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齊
由《雕塑》雜志社主辦的,青年雕塑家紀峰雕塑藝術展,于2013年12月8日在無錫馮其庸學術館舉行。
推介中、青年雕塑家、展示他們的作品、用批評豐富、完善他們的作品、與社會受眾互動繼而形成新的創(chuàng)作風格,一直是《雕塑》雜志社的工作目標之一。這次活動的影響范圍,使“雕塑家工作室”從“紙媒”辦到了露天、展館,拓展到了更廣闊的空間。
這是一個別開生面的展覽。首先,無錫市各界和幾百位身著漢服的小朋友表演了中華古詩文吟唱,在《無錫十八景》的音樂背景聲中,煙雨江南、夢回水鄉(xiāng),營造了濃厚的藝術氛圍。紀峰雕塑藝術展的開幕典禮,齊聚了社會各界領導、雕塑專家、學者及眾多媒體,氣氛莊重、熱烈。這次展覽從各個角度上看,都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此次展覽適逢國學大家、紅學泰斗馮其庸學術館開館一周年。在其館中分設的“稻香家世”“艱難學程”“翰墨余香”“瀚海孤征”“佛緣遺跡”5個分館中:“佛海遺跡”是漢畫像磚,南北朝、隋、唐、宋等佛教造像,石刻經(jīng)幢等馮老的全部雕塑經(jīng)典收藏,能在這里看到這么多精美的中國古代雕塑,令與會專家們嘆為觀止?!昂材嘞恪笔菚嬔偶?、文人唱和的內(nèi)容,馮老也擅長中國書畫,寥寥數(shù)筆而能全其氣韻神采。雕塑家紀峰是馮老的入室弟子,從以上看來這就一點也不奇怪了。他的雕塑實踐與馮老的規(guī)劃、影響、參與是密不可分的,是典型的大學問家影響藝術家的文化生態(tài)現(xiàn)象。紀峰也以創(chuàng)作了數(shù)尊神形兼?zhèn)涞鸟T老雕像,及眾多的文化名人肖像作品,回報了恩師的培育之恩。
紀峰是一位沒有學院背景的青年雕塑家,馮其庸先生在其報考美院不成的情況下,以學者的睿智建議他放棄高考,深研中國傳統(tǒng)雕塑,做民族氣派的作品,創(chuàng)作文化名人肖像,傳之后代,并把文化名人一一介紹給了他。為此還專門介紹了一位雕塑大家韓美林先生做他的老師。紀峰一邊在馮老處學習國學文化,一邊在韓美林工作室學習雕塑,在韓老師長達9年的精心培養(yǎng)之下,之后才在位于北京的通州建立了雪崖雕塑工作室,現(xiàn)已擁有眾多的雕塑作品,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
之前,《雕塑》雜志社已進行了紀峰雕塑藝術形神觀的討論,并對中西形神觀做了對比性研究,中西形神觀在各個歷史階段的成因、表現(xiàn)、變化、發(fā)展不同,但有殊途同歸的大趨勢。和科學一樣,藝術最近的一百年是歷史上一個大變革的重要時期,藝術發(fā)展歷史從某種程度上講,也可以說是一切事物的發(fā)展歷史。這次活動主辦的研討會主要針對主體論、雕塑家的成長道路問題;文本論、社會客觀環(huán)境與歷史文化對藝術的影響等方面進行了多方探討。
在展覽開幕式上,《雕塑》雜志社社長范偉民先生在講話中說:“成為一位畫家不容易,成為一位雕塑家也不容易,那么,要成為一個肖像雕塑家就更不容易!”充分肯定了紀峰雕塑藝術的成功之處,并強調(diào)學歷背景并不是衡量雕塑家水平高低的標準,許多學院出來的人,其藝術表現(xiàn)力未必能夠達到紀峰的藝術境界,他認為紀峰的成長道路也許更適合一個雕塑家的成長歷程。從史學的角度分析,隨著改革的深化,中國近現(xiàn)代意義上的雕塑家社會分層發(fā)生了改變,涌現(xiàn)出作坊、工作室類型的全方位的雕塑人才,雕塑藝術的普及率在提高,表達方式更趨于多元化、民族化及國際化。
國家畫院雕塑院執(zhí)行院長陳云崗先生認為:“紀峰很有天賦,‘捕捉、表現(xiàn)能力構成了藝術家的要件,紀峰具有天然悟性。欣慰中國又出了一個雕塑家,未來不可限量?!?/p>
中國藝術研究院呂品田副院長,從文化的角度詮釋了這一活動的意義。他在講話中說:“馮其庸先生是文史大家,學貫中西,著作等身,德藝雙馨,一代楷模?!奔o峰在馮其庸學術館的展覽,既宏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展示了雕塑藝術,具有很高的文化傳播價值。對文化大家的造像,具有很強的歷史感。
故宮博物院書畫鑒定大家徐幫達先生的夫人,八十多歲的滕芳女士,代表家屬作了講話:“徐老97歲時,紀峰創(chuàng)作了徐老像,一直沒取,也不抱希望能做得像,但是取后,我看了很高興,很像。大家看了,都說做得好!做得像!”并勉勵紀峰:“用心說話,才感人有力量?!?/p>
和許多雕塑家一樣,紀峰是一個敏于行、訥于言的人,手拿長長的講稿也只講了幾句懇切之詞,他是在用自己的作品表達情感。紀峰雖然年齡不大,藝齡卻很長。做文化名人肖像他已堅持了二十多年,一個泥塑小稿有的要做十多遍才能滿意。努力工作的過程,也是向文藝大家學習的過程,越是了解他們,越是覺得責任重大。紀峰認為:藝術形式是載體,尋找完美形式的同時,千萬不要忘記內(nèi)容的重要。就像船,造好了是為了承載東西的。紀峰以他強健的雄心,表現(xiàn)文化學術名家,承載中華文化,所以才獲得了廣泛的社會反響,使文化名人的肖像得以流傳。在季羨林、啟功、饒宗頤、徐邦達、姚奠中等文化名人肖像中,有些人已不在人世,紀峰所作的許多肖像已成為大師生前親自做過模特的唯一作品,可作為歷史物證得以流傳。正是這個原因,許多收藏家也來到了展覽現(xiàn)場,他們收藏紀峰雕塑藝術的同時,也收藏了中國的歷史文化符號,其價值不可限量。
無錫是一座文化名城,英才輩出,文化底蘊十分深厚。參與這次紀峰雕塑藝術展的人數(shù)眾多,起到一定的轟動效應,極大地豐富了地方的文化生活,通過媒體將傳播得更加廣泛。在國家文化戰(zhàn)略政策倡導下,以雕塑形式搭建平臺,中華文化唱戲,形成了藝術與學術、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國家與地方、個人與社會、經(jīng)濟與生活等全方面交融影響的局面,恰似一盤多贏的棋局。