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蕓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
《等待》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沈蕓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
美籍華裔作家哈金(Ha Jin)在他1999年出版的小說《等待》(Waiting)中,圍繞三個主人公講述了一段關于等待的故事。在等待18年后丈夫終于和妻子離婚,與身為同事并苦等自己18年的女友結婚,但愿望雖終于達成,這位軍醫(yī)卻沒有迎來幸福結局。本文通過對小說中不同成長背景下的兩位女性的人物性格分析,來展示那個時代女性的命運與社會現(xiàn)實之間的深刻關系。
《等待》 哈金 女性形象 女性主義
哈金是著名華人作家。他自1985年離開中國去美國布蘭迪斯大學留學,已經著有兩本詩集;三本小說集,《光天化日》(Under the Red Flag)贏得1996年弗蘭納里·奧康納短篇小說獎 (Flannery O’Conner Award for Short Fiction),《好兵》(Ocean of Words)贏得1997年 “美國筆會/海明威獎小說獎”(PEN/Hemingway Award),《新郎》(The Bridegroom)和《池塘里》(In the Pond)。[1]《等待》(Waiting)是他的第二本小說,作者憑借這部作品斬獲1999年美國 “國家圖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 for Fiction)和2000年“美國筆會/??思{獎小說獎”(PEN/Faulkner Award)。這部作品得到美國文學界的認可,《紐約時報》書評指出“一個懸念十足、堅韌真實的愛情故事——具有強烈的寓意”。[2]
《等待》描寫了軍醫(yī)孔林與遠在家鄉(xiāng)鵝莊的妻子淑玉并沒有愛情,而在其工作的木基市的部隊里,他與護士吳曼娜相愛多年。為了能結合在一起,孔林每年休假都會回家鄉(xiāng)試圖與妻子離婚。但他的妻子到最后關頭總會改變主意。部隊規(guī)定:“只有分居十八年后,部隊干部才可以不經妻子同意,單方面離婚?!庇谑敲恳荒甓嘉闯晒﹄x婚的孔林,與其女友經歷了一段漫長的等待??琢纸K于在同妻子分居十八年后與吳曼娜結婚,但那時這對夫妻已值中年。漫長的等帶來的并非長久以來期待的結局。
(一)孔林之妻——淑玉的女性形象分析
孔林在外讀書期間與淑玉結婚,當時孔母病重,孔父在公社沒時間照顧她,遂讓孔林娶同村淑玉為妻。他們之間的結合沒有愛情。從文本中我們可以分析出孔為何對淑玉沒有愛情。當初孔娶淑玉第一目的是為盡孝道,是同意父母的決定找一個好媳婦來照顧母親。起初“孔林的父母給他寄了一張淑玉的黑白照片,他就答應了這門婚事,覺得她是個模樣周正的正常姑娘。她那年26歲,只比他小一歲”。但初見真人時“心里涼了半截——她看上去那么老,好像已經四十多歲,臉上有皺紋,手像硬皮革那樣粗糙。她的一雙小腳像只有四寸多長?,F(xiàn)在已經是新社會了,誰還會看上一個裹小腳的女人”?由此可見,在容貌上孔已經不滿意淑玉。
淑玉這一形象是當時農村女青年的典型,她們艱苦樸素、勤勞善良、恪守婦道,但思想依舊傳統(tǒng)。在《等待》中,孔林一次次回鄉(xiāng)與淑玉離婚,每次她都同意了,但到法官面前她便轉而改變主意,到了最后關頭才表現(xiàn)出其最真實的想法。著名的法國女權主義者茱莉亞·克里斯蒂娃說:“我知道‘女人’不能代表什么,不能說什么話,她被排斥在術語和思想外?!盵3]351小說中的淑玉就是這種女人的典型,她就連最后在法官的問話上也只有點頭、搖搖頭、說出的“是”字幾乎聽不清。在法官最后問她同不同意離婚時,“她沒有回答,眼睛盯著地板上翹曲的寬大的木板”。從她的反應上可看出她心里的真實想法,她的內心在吶喊:“不,我不想離婚!”這個傳統(tǒng)的女人對丈夫是順從的,所以就連內心最深處的吶喊也是無聲的。1950年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一條款中有:“實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力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義婚姻制度?!盵4]122“首先丈夫和妻子在家庭中擁有平等地位。新中國不再承認‘戶主’的說法。條款第7條提到:夫妻為共同生活的伴侶,在家庭中地位平等。”[4]123但傳統(tǒng)的封建思想在婦女身上留下的影響是深刻的,尤其是在教育匱乏的農村?!爸袊窃趦汕Ф嗄陙碇袊幕挠绊懴拢T造了男尊女卑的兩性關系?!盵5]58在以男人為中心的父權制社會,女性處于從屬地位,故在她們身上新時代賦予的新思想仍受到壓制。
淑玉在思想和外貌上都不得孔林喜歡。與其說是不得孔林喜歡倒不如說是不得傳統(tǒng)觀念的喜歡。
“到了一九六七年夏天,他結婚已經快四年,女兒也有十個月大了。他走到街上,只要遇到手拉手的夫妻,就忍不住要多看幾眼,心底渴望自己什么時候也能這樣,他結了婚,卻過著鰥夫一樣的日子。難道他就不能享受家庭生活的溫暖嗎?如果當初他不同意父母給他找媳婦,如果妻子長得漂亮,沒有裹小腳,或者他們兩人再年長十幾歲,城里人就不會笑話她的小腳——他也會有正常的家庭生活?!?/p>
傳統(tǒng)觀念認為婚姻應門當戶對。從家庭出身來看,孔與淑玉是門當戶對的。但這兩個擁有不同履歷和不同社會經驗的人結合在一起,用城里人,即孔社會關系之內接觸的人的觀點看他倆確實是不般配的。然而孔家鄉(xiāng)的人——親戚、村民、甚至鎮(zhèn)上法院的法官依然懷著傳統(tǒng)道德觀。他們找不出除了孔與木基市一個女人相好外的其他申請離婚原因。故他們對孔的離婚持不理解甚至反感態(tài)度。
雖然孔和淑玉都出身農村,但兩人的成長環(huán)境是不同的。淑玉一直待在農村,思想上固守著傳統(tǒng),而孔林接收過良好教育,身為部隊醫(yī)生軍官,大部分時間在木基市度過。他們兩者思想上的差距是明顯且難以調和的。沒有思想的交集,進而導致沒有話語的交流。淑玉是無法滿足孔林的情感渴望的。
但從作為一名女性和妻子的角度看,淑玉是堅強的。自成為孔媳婦以來她為孔家辛勤付出,悉心照顧兩位老人,孔在城市工作長期不能回家,她也從不抱怨。淑玉將自己作為一名農村婦女的角色演繹得非常地道,孔要和她離婚的原因里并沒有她的過錯。所以淑玉從內心里是自信的。同時她是堅強的,在沒有丈夫陪伴的十八年歲月里她將自家的生活經營得不比別人差,并將她和孔的女兒華撫養(yǎng)成人。在其與孔離婚,孔與曼娜結合后,等待的主動者又變成了淑玉,她和女兒華默默等待孔的回歸。
(二)吳曼娜的女性形象分析
從吳曼娜這個角色出場開始,我們就可以一窺她對待個人感情的態(tài)度及在感情中將扮演的角色。
1963年底孔林進入木基市一所部隊醫(yī)院當醫(yī)生。1964年吳曼娜進入該醫(yī)院辦的護士學校學習,孔為其解剖學老師。那時的吳曼娜是個生機勃勃的妙齡少女。一次偶然邂逅,曼娜與分區(qū)來的無線電臺臺長董邁相識,后者遂向她展開愛情攻勢,他們相愛了,董甚至熾烈地向曼娜求婚。但出于顧慮和道德上的克制,曼娜最終忍住而沒有過早答應董邁。但雖然行動上沒有答應,卻心意已決要跟董在一起。但后來董被調至中蘇邊境,因不忍其艱苦環(huán)境而與身在上海的表妹訂婚,為的是能轉業(yè)回上海并拿到上海戶口。對于吳曼娜來說,董邁是第一個追求她的男人,在軍紀嚴明的部隊,曼娜的少女情懷被壓制著,當有人燃起她心中火,她便會付出自己的真心以回報。可最終意志不堅定的董傷透了曼娜的初心。她感到憤怒和委屈,在參加排球賽時她“扣球特別兇狠,隊友第一次沖她喊‘好球’!她的臉上滿是汗水、淚水,為救起一個球,她整個身子臉朝下重重摔在鋪著石子的籃球場上……她慢慢爬起來,看到血從皮肉里滲出來”。隨后的反應是一直哭,直到“病了幾星期,感覺自己老了許多”。第一次被男人背叛,她只有躺在床上默默哭泣。在愛情的破裂面前她病了,木然絕望,可是她能做點什么呢?什么也沒有。她只有被動地接受。在父權社會,男人占據(jù)主動權,無論在經濟上還是感情上,女人只能被動接受。從她對待這件打擊性事件的態(tài)度上可以看出她的感情觀——消極、被動。處于女人的位置她是柔弱的,她可以展示女人的美好,但在愛情里她缺少果敢、堅毅與主動性。曼娜的這一性格品質與后面故事的發(fā)展有很大聯(lián)系。
在曼娜與孔林的關系發(fā)展上,曼娜起初對孔林只有尊敬和對兄長般的友愛。但兩人畢竟有相互吸引的品質,曼娜“雖不十分漂亮,但是身材苗條修長,有種大方自然的風韻。她的嗓音也很動聽”。而曼娜則覺得 “他親切隨和……她逐漸戀上了這個個子高高、文文靜靜、待人和氣的男同志,不管誰同他說話,他總是耐心地聽著,尊重說話人的意見。他只有三十歲,顯得老成持重,不像其他年輕軍官們那樣毛愕。他鼻梁上的眼鏡也給他增添了幾分洋氣和學者的派頭”。再次,經歷了被董邁背叛及拉練時孔的悉心照顧,曼娜心里充滿了對孔的感激。這種感激之情漸而演變成對孔的強烈的好奇。女人所擁有的這種強烈的好奇心在某些事情的促使下,個體就會有所行動。在曼娜懷疑孔與“駐遼寧省第三十九軍副軍長”的女兒,“文學名著讀得多,有管著一個圖書館的”馬萍萍在處對象時,她決定要采取行動了。于是,她大膽地以行動來向孔表明愛意??琢謱β鹊慕邮苁浅鲇谶@么多年來沒有一個親近的聊得上話題的女人陪伴他,他和妻子淑玉之間沒有共同話題。所以,當曼娜主動跟這個男人交流的時候,他的心是被充實的。但他們不能結合,軍隊的紀律、社會傳統(tǒng)道德都約束著他們。當他們的感情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孔只有下決定與家鄉(xiāng)的妻子離婚來成全工作之地——醫(yī)院里結下的愛情。我們知道,孔一次次回家與淑玉離婚,卻一次次失敗而歸。
不同環(huán)境有不同觀點,不同環(huán)境下的人有不同文化,所以孔林一再沒有離婚成功。當他置身兩個不同環(huán)境的時候,他的想法是變化的??琢趾统抢锏穆仁青l(xiāng)人眼中的“不知羞恥”,孔林與家鄉(xiāng)的妻子淑玉則是他們眼中的障礙。但讓其糾結的是,畢竟他的事業(yè)在城里。在這無數(shù)個回家離婚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曼娜的變化。起初,在成功的希望面前,曼娜流露出了喜悅、幻想和陶醉;但在事實的失敗面前,即孔離婚未成,她異常失望、充滿消極悲觀情緒。另外活在周圍人們的眼光之下,加之曼娜的猜疑心重,她必定要遭受很多心理的折磨?!皡锹葏s變得脾氣越來越壞”,一次次的離婚失敗導致了曼娜的悲傷積累。吳曼娜可以說是在“惡毒的陰影中”等待了這么多年。
當孔林與分居十八年的妻子淑玉離婚,終于能夠和曼娜結婚時,他們已經分別五十多歲、四十多歲。這期間曼娜除了被楊庚強暴過一次,除此之外她從沒有過性生活。所以這么多年來她都壓抑著自己的性沖動,故終于在與孔林的夫妻生活上讓后者招架不住而倍感壓力。這多年來的磨難使得曼娜變成了一個庸俗無趣的女人,加之生活的瑣碎使孔林終于困惑與淑玉離婚而同曼娜結合是不是正確的選擇。這多年的等待換來的并不是想要的幸福生活。在故事的結尾,曼娜換上了癌癥。曼娜的性格和她的生活太過壓抑,“每個人都得經受弗洛伊德所謂的‘現(xiàn)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對‘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的壓抑,但是對于我們有些人來說,甚至對整個的社會來說,壓抑都可以變得過度而讓我們致病”。[6]132小說結尾采用開放式的結局模式,作者沒有簡單地拋給讀者一個看似順應情節(jié)發(fā)展的結局,但是讀者可以預測,這家平凡人的故事還會繼續(xù)平淡地過下去。
《等待》中作者描述了一段關于離婚和等待為主旋律的故事。小說圍繞主人公孔林、淑玉和吳曼娜展開,作者以寫實手法將故事娓娓道來,在平淡的敘事中讓讀者感受到文字的樸實與震撼。在那個特定的年代,來自農村和城市的女人在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中演繹著自己不同的人生,她們的命運尚不能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她們不同的性格也造成了自己不同的人生遭遇。
[1]Ha Jin.Waiting[M].Vintage,2000.
[2]哈金.等待[M].金亮,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2.
[3]朱立元.西方文藝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
[4]茱莉亞·克里斯蒂娃.中國婦女[M].趙靚,譯.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0.
[5]阮新邦,羅沛霖.當代中國農村研究[M].北京:八方文化企業(yè)公司,2000.
[6]特雷·格爾伊頓.二十世紀西方文論[M].伍小明,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