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梅
(甘肅省崇信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甘肅 崇信 744200)
玉米是崇信縣的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常年播種面積在4 666.67 hm2以上,占農作物播種面積的30%左右[1]。近年來,隨著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崇信縣旱作玉米種植面積也逐年擴大,但優(yōu)質飼用與中早熟玉米品種缺乏的問題日漸突出。為了加快玉米新品種的更新換代,進一步挖掘玉米生產潛力,提高玉米產量和經濟效益,2013年崇信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對引進的6個玉米新品種在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條件下進行了品比試驗,現將結果初報如下。
參試玉米品種為登義2號、正德304、先玉335、吉祥1號、武科9號、武科8號,以當地主栽品種沈單16號為對照(CK),種子均由崇信縣良種服務中心提供。
試驗在崇信縣柏樹鄉(xiāng)柏樹村進行。屬典型的隴東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qū),海拔1 396m,年平均氣溫10.0℃,年有效積溫3 251℃,年降水量507 mm,降水主要集中在7—9月,無霜期185 d。試驗地土壤為黃綿土,0~20 cm土層土壤平均容重1.29 g/cm3,含有機質9.62 g/kg、水解氮46mg/kg、速效磷17.3mg/kg、速效鉀221.9mg/kg。前茬為小麥,采用全膜雙壟溝播栽培,大壟寬70 cm,小壟寬40 cm。隨機區(qū)組排列,3次重復,小區(qū)面積44.40 m2(10.00m×4.44m)。播前結合整地基施有機肥31 000 kg/hm2、普通過磷酸鈣750 kg/hm2、尿素150 kg/hm2。株距24 cm,用幅寬120 cm、厚0.008mm的無色地膜覆蓋,保苗5.25萬株/hm2。4月20日用點播器人工播種,出苗后及時查苗補苗。6月26日大喇叭口期用點播器人工追施尿素300 kg/hm2,其它管理措施同大田。6月28日、8月21日調查玉米大斑病和瘤黑粉病發(fā)生情況,計算普遍率和嚴重度,成熟時每小區(qū)隨機選取20株進行室內考種,按小區(qū)單收計產。
大斑病普遍率(%)=(發(fā)病葉片數/調查葉片總數)×100
大斑病嚴重度(%)=[∑(各病級葉片數×各相應病級嚴重度)/調查病葉片總數]×100
瘤黑粉病普遍率或發(fā)病率(%)=(發(fā)病株數/調查總株數)×100m
瘤黑粉病嚴重度或發(fā)病程度(%)=[∑i=1(Xi×Ci)]×100/D
Xi為某一特定部位病癭數或病癭的具體分級數;Ci為對某一特定部位的發(fā)病程度的經驗系數;D為植株所產生的病癭數(D>1)。
從表1可以看出,參試品種均能在海拔1 396m的干旱地區(qū)正常成熟,生育期以登義2號最短,為158 d,較對照品種縮短3 d;先玉335、武科9號次之,為159 d,較對照品種縮短2 d;正德304、武科8號較長,為160 d,較對照品種縮短1d。
從表2可以看出,參試玉米品種的大斑病感病程度有一定差異,但差異不明顯。大斑病普遍率以正德304、武科8號、CK較高,為2.0%;登義2號、先玉335、吉祥1號、武科9號較低,為1.0%;嚴重度以CK最高,為0.9%,其余品種均低于CK。
玉米瘤黑粉病普遍率以武科9號、武科8號較高,為2.0%;登義2號、正德304、吉祥1號、CK次之,為1.0%;先玉335較低,為0.5%。嚴重度以登義2號、吉祥1號較高,為5.0%;先玉335次之,為4.0%;CK最低,為2.0%。
表2 參試玉米品種的抗病性
從表3可以看出,參試玉米品種的株高以登義2號最高,為311 cm,較對照品種高9 cm;先玉335次之,為309 cm,較對照品種高7 cm;武科9號最低,為291 cm,較對照品種低11 cm。穗位高以登義2號最高,為161 cm,較對照品種高8 cm;吉祥1號次之,為158 cm,較對照品種高5 cm;正德304最低,為143 cm,較對照品種低10 cm。所有品種的穗行數相同,均為15行;穗長均低于對照品種;行粒數除登義2號高于對照,正德304、先玉335與對照相同外,其余品種均低于對照。單株粒數以先玉335最高,為608.3粒,較對照品種增加53.3粒;登義2號次之,為597.0粒,較對照品種增加42.0粒;武科8號最低,為526.0粒,較對照減少29.0粒。千粒重以先玉335最高,為276.2 g,較對照品種增加6.1 g;登義2號次之,為273.5 g,較對照品種增加3.4 g;武科8號最低,為268.0 g,較對照品種減少2.1 g。
表1 參試玉米品種的物候期及生育期
表3 參試玉米品種的主要性狀
表4 參試玉米品種的產量表現
從表4可知,折合產量以先玉335最高,為10 698.20 kg/hm2,較對照品種沈單16號增產10.21%,居參試品種第1位;登義2號次之,為10 400.90 kg/hm2,較對照品種增產7.15%,居參試品種第2位;正德304較對照品種增產4.04%,居第3位;吉祥1號、武科9號、武科8號均低于對照品種,分別較對照品種減產2.14%、5.34%、6.27%。對產量結果進行方差分析的結果表明,品種間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F=14.15>F0.01=4.82),進一步多重比較的結果表明,先玉335與登義2號差異不顯著,與正德304差異顯著,與吉祥1號、武科9號、武科8號、CK差異極顯著;登義2號與正德304、CK差異不顯著,與吉祥1號、武科9號、武科8號差異極顯著;正德304與CK差異不顯著,與吉祥1號、武科9號、武科8號差異極顯著;吉祥1號與CK差異顯著,與武科9號、武科8號差異不顯著。
1) 試驗結果表明,參試玉米品種折合產量以先玉335最高,為10 698.20 kg/hm2,較對照品種沈單16號增產10.21%;登義2號次之,為10 400.90 kg/hm2,較對照品種沈單16號增產7.15%;這兩個品種田間表現生長整齊,綜合農藝性狀好,抗病性較強,產量高,適宜在崇信縣大面積推廣種植。正德304較對照品種增產4.04%,下年度繼續(xù)參加品比試驗,吉祥1號、武科9號、武科8號分別較對照品種減產2.14%、5.34%、6.27%,予以淘汰。
2)對玉米病害發(fā)生情況的觀察統(tǒng)計發(fā)現,參試品種均有大斑病、瘤黑粉病發(fā)生,其嚴重度分別在0.1%~0.3%、2.0%~5.0%,其原因主要是當年較干旱,特別是冬、春連續(xù)半年以上無有效降水所致,玉米大斑病的流行除與玉米品種感病程度有關外,還與當地的環(huán)境條件有關。當氣溫在20~25℃、相對濕度90%以上時,有利于病害發(fā)生;氣溫高于25℃或低于15℃,相對濕度小于60%時,病害受到抑制,不利于大斑病的發(fā)生[2~3]。不同玉米品種瘤黑粉病在干旱少雨的年份發(fā)生較重,因為微雨、夜露能滿足黑粉病菌孢子萌發(fā)和侵染的需要[4]。
[1] 馮春艷.全膜雙壟溝播玉米引種試驗初報[J].甘肅農業(yè)科技,2013(8):22-24.
[2] 李少昆,楊祁峰,王永宏,等.北方旱作玉米田間管理手冊[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11.
[3] 李少昆,賴軍臣,明 博.玉米病蟲草害診斷專家系統(tǒng)[M].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100-101,135.
[4] 鄂文弟,王振華.玉米瘤黑粉病的研究進展[J].玉米科學,2006,14(1):15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