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然
最近,我讀了《莊子·齊物論》,被莊子筆下一個又一個嬉笑怒罵、想象奇特的故事深深吸引住了。
莊周,后人尊稱他為莊子。其著作《莊子》就是以他本人來命名的。莊子是諸子百家之一,和老子一樣,是道家學派代表人物。我們現在經常使用的“吹牛”“天籟”“朝三暮四”“一問三不知”等等耳熟能詳的詞匯,都是來自《莊子》。后人評價他是諸子百家里唯一一位“文學家”,可見他的文筆有多么優(yōu)美。而這位汪洋恣肆的文學家,有時候還能給我們解說一些數學上的問題呢。
我在數學資料上看到一則小故事:光每秒大約跑30萬千米,一秒就能在北京和上海之間跑100個來回??梢恍┛茖W家卻抱怨說:“光簡直像蝸牛爬行?!痹瓉?,現代天文望遠鏡看到的遙遠恒星,它們發(fā)出的光,要經過幾十億年才能到達地球。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看到它們發(fā)出的光,是這些行星幾十億年前發(fā)出的!果然,光像蝸牛爬那么慢!
這個數學故事原本想說明宇宙的浩瀚,可卻正好印證了《莊子·齊物論》中的“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太山即泰山)為??;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鼻f子說:天底下最大的東西是剛出生的嬰兒身上的毫毛尖,而最小的則是非常非常大的泰山;最長壽的是出生便夭折的孩子,而傳說中活了八百年的彭祖卻是個短命鬼。
為什么呢?空氣,遍布整個地球,夠大吧!但是“大而無外”,大到沒有邊了,最大了吧,我們卻反而看不見了。蘇東坡說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可能也就是這個道理。反之,秋毫,就是秋天剛剛換新毛的小狗的毫毛尖尖,小到沒有辦法再小了,“小而無內”,其實也就看不見了。但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這不就說明“小”有時候比“大”更大。
從某些鬼神論來說,一個人出生的同時,就有一個鬼死亡。嬰兒夭折,就有鬼出生。而彭祖活著,卻讓鬼英年早逝,且八百年之久不得投胎。從鬼的角度看,夭折的小嬰兒難道不是比彭祖長壽?正如尺有所長,寸有所短。何況,彭祖八百歲,楚南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總共一千歲,上古的大椿樹更是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這樣一比較,彭祖豈不是很短命的?當然,就算再長壽,人的生命在歷史長河也只是一瞬而已。所以,莊子的理論是萬事萬物都是沒有差別的,所謂“齊物論”。
齊物論從那篇數學小故事也可以說明。光速,從科學角度來說,是個賽跑冠軍,可換個角度,別在北京上海那么個小地方來回跑了,去宇宙吧。在浩瀚的星河中,光速可不就是蝸牛爬么!
記得以前在書上還看到這么一句話:“一張厚度為0.01厘米的紙對折30次之后的厚度為107374.1824米,比珠穆朗瑪峰還高!”我當時吃了一驚:畢竟只是一張紙,竟然能比世界屋脊還高!所以,不要有成見,覺得珠穆朗瑪峰就是高的,紙張就是薄的,人家紙張也可以變厚變高嘛!這跟“秋毫之末”與“太山”、“殤子”與“彭祖”的故事是一個道理。當然,一張紙對折三十次可能只是理論上的數據,事實上不太可能實現。
所以環(huán)境不同,心態(tài)不同,甚至胸襟、眼光的不同,都能引起大不一樣的結果。莊子告訴我們,換個角度思考問題,不要循規(guī)蹈矩抱有成見地看待問題,誰說彭祖就一定是長壽的,秋毫之末就一定是小的呢?
看了這篇作文,小讀者們解開心中的疑惑了嗎?至少我們懂得了一個道理:別小瞧任何細微的小東西,因為換個角度思考,它們累積起來,會比山還高,比海還闊。大與小、高與低、厚與薄,都是相對的,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它們會互相轉換。這樣的道理,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可莊子這樣的思想家把這樣的道理提煉出來,就是一個哲學問題哦!小朋友們,你們也要像本文的小小思考家一樣,多多思考問題,不管多小的問題,都可能是一個大大的話題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