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土族盤繡藝術

      2014-12-23 02:26:44馮英蓮
      群文天地 2014年5期
      關鍵詞:土族繡品刺繡

      土族獨具特色的刺繡藝術———盤繡,匯集著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內涵。在青海高原的東部山區(qū),勤勞、樸實的土族婦女世世代代傳承著古老傳統(tǒng)的民族刺繡藝術,她們的刺繡技藝精湛,做工精細,巧奪天工。

      土族曾是一個馬背上馳騁的民族,勇士們披堅執(zhí)銳,也一定少不了盤繡品的裝飾,厚實耐用的盤繡品符合了青海高原將士們出擊殺敵時的軍備需要。進入農耕時代后,盤繡品上的花草鳥禽圖案,是土族人對田園生活的描述,反映出他們祈愿風調雨順,生活美滿的心理。解放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級政府、文化部和有關人士,對土族盤繡做了大量的發(fā)掘、搶救、繼承和保護工作,古老而獨特的土族盤繡又煥發(fā)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一、土族盤繡溯源

      土族是我國西北特有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青海省互助、民和、大通、同仁縣等部分地區(qū)以及甘肅省卓尼、天祝、永登等縣。歷史上土族的先民曾以游牧業(yè)作為主要的生計方式,后逐漸改為以定居農業(yè)為主要模式的生產類型。現(xiàn)今分布在西北的土族以農業(yè)為主,兼有少量的畜牧業(yè)。土族語言屬于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關于土族族源學界有多種意見,但目前帶有傾向性的意見是,土族是以古代吐谷渾人后裔為主,吸收了蒙古、藏等民族的成分,在長期發(fā)展中逐漸形成。土族雖然人口不多,但卻擁有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這其中服飾文化尤顯突出。盤繡作為土族服飾的重要裝飾,以此為切片,可以探索土族多樣性的文化體系,進而透視民族文化體系背后所存在的歷史情境與社會事實。

      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在青海省都蘭縣發(fā)掘出的土族先祖吐谷渾墓葬中就有類似盤繡的刺繡品,由此可以推知,在公元四世紀左右,盤繡工藝已經發(fā)軔。土族盤繡在一千多年的傳承中,形成了具有民俗學、美學等多種文藝及審美價值。

      互助縣盤繡藝術是土族盤繡的典型代表。數(shù)千年來,居住在這里的漢、藏、土等各族人民在共同開發(fā)這塊土地的同時,創(chuàng)造了具有鮮明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燦爛文化,是我國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對一名土族女子來說,刺繡是她們一生中的必修功課。土族女子出嫁前,首先要在娘家辦一個土族刺繡個人展,將自己繡制的衣服、佩飾、鞋襪等向娘家人一一展示,然后還要在婆家利用新婚慶典之機,給婆家人、莊鄰和親戚朋友們展示自己的繡品,并向婆家親人贈送自己親手繡制的物件。土族女子有了自己的兒女后,又會花費十幾年的時間,把刺繡技藝悉心傳授給女兒。如此歲月歷經上千年,形成了土族刺繡特有的“氣質”。

      二、土族盤繡工藝

      青海省互助縣的土族刺繡具有濃郁的民族氣息,其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繡法多樣。主要表現(xiàn)在對服飾的精心裝飾上,土族人的頭飾、衣領、衣胸、辮筒、腰帶、圍肚、鞋襪以及枕巾、針扎、荷包、煙袋、背包等都有刺繡。土族刺繡的種類按其針法分為盤繡、拉繡、堆繡等,具有極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

      盤繡用料考究,加工精細,以黑色純棉布做底料,再選面料貼上。盤繡是絲線繡,有紅、黃、綠、藍、紅、紫、白七色繡線,繡時一般七色俱全,配色協(xié)調,鮮艷奪目。

      土族盤繡做工精細,針針見功底,線線出效果。繡品講究整體關系,以盤繡為主體,以密集的繡法為基調,以大面積盤繡為特色,件件繡品舒展大氣,光彩奪目。由于精工耗時,繡品經久耐用。土族刺繡應用十分廣泛,民間刺繡非常活躍。時至今日,土族婦女從頭到腳用刺繡裝扮,看上去花枝招展,如仙女下凡一般。

      盤繡的針法十分獨特,操針時同時配兩根色彩相同的線,一作盤線,一作縫線。盤繡不用棚架,直接用雙手操作,繡者左手拿布料,右手拿針,作盤線的那根線掛在右胸,作縫線的那根線穿在針眼上。上針盤,下針縫,一針二線,雖費工費料,但成品厚實華麗,經久耐用。盤繡的圖案構思巧妙,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包括法輪(土語稱為“擴日洛”)、太極圖、五瓣梅、神仙魁子、云紋、菱形、雀兒頭、富貴不斷頭、人物、佛像等幾十種樣式。

      土族盤繡對彩線的運用,顏色的搭配,都有鮮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胸花”一般用盤線繡太極圖、八卦圖等,顏色嬌嫩、鮮活,栩栩如生。衣領一般修飾邊沿,用金線盤繡“富貴不斷頭”、各種花卉等。姑娘們結婚用的“達博布”,是比較大的服飾刺繡,有一丈二尺長,一般為墨綠棉布。帶子兩頭都繡花,一頭最小的為三個眼子,大的有四個、五個眼子的。各個眼子都用不同的圖案組成,有太極圖、八卦圖、喜鵲登梅、孔雀棲牡丹等等,色彩繽紛,層次鮮明,而且?guī)ё觾深^的圖案都要對稱、和諧。一付“達博帶”,就是一件刺繡藝術珍品。這是土族婦女做姑娘時必須要做的。因為工作量大,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心血。

      最常見的圖案有“八寶”、“云氣”、“太極圖”、“富貴不斷頭”、“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老鼠拉葡萄”、“寒雀探梅”、“石榴花”以及十二生肖等。運針細密均勻,圖案緊湊大方、生動形象、疏密得當、融疊自然、色澤鮮明流暢、平整干練,十分優(yōu)美。每件繡品都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具有極高的觀賞和收藏價值。古老的土族婚俗中的“擺針線”儀式,就是親朋好友對新娘子盤繡工藝的一次大觀賞,如果技藝超群,會讓婆家覺得娶來的巧媳婦是全家的好福氣。土族盤繡無論在土族人的平常生活中,還是在重大人生禮儀上,都表現(xiàn)出鮮明的民族特色。

      土族盤繡在中華刺繡百花園中是一枝獨秀,其技法、針法獨特,用料考究、工序復雜,針法嚴整,圖案精美,繡而飽滿,一件盤繡品雖然費工、費料、費時、費心,但業(yè)完工,一塊厚實華麗、層次分明,經久耐用的刺繡珍品,可以幾年甚至幾十年不褪色,不松線,長久保持著獨有的魅力和神韻。

      土族盤繡透露出土族對色彩、對美的追求,繽紛的色彩奪人眼目,逼真的圖案或隱藏著古老文化的神秘,或傳達著山間林中的鳥語花香,或寄托著美好的祈盼,用心用情繡出的盤繡品在形、色、質、意等方面都體現(xiàn)出了極高的審美價值。

      三、土族盤繡的傳承和發(fā)展

      秦漢以來,隨著“絲綢南路”的開通和中原絲綢源源涌入,人們便開始用刺繡裝飾自己,美化生活,傳遞友誼,寄托感情,使這種民間藝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世代相傳,不斷發(fā)展。

      盤繡以母女相傳為主,亦在姊妹、妯娌、婆媳間傳承?,F(xiàn)代主要傳承人有麻寶青、?,斔鞯取M磷灞P繡一直傳承至今,其文化與藝術的價值不可低估。土族盤繡色彩繽紛,圖案逼真,在形、色、質、意等方面體現(xiàn)出本民族的審美態(tài)度和價值判斷,為民族學、美學等的研究提供了鮮活的材料。

      新中國成立特別是近二十幾年來,各級政府部門和有關人員對土族盤繡做了一些發(fā)掘、搶救、保護工作,這一古老的民族技藝得以傳承和發(fā)展,但仍面臨著不少難以解決的問題:目前老一輩的盤繡能手大多年事已高,還有不少人已經謝世,一些絕技得不到傳承就已悄然消亡,同時因現(xiàn)代社會高度發(fā)達,商品供應豐富,年輕婦女不重視傳統(tǒng)的刺繡技術,即使是學習,也是學習一些簡單的剁繡、機扎等刺繡技術,作為消遣和打發(fā)時光的方式,不再作為生活技藝和藝術追求深入研究學習,這些狀況造成盤繡藝術后繼乏人,瀕臨滅絕,急需調動各方面力量加以搶救、保護。

      2006年5月20日,土族盤繡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東溝鄉(xiāng)被確定為全國土族文化之鄉(xiāng),李發(fā)秀被確定為盤繡文化遺產傳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傳承人名單。目前,經當?shù)匚幕块T普查、登記和對土族盤繡建檔歸類,共有登記傳承人8名。并經過選拔、認定東溝鄉(xiāng)盤繡能手,以老傳新,建立了一支盤繡工藝的傳承隊伍,全鄉(xiāng)共建新老傳承隊伍2支,接傳人12人。

      四、對土族盤繡藝術保護發(fā)展的建議

      (一)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是一個民族的文化與精神的傳承,較之有形遺產而言,如指間之沙,稍有不慎,帶給我們的就是不可挽回之痛。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記錄著一個民族生息繁衍的歷史,凝結著一個民族的精神,乃是各民族依存的前提,傳統(tǒng)文化的消失,便意味著一個民族的解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傳承、發(fā)展,是我們處在大的社會轉型期所面臨的重要而又急迫的問題。傳統(tǒng)文化隨著農村人口向城市移動、隨著傳播媒體和全球經濟的影響正在遭到侵蝕、削弱。對此,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并采取相應的保護性措施,絕不應該讓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斷送在我們這代人手中。

      (二)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申遺不等于保護,僅僅是申遺,遠遠不夠,重要的是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能像文物一樣被保護起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死的,我們要在繼承的基礎上發(fā)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由于它是非物質的、無形的,所以,往往依附于其傳人的繼承,許多民間、民族非物質歷史文化遺產的傳人一旦消亡,這種無形的文化也將隨之消亡。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先要對無形文化持有人(老藝人等)進行保護,并鼓勵他(她)們“師徒相授”,培養(yǎng)繼承人,傳承優(yōu)秀歷史文化遺產。

      (三)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和開發(fā)。開發(fā)歷史人文資源,會對一個國家或地區(qū),提高其知名度,促進經濟建設產生難以估量的作用,也可能由此而產生一個獨具特色的新的經濟增長點。因此,對土族“盤繡”藝術,在加強從歷史、民族、美學等方面進行多角度多學課研究,充分挖掘其價值的同時,大力發(fā)展民俗旅游和民族刺繡產業(yè),使土族盤繡作為一個產品,做成品牌,走出青海、走向世界,在促進土族婦女增收,發(fā)展當?shù)亟洕耐瑫r,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保護中發(fā)展,在傳承中光大。

      參考文獻:

      [1]楊圣敏.中國民族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3.124.

      [2]楊建新.中國西北少數(shù)民族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234.

      (作者簡介:馮英蓮(1973.5-)蒙古族,青海共和人。工作單位:青海省博物館。職稱:三級演員。研究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猜你喜歡
      土族繡品刺繡
      貴州劍河 多彩刺繡添技增收
      祖母的刺繡
      四川文學(2021年4期)2021-07-22 07:11:48
      技能的改進與資源的獲取——以土族《格薩爾》中的傳統(tǒng)手工業(yè)為例
      傳承非遺漢繡繪出美好生活
      北廣人物(2020年24期)2020-06-29 07:34:29
      Hong'an Embroidery: A Dance of Needles and Threads
      Special Focus(2019年10期)2019-11-26 11:43:00
      清新唯美的刺繡
      淺談土族刺繡的藝術審美及發(fā)展
      西部皮革(2018年6期)2018-02-14 21:43:49
      李雅華:精美的石頭能“刺繡”
      海峽姐妹(2017年12期)2018-01-31 02:12:15
      土族聚集區(qū)傳統(tǒng)常用野生植物及相關傳統(tǒng)知識的研究
      老工藝的發(fā)展要因時制宜
      中國新時代(2014年5期)2014-06-19 18:32:46
      商洛市| 康马县| 鄂伦春自治旗| 垣曲县| 龙山县| 镇平县| 阿克陶县| 永修县| 伊春市| 南溪县| 黄大仙区| 河津市| 修武县| 古浪县| 武隆县| 曲阳县| 含山县| 双流县| 富平县| 新宾| 板桥市| 大名县| 公安县| 信宜市| 陇川县| 镇远县| 奉节县| 玉屏| 曲周县| 金秀| 勐海县| 盐边县| 桑植县| 肥西县| 寿阳县| 大宁县| 台中县| 潞西市| 汨罗市| 江安县| 新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