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湖北佘祥林殺妻案、河南趙作海殺人案到浙江張氏叔侄案,近年來相繼曝光的一些冤假錯案,挑動著公眾敏感的神經,也給司法公信力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盡管一些冤假錯案已經得以糾正或尚在糾正,但其造成的社會后遺癥、對當事人及其家庭造成的巨大影響等卻難以挽回。基于此,如何防患于未然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繼中央政法委專門出臺防止冤假錯案的指導意見之后,最高人民法院也發(fā)布了《關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錯案工作機制的意見》。這意味著冤假錯案的防線從事后糾錯進一步前置,更加注重源頭和機制預防,將冤假錯案堵在法槌落下之前。
“既不冤枉一個好人,也不放過一個壞人”的司法原則,需要相應的機制和程序來保障。從理論上講,冤假錯案不可能絕對避免,但這不能成為拒絕反思的借口。相反,如果是由于制度安排和貫徹執(zhí)行環(huán)節(jié)導致,則更需要系統性的反思和制度性的努力,用嚴密的制度約束權力,保障最大限度發(fā)揮制度、機制、證據等客觀因素的作用,最大限度降低主觀人為因素的影響。
防止冤假錯案的努力,還要立足于破除司法“肌體”深處的“頑疾”。十八屆三中全會出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推動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探索建立與行政區(qū)劃適當分離的司法管轄制度?!比藗兤诖母锊椒ミM一步加快,為審判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打造一個更好的外部環(huán)境,用制度保障司法機關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義之劍,以實際行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