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云堂主
鄧石如,初名琰,字石如,自號完白、完白山人等,是清代杰出的書法家和篆刻家。他在篆刻上創(chuàng)立了影響極大的“鄧派”,對篆刻藝術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鄧石如刻苦好學,他為了寫好篆書,用半年的時間手抄《說文解字》二十本,把書中所收九千三百五十三個字抄二十遍,近二十萬個篆字。這種執(zhí)著、刻苦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
鄧石如的篆刻起初是跟父親學的,主要目的是用篆刻來維持生活,所以早期的篆刻面貌雜蕪,沒有固定的風格。在他三十二歲左右,經人推薦到江寧(現(xiàn)南京)梅家,他如饑似渴地學了八年,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此后,鄧石如遍游名山大川,尋覓古跡,在游歷的過程中還得到當時的宰相劉羅鍋(劉墉)的器重。
在當時“浙派”一枝獨秀的情況下,鄧石如絲毫沒有受到影響,而是獨辟蹊徑地把篆書融入到篆刻當中,并結合漢碑額篆,創(chuàng)造出了自己的風格,改變了當時浙派重刀法、強調金石味的局面,逐步形成了“以書入印”、講求筆意,追求線條豐富變化的新風尚。
鄧石如三十九歲時刻制的朱文印“意與古會”是他“以書入印”的代表作(如圖1)。印文不但體現(xiàn)出小篆“婉而通”的特點,其中不乏遒勁之氣,充分表現(xiàn)了他所追求的剛健婀娜的意蘊。此后的“新篁補舊林”“一日之跡”等作品標志著朱文印風格的定型(如圖2)。
在白文印的創(chuàng)作上,鄧石如也有自家面貌,如“鄧石如”“鄧石如字頑伯”“鄧氏完白”等,其中“鄧氏完白”印展現(xiàn)了鄧石如篆隸相參在白文篆刻中的運用,表現(xiàn)出他對飽滿和渾厚的追求(如圖3)。
正因為他的開拓與創(chuàng)新,鄧石如為篆刻藝術的發(fā)展注入了新鮮血液,把篆刻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后世對鄧石如也有著極高的評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