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ū)O曉光
從登山感悟畫家的
藝術(shù)“境界”
◎?qū)O曉光
本文通過登山體悟到中國畫家的藝術(shù)境界,這境界是繪畫中的理念,他啟迪人生在藝術(shù)的道路上越走越寬越走越遠(yuǎn)。
登山 中國畫家 “境界”
“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边@是杜甫詩中的一句,表現(xiàn)了作者登到山頂時的感受。以前由于自己的懶惰,從沒有早起的習(xí)慣,也就更談不上鍛煉身體了。每天睡十幾個小時還覺得困,自從我得了一場“病”好了以后,我倍感生命的可貴,健康的重要。“生命源于運動”,只有運動的人才有健康的體魄、美好的人生。
山上的空氣開始變得清新,樹葉綠得可愛,不知名的野鳥,在樹中追逐嬉戲,松鼠靈敏地串上串下,風(fēng)兒柔和地?fù)崤愕哪槪]上眼睛聽聽空氣的聲音,輕輕調(diào)整氣息,自然萬物在腦海里豁然開朗,這是心與智得到了統(tǒng)一,順應(yīng)自然、和通天道達(dá)到“奇物”、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這時我才知道古人并沒有說謊,人和自然、天地,是真能一并融合的,那種感覺真美,是一種超然,是一種放松。這時人的心境就無所謂生,無所謂死;無所謂榮,無所謂辱;無所謂是,無所謂非。當(dāng)睜開眼睛的一瞬間,頭腦格外清晰,就像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密林深處潺潺流淌的小溪,清澈見底。這時眼睛也明亮了起來,覺得真有大圣“火眼金睛”的感覺;還像初生嬰兒第一次睜眼看這個世界模樣的感覺。這時我在山頂俯視山城,一切盡收眼底,滔滔的江水,好像要流向天邊,初升的太陽還沒完全把臉露出來,紅彤彤的又大又亮,顏色紅黃交錯,瑰麗無比。山下人家、房舍錯落有致,很多人還在山城的懷抱里做著甜甜的夢。這時我不自覺地笑了起來,這會心的一笑是我從未有過的。自然是這樣美好生活是這樣愜意。我真的佩服造物主的鬼斧神工,他把人回歸到嬰兒般純真的天性。這時我開始否定了人生中最開心的“四大喜事”,如果人真能融入自然,那么天天都有“題名花燭”刻;日日都有“甘露故知”時!
從郅高點下山的時候,沿著山路往前走,山中霧起、山林隱現(xiàn),好似仙境,這時我正陶醉,卻聽遠(yuǎn)處有人喊,真是巧得很,十多年沒見的高中同學(xué),在這里相遇。他很興奮,我也很高興,一路小跑,一路交談。興之所至便感悟人生談?wù)摾硐耄J(rèn)為人和人都差不多,那些偉人、巨匠、大師,就是比我們多了那么一點點“境界”而已。但就那么一點點境界就“差之毫厘而謬以千里?!敝袊嫴灰仓v究“意境”嗎?它那無法用語言表達(dá)的“空靈之美”不正符合“道”嗎?所以說國家有大師、名師、畫匠就在于此。下面我就談一下我登山感悟到的中國畫家“意境”的所在。
南宋寫意畫家梁楷所畫《太白行吟圖》畫面筆法洗練,寥寥幾筆就勾畫出這位胸襟豁達(dá),才華橫溢的“謫仙人”的氣度,但畫法還是其次,關(guān)鍵是此畫的意境之美。畫面上人物背景空曠,沒有任何筆墨,這樣的處理表現(xiàn)了登山所悟到的與天地萬物合二為一的情感。人與大自然合為一體這不就是“老莊”的“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奇一、奇物的最高境界嗎?這境界表現(xiàn)在李白的詩中就神奇了,那“長風(fēng)萬里送秋雁”的氣勢和“孤帆一片日邊來”的情景都從這個“無”的背景里表現(xiàn)了出來,這是《道德經(jīng)》里的開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也,以觀其妙;常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
我們再來分析一下清初大畫家朱耷的畫,他的意境所在。八大山人是明末權(quán)貴的后裔,在他19歲的時候明朝滅亡,他因為國恨家仇,家破人亡,所以所畫的畫中自然地體現(xiàn)了他的心境。這就是他的政治態(tài)度,他的畫中多運用抒情的手法表現(xiàn)強烈的藝術(shù)個性,特別是花鳥畫,象征手法多,政治寓意更強。正所謂“長借墨花寄幽興,至今葉葉向南吹”。他把滿腔的憤世之情流露于筆端,在墨法中得以宣泄,他畫的鳥多獨足而立,一幅傲然倔強的姿態(tài)。他在表現(xiàn)鳥的眼睛時,把眼眶畫大,甚至變圓為方,顯示出一幅白眼向人的氣質(zhì)。這體現(xiàn)了他藐視統(tǒng)治階級權(quán)貴的象征。另外八大山人也畫山水,但他所畫的山水是荒涼的殘山剩水,表達(dá)了他國破家亡的憤慨之情。這就是八大山人的畫,也是八大山人畫中的形式,他獨特的個性表達(dá)了他不同于別人的畫面“意境”。
另外我還要說一個人那就是當(dāng)代的國畫大師齊白石,他的繪畫中意境的體現(xiàn),我們都知道白石老人喜歡畫蝦,那蝦畫得生機勃勃,活靈活現(xiàn),妙趣橫生。在紙面上能看到透明的蝦殼,能感覺到蝦須的彈性,沒畫水,卻讓人感覺到了江河湖海的氣魄,沒有顏色卻讓人聞到了河水的清香,這就是大師的境界。
綜上所述:通過登山知道自然和人的結(jié)合是一種境界,然后聯(lián)想到幾位畫家的畫作,他們所體現(xiàn)的境界,這個境界是涵養(yǎng),是超然于物外的大思想、大內(nèi)涵。
[1]文若愚.《道德經(jīng)》[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
[2] 王宏建,袁寶林.《美術(shù)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黃宗賢.《中國美術(shù)史綱要》[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通化師范學(xué)院)
(責(zé)任編輯 馮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