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媒銳評
《人民日報·人民觀點》不久前就當下“轉變作風干部要有積極心態(tài)”發(fā)表系列評論。評論切中時弊,言語辛辣,很具思想性和戰(zhàn)斗力,這里摘要刊發(fā)其評論要點。
文章說,自八項規(guī)定頒布以來,作風轉變日漸成為“新常態(tài)”。廣大群眾從中看到了希望,許多干部也由此卸下了包袱,不用再因迎來送往疲憊,不用再天天被酒精考驗,不用再為堅持原則苦惱,關系簡單了、環(huán)境單純了、心態(tài)輕松了。但也有一種不同聲音,認為福利減少了、行動不自由了,當公務員“越來越?jīng)]意思了”,甚至產(chǎn)生“官不聊生”的牢騷。
有干部“吐槽”:干得挺多、掙得太少,沒有點額外收入,不來點體外循環(huán),拉不開栓。相比于“低收入”焦慮,一些人“官不聊生”的慨嘆,還在于“高風險”用權。如果把本不該有的特權剔除就感嘆“為官不易”,把超標濫配的待遇歸零就抱怨“官不聊生”,我們的覺悟和境界體現(xiàn)在哪里?我們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彰顯在何處?
文章說,“為官不易”的形成,恰恰是現(xiàn)代政治文明的常態(tài);“為官不易”的感嘆,則對應著以往“為官太易”的扭曲。公職人員之所以是特殊群體,就在于其是“公共人”,而不是“經(jīng)濟人”。斤斤計較于物質利益、苦心孤詣于一己之私,根本不適合進入公職人員隊伍。不從思想上解決好入黨為什么、當官做什么、身后留什么的問題,不具有當領導干部的起碼素質。
從古到今,為官者的價值都承載于奉公為民上,體現(xiàn)在民意口碑中。找準了自身定位,明確了價值所在,學會在約束中工作,習慣在監(jiān)督下干事,我們擺脫的是名韁利鎖的束縛,贏得的是有理想有價值的人生。
文章說,一年多來,清風勁吹,轉作風的種種規(guī)定,已實實在在成為很多黨員干部的自覺選擇。不過,也有一些人想在改作風上打個“時間差”。他們認為,八項規(guī)定精神只是“風一陣、緊一時”,時間久了還要恢復過去的“常態(tài)”,忍一忍、挺一挺就過去了。于是風聲緊了收一收,動靜大了躲一躲;找問題避重就輕,搞整改掛一漏萬。
避風頭的想法,背后是難改的積習。我們有些同志卻視若無睹、掉以輕心,習慣成自然。一旦要改,就感到不能適應、難以接受,甚至抵觸反彈,希望“風頭”過后,還能痛快依舊、一切如常。殊不知,避風頭本身就是“錯把異常當正?!?。實際上,與其說轉作風是“風頭”,不如說是“勢頭”。站在“關系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看,轉作風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與其抱著僥幸心態(tài),投機取巧打擦邊球、找緩沖帶,不如老老實實改、踏踏實實轉。扔掉“免戰(zhàn)牌”、走出“避風港”,才能跟得上中央的要求、群眾的期待、時代的步伐。
文章說,當前,轉作風已經(jīng)是一種“新常態(tài)”,這也是權力運行的“新境界”。黨員干部必須學會讓權力在約束下運行,打掉暫避風頭的消極想法,告別靜觀其變的負面情緒,不敷衍、不回避、不懈怠,才能在嚴格的自律中抵達更自由的境界,在扎實的奮斗中贏得更開闊的人生。
文章說,隨著轉作風的深入,黨員干部有種普遍感受——“嚴”。內設“高壓線”、外念“緊箍咒”,還有方方面面的監(jiān)督目光,確實讓各級干部壓力不小。“嚴”也是一面鏡子,映照出不同的心態(tài)和狀態(tài)。
一些人以“要求嚴了”為借口,宣稱“干事就難免犯錯,不干事才不會違規(guī)”,抱著“只要不出事、寧愿不做事”“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的心態(tài),為官不為、當太平官的思想有所滋長。于是乎,一些人禮不收了飯不吃了,但該做的事也不做了;一些人平時做敲鐘和尚,遇事當甩手掌柜,敷衍了事、消極怠工。
占著位置不干事,不僅個人蹉跎歲月、一事無成,更會把政策懸在空中、把問題拖大拖炸,讓群眾失望心寒?!爱敼俨粸槊褡鲋?,不如回家賣紅薯”,封建官吏尚且有此覺悟,黨的各級干部,更需敢擔當、能干事,以“無功就是過,庸碌就是錯”時時自警。為官避事平生恥。不作為也是作風問題,庸政、懶政同樣是瀆職。遵守規(guī)矩不是無所作為,干凈是為了更好地干事,把握了這里面的辯證法,為官才能走正道,干事才會有實績。
文章說,“升官發(fā)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共產(chǎn)黨的干部,命中注定是要干事創(chuàng)業(yè)、艱苦奮斗的,要對得起黨的重托、不辜負人民的期待,要保持昂揚向上的進取心、干事創(chuàng)業(yè)的精氣神。惟其如此,才能書寫為黨和人民建功立業(yè)、大有作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