點頭同意,就這樣《二泉映月》的曲名就誕生了。
《二泉映月》曲名與樂曲內(nèi)容好像并無關聯(lián), 事實上, 在二泉的水池里是看不到月亮的, 但從阿炳一生的坎坷苦難的經(jīng)歷,演奏技藝等方面我們能夠體會到樂曲的深刻內(nèi)涵。
該曲的曲體結(jié)構是一首傳統(tǒng)的變奏曲。樂曲開始一句引子是音階下行的旋律, 猶如一聲深沉痛苦的嘆息聲,用一種難以抑制的感情向我們講述他心酸悲苦而又充滿坎坷的一生。主題樂曲前半部分旋律比較平穩(wěn)、深沉,就像在回憶往事, 沉思的旋律中流露出內(nèi)心的傷感,仿佛是作者用難以平靜的心情在敘說自己的一生, 使人眼前會浮現(xiàn)出一個拄著竹棍的盲藝人在坎坷不平的人生路上徘徊流浪,無限傷感,無限凄涼。樂曲以一個音樂主題為基礎, 進行了五次變奏和發(fā)展, 每一次的變奏, 其主題結(jié)構都會發(fā)生一些變化,使音樂形象得到層層深化,使人感到阿炳懷著難以抑制的感情,一遍又一遍地向人們訴說著他種種苦難和遭遇。樂曲后半部到達了全曲的高潮, 我們仿佛聽到阿炳從心靈底層迸發(fā)出來疾聲呼喊, 是對命運的掙扎與反抗, 也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泉映月》層次分明而又渾然一體,旋律動聽又質(zhì)樸蒼勁,音樂感人但更促人激憤。它是一個經(jīng)歷舊中國生活坎坷和磨難藝人的絕唱之作,深受國內(nèi)外聽眾的喜愛。
阿炳創(chuàng)作的著名二胡曲《二泉映月》,以其委婉流暢的旋律,深邃無限的情感,在社會各階層男女老少中幾乎是無人不曉,無數(shù)次打動了國內(nèi)外觀眾。著名日本指揮家小澤征爾曾在北京聽二胡演奏家姜建華演奏《二泉映月》,聆聽中,頓生斷腸之感,不禁黯然淚下。中國唱片社曾將阿炳于1950年夏演奏此曲的鋼絲錄音制成唱片,暢銷海內(nèi)外,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jīng)典作品獎”。后來,這首充滿江南泥土氣息的優(yōu)秀作品,先后別改編成民樂合奏、民樂重奏、小提琴獨奏、西洋旋樂合奏等演奏形式,無不絢麗多彩,各得其趣。此曲后又被搬上銀幕,成為電影《二泉映月》的主題音樂??v觀中國音樂史,幾乎沒有一位民間音樂家像阿炳這樣為國內(nèi)外音樂愛好者所熟知,也幾乎沒有一位民間音樂家的作品像《二泉映月》這樣有如此持久的藝術魅力,《二泉映月》不愧為我國民族音樂文化寶庫中的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
[1]趙寒陽,二胡演藝知識。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
[2]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阿炳曲集。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3]項陽,中國弓弦樂器史。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9
[4]修金堂,子建,音樂名作鑒賞。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